雷祖

雷祖

雷祖,即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或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簡稱雷尊與九天雷祖大帝不是同一個人。雷祖文化是以頌揚雷祖、崇拜雷祖為主題的傳統民俗及民間宗教信仰形態。 雷祖寶誥:九天應元府,無上玉清王。化形而滿十方,談道而趺(fū)九鳳。三十六天之上,閱寶笈,考瓊書。千五百劫之先,位正真,權大化。手舉金光如意,宣說玉樞寶經。不順化作微塵,發號疾如風火。以清靜心而弘大願,以智慧而伏諸魔。總司五雷,運行三界。群生父,萬靈師。大聖大慈,至皇至道。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⑿。

基本信息

神話人物

全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或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九天貞明大聖。

主雷雨之神,是雷部的最高天神。

雷祖 “主天之災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居於神霄玉清府,在碧霄梵氣之中,去雷城有二千三百里。雷城是天庭行雷之所,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樞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轄及三司:雷霆都司,雷霆部司,萬神雷司。

來歷傳說

據宋代《無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經》稱,雷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也有說是軒轅黃帝升仙以後成為雷精,主雷雨之神。雷祖為其封號。雷祖居於神霄玉府,在碧霄梵氣之中,去雷城有二千三百里。雷城是天庭行雷之所,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樞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雷部有將帥神三十六名,皆輔相有功之臣。

明代小說《封神演義》則稱聞仲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其率領之雷部催雲助雨護法天君共有二十四名。其中有道觀內常有供奉的律令大神鄧元帥忠,銀牙耀目辛天君環,飛捷報應張使者節,左伐魔使苟元帥章,右伐魔使畢元帥環等天將,還有陶天君榮、龐天君洪、秦天君完、趙天君江、董天君全、袁天君角等等。

職能:雷公、雷神的崇拜,古已有之。但是,在神系中設定雷部,並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主其事,當是北宋末年的事。北宋時期,道教神霄、清微諸派,崇尚施行雷法,於是,雷之功能不僅在於施雨,而且擴大到了主天之禍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就稱,要對「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師長」者,即付五雷斬勘之司,先斬其神,後勘其形,以致勘形震屍,使之崩裂。

奉祀:《明史》的《禮志》稱,「雷聲普化天尊者,道家以為總司五雷,又以六月二十四日為天尊現示之日,故歲以是日遣官詣顯靈宮致祭」。道教的主要宮觀大多供奉雷祖。每逢六月二十四日有道教徒進廟燒香,祈福消災。道教在一些大型齋醮禮儀中常設有雷祖的神位,並在科儀中有召請雷部諸天君的內容,民間祭祀以雷祖為尊,所召請的雷部主要將帥是:鄧辛張陶,龐劉苟畢,八位。

修道:人間法師修煉雷法者,皆以“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為主祭神靈,及其麾下鄧辛張三帥。

正神名諱

明代《封神演義》中關於雷部眾神的相關資料:

九天應元雷神普化天尊:聞仲

雷部二十四位天君正神名諱:

鄧天君 諱忠 辛天君 諱環 張天君 諱節

陶天君 諱榮 龐天君 諱洪 劉天君 諱甫

苟天君 諱章 畢天君 諱環 秦天君 諱完

趙天君 諱江 董天君 諱全 袁天君 諱角

李天君 諱德 孫天君 諱良 柏天君 諱禮

王天君 諱變 姚天君 諱賓 張天君 諱紹

黃天君 諱庚 金天君 諱素 吉天君 諱立

余天君 諱慶 閃電神 助風神

《蕩寇志》中關於雷部眾神的相關資料:

張叔夜乃是雷聲普化天尊座下大弟子雷霆總司神威盪魔霹靂真君降生;

張伯奮乃是雷聲普化天尊左侍者青雷將軍降生;

張仲熊乃是雷聲普化天尊右侍者石雷將軍降生。

(此三人在雷祖座下,不與三十六宮之列。其餘三十六人乃是三十六雷府中神將。)

雲天彪乃是正心雷府八方雲雷都督大將軍降生;

陳希真乃是清虛雷府先天雨師內相真君降生;

鄧宗弼乃是太皇雷府開元司化雷公將軍降生;

辛從忠乃是道元雷府降魔掃穢雷公將軍降生;

張應雷乃是主化雷府陽聲普震雷公將軍降生;

陶震霆乃是移神雷府威光劈邪雷公將軍降生;

龐毅乃是皓帝雷府雷師皓翁真君降生;

