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嶺新聞網

雷嶺新聞網

該站屬公益性網站,主要發布與雷嶺相關的內容,如雷嶺鎮簡介、雷嶺鎮新聞、雷嶺鎮貼吧、雷嶺鎮荔枝、道路建設等。

地理環境

雷嶺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洋性氣候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21.8℃,年均日照2200小時,年降雨量1800-2100毫米,氣候條件優越。雷嶺的山地大多屬小山丘,錯落有致,可開發利用空間大。土壤屬花崗岩發育的赤紅壤,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土壤濕潤,適宜植物生長。水資源豐富,雷嶺河貫穿全境,川流不息,山塘星羅棋布,水質清澈甘甜,無污染,用水便利。
行政區劃
雷嶺鎮管轄20個村(居)雙老居委會、東老村、東新村、南溪村、仕可村、茶園村、旗北村、洋坑村、雙新村、鵝地村、西坑村、濟美村、店前村、麻埔村、東盤村、赤坪村、龜山村、松林村、霞厝村、龍坑村。

雷嶺新聞網

雷嶺新聞網是一個公益性網站,目的在於為廣大雷嶺同鄉人及其他想了解雷嶺的人提供一個方便的平台,使訪客能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最新的動態,了解雷嶺有關的新聞訊息。

自然條件

雷嶺自然條件優越,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洋性氣候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水源充足,水質優良,空氣清新,無大氣污染,年平均氣溫21.8℃,冬季絕對低溫在5℃左右,平均霜日少於3天,≥10℃的年積溫8000℃左右,年均日照2200小時,年降雨量1800-2100毫米。土壤屬花崗岩發育的赤紅壤,土層深厚,土質肥沃,PH值5.0-6.0,有機質3%以上。
旅遊資源
雷嶺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7.5萬畝山地和6.1萬畝果林資源,滿山遍綠;有15處珍貴革命遺蹟;還有鵝地天然溫泉,溫泉範圍約100畝,泉水溫度68℃-76℃,水源富含硫元素及大量微元素,具有很好的保健、護膚、養顏等作用。境內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無大氣污染,氣候宜人,是一處旅遊勝地。
有糯米糍、妃子笑、桂味、黑葉等多個名優品種,被國家、省確認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其產品經國家農業部確認為“無公害農產品”。雷嶺也有種植中草藥材的傳統,有部分村(居)種植蛇舌草、“千層紙”等中草藥材。

雷嶺荔枝

雷嶺鎮素有“荔枝之鄉”的美譽,種植荔枝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全鎮荔枝種植面積4.4萬畝,年平均氣溫21.8。C,冬季絕對低溫在5。C左右,平均霜日少於5天,年均日照2000--2200小時,年降雨量1800--2100毫米,雨量充沛,水質優良,沒有污染廠礦,無水質和土壤污染;土壤屬花崗發育砂壤土,含多種礦物質,有機質3%以上。所產荔枝果實色澤鮮紅。糖分含量高,肉脆香味濃,品質極佳,是汕頭市內最有名荔枝產區,雷嶺荔枝連續第10年進入美國市場,深受上海、北京、天津等各地客商的青睞,香港、澳門等海外僑胞也推崇備至。雷嶺鎮在發展荔枝產業中,主要是依靠科技進步,注重科學管理,加大對荔枝生產技術、資金、科研和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投入。1998年成立雷嶺鎮荔枝技術協會,設立潮南區荔園農業技術服務公司。協會聘請省荔枝技術協會,設立潮南區荔園農業技術服務公司。協會聘請省荔枝研究會會長、華南農業大學倪耀源教授為技術顧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標準,《無公害食品》荔枝NY5104--2002標準要求,制訂了《荔枝栽培技術標準》。2003年經廣東省農業廳評價核准,雷嶺鎮2.3萬畝荔枝產品質量符合《無公害食品》國家農業行業標準,頒發廣東省《無公害農產品》證書。
經濟概況

