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供銷合作社

雲南省供銷合作社

雲南省供銷合作社始建於1950年初,以後逐步發展壯大。期間,在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時期和1983年與國營商業三合三分。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開始體制改革,雲南供銷合作社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雲南省供銷合作社歷史沿革

雲南合作社始於1927年昆明市群益消費合作社的成立。1938年舊政府

成立了合作事業管理機構。雲南供銷合作社始建於1950年初,以後逐步發展壯大。期間,在大躍進、文化大革命時期和1983年與國營商業三合三分。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開始體制改革,雲南供銷合作社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省級供銷合作社

1950年3月,昆明市軍管會接管舊政府的'雲南省合作事業管理處'及其財產。5月,成立'雲南省合作總社籌備處',即以昆明為重點整頓和建立消費、手工業、汽車運輸等合作社。12月11日,按照西南第一次合作社工作會議精神,下發《關於有重點的組織農村合作社的指示》,開始在昆明市的官渡區、宜良、玉溪、曲靖等縣農村試辦供銷合作社。12月20日,省人民政府通知,省合作總社籌備處改為昆明市合作總社,劃歸昆明市政府領導。
1951年3月,經省人民政府同意,成立省人民政府合作事業指導處,負責全省合作事業的發展工作。
1952年10月,省合作事業指導處撤消,成立雲南省合作社聯合社籌委會。
1954年7月,召開全省第一屆合作社社員代表大會,正式成立雲南省合作社聯合社,選舉產生了理事會(19人)、監事會(9人)。11月,根據國營商業和供銷合作社實行城鄉分工的原則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指示,雲南省合作社聯合社更名為雲南省供銷合作社。主要任務是為農村社員民眾的生產和生活服務,同時對農村私營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1958年8月至1961年7月,省供銷合作社與商業廳、服務廳合併成立雲南省商業廳。供銷合作社的集體所有制性質調整為全民所有制,這是第一次國合商業合併。
1961年8月,雲南省供銷合作社從省商業廳分出後恢復成立,集體所有制性質重新恢復。省供銷合作社推銷經理部隨著業務的擴大,分別成立農資、土產、副食、廢品、經濟作物、日雜等經理部。
1968年8月,省供銷合作社的業務移交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財貿組領導管理,1971年1月至1975年8月,省供銷合作社的工作劃歸省商業局,省供銷合作社所屬公司(經理部)由省商業局負責管理。這是第二次國合商業合併。供銷合作社的集體所有制性質再次調整為全民所有制。
1975年8月,省供銷合作社恢復成立,原所屬公司同時劃歸省供銷合作社管理,但所有制性質不明確。
1983年6月至1986年8月,參照國務院的做法,省供銷合作社與省商業廳`省糧食廳合併成立省商業廳,省供銷合作社所屬各專業公司未合併,這是第三次國合商業合併。
1986年8月,省供銷合作社從省商業廳分出並恢復成立。
1988年11月,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雲南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1989年3月召開全省第三屆社員代表大會,根據社章規定,第三屆第一次社務委員會選舉產生了社務委員會領導成員。雲南省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正式成立至今。

州(市)級供銷合作社

1951年8月,根據省政府《關於有重點的進行農村合作社工作的指示》,各地(專)、州、市陸續成立合作科負責本地區合作社的組織籌建工作。
1952年8月,省合作社聯合社籌委會成立後,各地(專)、州、市合作科改為合作辦事處,為省聯社的派出機構,沒有設立直屬業務機構。
1956年以後,各地(專)、州、市合作辦事處隨著購銷業務的擴大,逐步建立了農產品採購和工業品供應經理部等直屬業務機構。
1958年8月至1961年7月,各專區合作辦事處先後併入專區商業局,原業務經營機構保留歸商業局管理。
1961年8月,省供銷合作社恢復成立後,各專區(除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重新恢復成立合作辦事處。
"文革"期間,各地、州、市合作辦事處基本保留。1975年7月省供銷合作社恢復成立後,各地、州、市合作辦事處改為供銷合作社,所屬業務經理部也先後改為專業公司。
1983年6月,省供銷合作社與省商業廳、省糧食廳合併成立商業廳後,部分地、州、市相繼合併成立新的商業局,為時不久又陸續分設。
1989年3月以後,各地、州、市供銷合作社陸續成立了聯合社至今。