劉廣乃是廣宗雷府五雷院使真君降生;

苟桓乃是升元雷府報應司總司真君降生;

畢應元乃是希元雷府幽枉司總司真君降生;

祝永清乃是神霄雷府玉府都判將軍降生;

陳麗卿乃是瓊靈雷府統轄八方雷車飛罡斬祟九天雷門使者阿香神女元君降生;

雲龍乃是慶合雷府威靈普遍萬方推雲童子降生;

劉慧娘乃是梵炁雷府驅雷掣電照膽追魔糾察廉訪典者先天電母秀元君降生;

風會乃是左罡雷府先天風伯次相真君降生;

傅玉乃是玉靈雷府雷部總兵將軍降生;

蓋天錫乃是洞光雷府雪冤辨誣卿師使相真君降生;

金成英乃是安增雷府萬方威應招財錫福真君降生;

哈蘭生乃是極真雷府靈應顯赫扶危濟急真君降生;

劉麒乃是岐陽雷府九壘總司威靈將軍降生;

孔厚乃是丹精雷府調神御氣燮理陰陽司命天醫真君降生;

真祥麟乃是青華雷府祥光瑞電天喜真君降生;

欒廷玉乃是紫沖雷府嘯風鞭霆天沖真君降生;

康捷乃是符臨雷府傳奏馳檄追魔攝怪九天雷門律令使者降生;

范成龍乃是變仙雷府總司九龍真炁神變普應將軍降生;

楊騰蛟乃是歷變雷府總司五龍真炁飛騰顯應將軍降生;

祝萬年乃是升極雷府延壽保命輔聖真君降生;

劉麟乃是元宗雷府水官溪真驅邪使者降生;

歐陽壽通乃是元沖霄府水官溪真攝魔使者降生;

韋揚隱乃是定精雷府火部司令五方顯應將軍降生;

李宗湯乃是保華雷府火部司令中山真靈將軍降生;

唐猛乃是天婁雷府五方蠻雷將軍降生;

聞達乃是景琅雷府元罡斬妖將軍降生;

欒廷芳乃是微果雷府元罡縛邪將軍降生;

王進乃是輔帝雷府雷部總兵使者降生;

賀太平乃是敬皇雷府侍中僕射上相真君降生。

司掌職能

雷公 雷公

雷公、雷神的崇拜,古已有之。但是,在神系中設定雷部,並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主其事,當是北宋末年的事。北宋時期,道教神霄、清微諸派,崇尚施行雷法,於是,雷之功能不僅在於施雨,而且擴大到了主天之禍福,持物之權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玉樞寶經》就稱,要對「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師長」者,即付五雷斬勘之司,先斬其神,後勘其形,以致勘形震屍,使之崩裂。

節日奉祀

《明史》的《禮志》稱,「雷聲普化天尊者,道家以為總司五雷,又以六月二十四日為天尊現示之日,故歲以是日遣官詣顯靈宮致祭」。道教的主要宮觀大多供奉雷祖。每逢六月二十四日有道教徒進廟燒香,祈福消災。道教正一派在一些大型齋醮禮儀中常設有雷祖的神位,並在科儀中有召請雷部諸天君的內容。

天鼓山雷祖顯聖地

《集說詮真》中所述:“狀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兩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頦長而銳,足如鷹顫,而爪更厲,左手執楔,右手執槌,作欲擊狀。自頂至傍,環懸連鼓五個,左右盤躡一鼓,稱曰雷公江天君。”在天鼓山有與“九天應元雷神”相對應的天然石鼓、石楔以及雷擊石,當地有很濃厚的雷公信仰。

天鼓山,位於河北省承德市隆化縣舊屯滿族鄉,是鄉域內的歷史文化名山。“天鼓山”,也稱石鼓山、古砬子等,其主峰也叫小靈鷲峰、南天門。天鼓山是燕山、太行山脈支脈七老圖山余脈。灤河水系繞山而過,形成了狹長的灤河谷地即是舊屯滿族鄉的主要區域,自然資源得天獨厚,形成了依山傍水的生態肌理。天鼓山的自然資源與宗教人文有著很大的契合點,其中以“天鼓雷音”為其特質,佛道融合於一山,佛教剽竊編纂的天鼓雷音王佛有座騎為名“普化”的大鵬鳥,與道教的九天應元普化天尊座下九鳳破穢真君都是雷捕天神神的顯現。在天鼓山有與之相關的石鼓、石橛、雷擊石等自然景觀,充滿了濃厚的神話色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