農業生產

充分發揮山區資源優勢,以做高產量、做強質量、做優品種、做響品牌為突破口,注重加強服務,努力做大做優荔枝產業。先後成立了雷嶺鎮荔枝協會、雷嶺荔枝專業合作社,探索荔枝產業化、集約化生產。切實推動無公害荔枝產業的發展,制訂了廣東省農業地方標準《黑葉荔枝栽培技術規程》,申請註冊了“雷嶺荔枝”商標,創辦了“雷嶺荔枝網”,營造品牌效應。全鎮擁有無公害農產品荔枝生產基地2.38畝,荔枝標準化示範區1000畝,出口荔枝生產基地2000畝,從2005年以來,“雷嶺荔枝”連年成功實現出口。雷嶺鎮荔枝協會被評為“汕頭市水田果園科技信息示範點”,雷嶺鎮被省科技廳授予“廣東省健康農業科技示範基地”稱號。同時,注重種養並舉,種植上,先後引進了皇帝蕉、砂糖桔、早鍾六號枇杷和馬桂荔等名、特、優、稀、新品種近50個;創建了近200畝的玻璃油甘、100多畝的蛇舌草和三月桃、浙江楊梅、發財樹等生產基地以及霞厝村青石嶺500畝果林農場,逐步形成了一批特色專業村。養殖上,在鎮“苦埔場”創辦了存欄量達10000頭的“興嶺良種豬種苗場”,並以此帶動農戶發展養殖業,全鎮存欄量100頭以上養豬場共16個。此外,還探索發展中草藥種植項目,計畫通過招商引資在該鎮合作創建蛇舌草等“中草藥種植基地”,並研究開發中草藥飲料、飲片等增值產品,形成“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推動山區新型產業的發展。2008年全鎮實現GDP12004萬元,完成工業產值3472萬元,農業產值8232萬元,固定資產投資2805萬元,工商各稅42萬元(其中國稅20萬元,地稅22萬元),人均純收入1450元。

工業生產

引進汕頭荔寶釀酒有限公司在該鎮落戶,該公司被評為汕頭市農業龍頭企業,所產“荔寶”牌果酒被國家農業部確認為綠色食品。同時,積極鼓勵引導面上的手袋、服裝、絲花等家庭作坊的發展,更好推進山區工業的發展,通過與發達地區企業合作和承接代加工業務,先後創辦了50多家手袋、服裝、絲花等家庭手工業。創建了雷嶺鎮富餘勞動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基地,不斷提高富餘勞動力職業技能,加快勞動力轉移。

旅遊產業

充分發揮鎮6.1萬畝果林、15處革命遺址和鵝地天然溫泉的資源優勢,突出“綠色”、“紅色”、“特色”三大特點,切實做好旅遊招商推介工作,2003年與中信公司華南集團簽訂了開發建設鵝地溫泉度假村意向性協定書,2005年組織人力編印了《雷嶺革命史冊》,2008年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首屆“汕頭·潮南荔枝旅遊節”,探索“生態游”、“農家游”、“休閒觀光游”旅遊項目等在雷嶺的發展,讓社會各界了解認識雷嶺旅遊資源,投資雷嶺旅遊業。

社會事業

堅持把改善老區五難問題放在突出位置,通過多方籌措資金,千方百計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事業,努力改善和最佳化老區的生產生活環境。先後上馬建設了一批基礎設施工程,築公路,辦水改,架電線,通電話,修學校,建村址,辦市場,老區“五難”落後狀況得到了改善,基礎設施建設配套日臻完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最佳化。特別是2007老區山區現場會召開以來,老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進一步加大,先後完成了濟美路、東老村道、赤坪村道等道路建設;完善了全鎮有線電視網路,架設了仕可村等9個村(居)有線電視傳輸光纖線路,有線電視覆蓋面達到了100%;推進“村村通廣播”工程,建設了覆蓋全鎮24個村(居)的可定址有線廣播系統;加強薄弱學校改造,配套部分學校圍牆、校門等設施,舉辦了雷嶺中學建校50周年慶典活動;解決了東新、霞厝、茶園、雙新、南溪等5個村無址辦公問題;動工建設“鵝洋路”、“赤松路”;認真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完善鎮計生服務所、衛生院的各項設施,改善醫療衛生條件;全鎮11個村1.07萬人的飲用水安全問題已進入設計階段,推進雷嶺河的清淤拓寬整治工作,加大環境衛生整治力度,淨化綠化村容村貌,積極推進雷嶺生態體系建設。

交通狀況

雷嶺交通方便,司神公路與324國道和惠來葵和公路連線,距離深汕高速公路出入口僅6公里,距金海灣國際高爾夫球場(新庵深汕高速公路出入口)25公里,距離汕頭機場60公里。鎮內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較為完善,鎮村主幹道基本實現路面水泥化,設定行動電話基站4座,擁有5000多門電話,能源電力充足。