縣(區、市)級供銷合作社

1950年根據省委"重點試辦、穩步前進"的建社方針和省政府《關於有重點地組織農村合作社工作的指示》,先後在土地改革縣成立了縣合作社聯合社籌備處。
1951年9月,官渡區、箇舊、宜良、玉溪、曲靖等試點縣成立合作社。
1952年1月,省委提出“有領導的、有計畫的、大量的、加速地發展供銷合作社”的方針,各縣先後組建成立合作社聯合社(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除外)。
1954年11月,隨著國合商業分工,各縣合作社聯合社更名為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為集體所有制性質。
1956年,開始在邊疆縣開展建社試點工作。
1958年8月至1961年7月,縣供銷合作社與縣商業局合併,集體所有制調整為全民所有制。
1961年8月以後,除邊疆民貿地區外,各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陸續恢復,直屬業務機構也相應建立,集體所有制性質再次被確認。
1965年,縣以上供銷合作社執行國營商業財務管理制度。
1966年至1975年8月,各縣(市、區)供銷合作社又一次與國營商業合併。
1975年8月以後,各縣(市、區)供銷合作社恢復成立,其直屬的業務經理部相繼改為專業公司。
1983年1月,中共中央在《當前農村經濟政策若干問題》中要求“縣供銷社改為縣聯社,作為基層社的經濟聯合實體,是合作商業”。各縣供銷合作社召開全社代表大會,成立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成為基層供銷社的聯合體,同時,理順了縣聯社理事會與直屬企業等的關係。

基層供銷合作社

1950年9月,祿勸縣麗山鄉農民辦起了新中國成立後雲南農村的第一個供銷合作社,為農民推銷農副產品和供應日用工業品。同年12月,省政府《關於有重點的組織農村合作社的指示》檔案下發後,省合作幹部培訓班實習工作隊開始在官渡區、玉溪、宜良、曲靖等縣試辦農村供銷合作社。基層供銷社建立在民眾自願的基礎上,資本由社員入股,每股暫定為2~4元。建社根據行政區劃兼顧經濟區劃的原則設定。為加強農村購銷工作,在村寨還設有分銷店(購銷店)、代銷店等。以後,基層供銷社的建立發展迅速。
1958年8月至1961年7月,供銷社與國營商業合併,基層供銷社改為中心商店或人民公社的供銷部(社),為全民所有制,按行政區劃設定。
1961年8月,供銷社恢復成立後,重新調整了基層社的設定,除31個邊疆民貿縣保留中心商店建制外,內地各縣一般都按集鎮設定基層社,分銷店改為購銷店。
1965年8月,為了幫助生產隊開展多種經營,省供銷合作社下發通知,要求每一個行政區設立一個基層社,增設購銷店。
"文革"期間,基層供銷社的集體所有制改為全民所有制,沒有撤併。1969年7月開始推行"貧下中農管理農村商業",使供銷社的民主管理制度受到干擾,影響了供銷社工作的正常開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才得以糾正。
1982年以後,經過改革商品流通體制、恢復"三性"(組織上的民眾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經營上的靈活性)、"五個突破"(農民入股、勞動人事制度、經營範圍、內部分配、價格管理有所突破)、"六個發展"(發展系列化服務、橫向聯合、農副產品加工、多種經營方式、農村商業網點、科技教育)、"探索向綜合性農業服務組織發展的新路子"等階段性改革,總的要求是從下而上地進行"官辦"改"民辦"、"全民'改"集體",把供銷合作社辦成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各地基層社通過清理社員股金、落實股權、補發紅利、擴股集資、召開社員大會、選舉領導班子等,恢復供銷社的集體所有制性質,增加了民辦因素。
1995年2月以後,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決定》,開展了圍繞當地主導產業領辦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村社會化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實行多種形式的責任制、扭虧增盈等項改革,增強了基層供銷社的活力。

省社機關

辦公室

負責重要綜合性檔案的起草和文秘、機要、保密、檔案、信訪等工作;組織有關調查研究,反映工作情況和政務信息;負責省社主要會議的組織及會議決定事項的督辦、反饋工作;負責人大、政協提案、批評、建議的辦理;制定機關工作制度並監督落實,協調處室之間的工作關係;負責省社機關行政事務、房產管理工作;負責指導系統防火、防汛及安全保衛工作;負責新聞宣傳和歸口管理省社及機關各處室的宣傳工作以及省社機關辦公自動化工作。