社會管理

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從農村實際出發,研究制訂出台有關管理措施和制度,社會各項管理逐步走上規範化制度化軌道。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紮實推進,實施分類指導,促進平衡發展,人口自然增長率和出生率得到較好控制。殯葬改革堅持一手“硬”和一手“軟”相結合,加強執法管理,實施重點管理和責任追究制度,採取舉報獎勵、自報補助等措施,紮實推進殯葬管理工作。計生、殯改工作逐步走上正軌。土地管理方面,先後制訂了3個管理檔案,形成一系列適合山區、貧困地區實際的長效管理機制,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水平。大力加強維穩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制訂了加強治保會建設檔案,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責任制,探索構建群防群治的治安防控網路,有效地保持了社會大局的穩定。

歷史文化

在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和土地革命時期,雷嶺鎮就成為粵東地區的革命中心和重要根據地、中共東江特委領導機關,老一輩革命家彭湃、李富春、古大存、徐向前、方方、許玉罄等先後在這裡領導革命鬥爭,創建根據地。老區人民為了革命的勝利,用生命和熱血譜寫了一曲曲不朽的壯歌。尚遺存有革命石洞、紅軍被服廠、紅軍印刷廠、紅軍醫院、彭楊第八軍校、犁民協會等革命舊址15處,全鎮均被省政府確認為革命老區。
以15處革命遺址作為德育資源,大力弘揚老區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引導幹部民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有線廣播作為宣傳陣地,積極倡導“愛我雷嶺,建設雷嶺”的主流思想,堅定老區美好發展前景的信心,用共同理想凝人心、聚民力,形成思進、思快、思乾的合力和幹勁。以開展創建民眾性精神文明活動為載體,廣泛深入開展“文明單位”、“文明家庭”等活動,推動文明新風進萬家。龜山、赤坪等村先後被市、區評為文明村居。
社會環境

簡單介紹.

隨著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面對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大力開發無公害農產品,是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提高山區農業競爭能力的有效途徑,也是各地投資者首選的主市場。作為雷嶺,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推進荔枝標準化生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主要優勢
1、資源優勢。根據各荔枝主產區的氣象分析,荔枝經濟栽培最適宜的生態指標是:年平均氣溫21-23℃,1月份平均氣溫13-17℃,冬季絕對低溫不低於-1℃,≥10℃的年積溫7500-8300℃,平均霜日少於5天;年降雨量1500-2100毫米;年日照時1800-2100小時,12月至1月日照時數240小時以上,降雨量70毫米以下;砂壤土或粘壤土PH值5.0-6.0,有機質2%以上;無大氣污染,無水質污染和土壤污染。雷嶺受工業“三廢”和其它污染很小,自然條件優勢,地理環境也最符合荔枝經濟栽培的各項生態指標,給發展無公害荔枝產品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2、技術優勢。當地農民積累了豐富的栽培經驗,擁有一批農民技師,技術力量雄厚,現有荔枝協會會員180人,全鎮20個村(居)委設立20個荔枝技術研究小組,成員100人,由村民主任任組長,形成鎮、村二級農科技推廣網路。同時,雷嶺荔枝生產中不少已按農業標準化生產進行,農民也有種植無公害農產品的技能和要求,為發展無公害荔枝打下堅實的基礎。
3、品種優勢。經過多年的引進、試驗、示範、推廣,目前雷嶺荔枝品種較為齊全,且良種率高,全鎮4.3萬畝荔枝,其中有優質品種大“糯米糍”8000畝,桂味3000畝,妃子笑5000畝,有傳統品種烏葉1.5萬畝,槐枝1萬畝,早熟品種水丹烏葉2000畝等等,年產量達到7500噸,進一步加快荔枝標準化生產的進程。
4、政策優勢。各級黨政和老區建設部門一直都高度關心老區、支持老區建設,出台了有關優惠政策,為雷嶺推進荔枝無公害生產提供了獎金、技術等各方面的保證,也將為投資者帶來各方面的優惠待遇。
5、銷售服務優勢。每年荔枝收穫期間,鎮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為當地果農和外地客商提供一條龍的服務。服務果農方面,主要包括利用網際網路進行推銷,組織經銷人員到全國各大中城市租用鋪檔,聯繫老客戶、發展新客戶到鎮設點收購等等,有效擴大市場覆蓋面;服務客戶方面,由工商、財稅、農口部門等人員組成聯合辦小組,一次性幫助客戶按政策辦理購銷荔枝等有關手續,包括市場成效管理費、農業特產稅完稅證、農業特產稅應稅產品外運稅收管理證明、植物檢疫證書等證件,確保客戶能抓住商機,搶占市場,銀信部門則堅持節假日不休息,方便客戶資金的存取,全方位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同時,鎮政法等有關部門組織市場管理隊伍,加強對各銷售點的管理,維護經營秩序,防止出現欺行霸市、強買強賣等行為,保護外地客戶的利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