人事教育處

負責省社機關編制、人事、離退休、勞動工資等工作;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了解和掌握企事業單位領導班子和人員的情況,對加強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提出意見和建議。辦理調動、出國政審、畢業生分配、復轉軍人安置、人事檔案管理等工作。負責直屬企事業單位工資巨觀調控和審批;指導直屬單位的社會保障工作和《勞動法》的貫徹執行。搞好直屬企事業單位的職稱評聘等工作。

經濟發展處

按照國家的有關方針、政策、,研究提出本系統經濟發展方針、政策和措施;組織指導供銷系統的各項

經濟開發活動;組織實施供銷社向政府承包農業開發項目和扶貧工作及扶貧掛鈎縣工作;組織指導供銷社與農民合作興辦農副產品商品基地和副食品基地工作;組織編制全系統科技、工業發展和技術改造規劃;指導全系統科技和社辦工業的管理工作;協調本系統對外經濟協作及資金技術引進,重大科技開發、科技攻關和推廣套用工作;協同有關部門管理本系統產品質量、標準和認證工作;管理直屬科研所;協同有關部門推動、指導農民科技知識普及和科技興農工作;負責研究編制本系統市場建設規劃和管理辦法,制定基建管理辦法和倉儲發展規劃並組織實施,審批許可權範圍內的建設項目,組織對重大項目的評估。財務處

組織實施國家有關財務、會計和稅收、信貸的法規制度,負責本系統財務會計業務指導,抓好扭虧增盈、增收節支工作,推進財會制度改革,推動財會管理科學化、規範化;負責管理省社的資金,管理社有資產,部署清產核資工作,對直屬企事業單位的資金、投資、收益、稅收盈餘的分配行使管理權,依法維護供銷合作社的合法權益;加強與財政、銀行、稅務、計委、審計等部門的工作聯繫;負責審核匯總上報全行業會計報表,編寫財務分析;匯同有關處室研究制定直屬企業的經營責任制並組織實施。

合作指導處

宣傳黨中央、國務院及省委、省政府有關農村經濟工作的方針、政策,深入調查研究,對全省供銷社改革和發展提出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監督檢查各級供銷社執行國家法規的情況,組織指導本系統建立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指導基層供銷合作社組織建設,指導全省行業的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組織開展供銷合作經濟理論的研討,參與重大課題的調查研究。組織直屬企業的工商登記和年檢。制定全省供銷社統計制度及匯總上報統計報表。

教育培訓處

加強行業素質培訓和實施綠色農業培訓工程,開展供銷社各級各類教育及指導工作;實施供銷合作社系統崗位工種的職業技能鑑定,開展農產品經紀人和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相關培訓。

機關黨委

負責省社機關及直屬企事業單位的黨群、宣傳、紀檢、監察等工作。指導下屬企事業單位黨、共青團、工會、婦女的組織建設、思想建設及精神文明建設。

老幹部工作辦公室

落實好省供銷社機關老幹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做好供銷社機關離退休老同志的管理及服務工作;負責檢查指導直屬單位的老幹部工作,抓好調查研究,聽取老幹部和老幹部工作部門的意見和建議;做好省供銷社直屬單位老幹部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的檢

查、督促、指導和年度考核;建立健全省供銷社老幹部工作的各項規章制度、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責,分類建立各種表冊、台帳,完善各種檔案的管理,完成各類統計報表;採取多種形式組織省供銷社老幹部繼續發揮作用。總結交流各直屬單位組織老幹部發揮作用的經驗和先進事跡;負責機關老幹部的管理、服務工作,組織開展老幹部座談、參觀考察、協調服務、醫療保健等工作,做好機關和直屬單位老幹部和遺屬(家屬)的來信來訪,辦好省供銷社機關老幹部活動室;負責省供銷社老年人體育協會的日常工作,組織開展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各種文體活動;與有關部門一同做好省供銷社機關離退休老幹部的生活福利、喪事撫恤等各項工作;做好省供銷社機關及直屬單位老幹部重大節日走訪慰問和困難老同志的送溫暖活動;協助有關職能部門一同做好省供銷社離退休老幹部各項待遇的落實;完成省供銷社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

直屬企事業單位

雲南供銷儲運有限公司

雲南供銷儲運有限公司是雲南省供銷社的直屬企業,於2005年12月31日整體改制組建而成。主要從事物資中轉、汽車零部件、汽車運輸、住宿、餐飲、物資儲存等經營業務。公司在雲南省工商局登記註冊,註冊資金為1300萬元,公司地址在昆明市東風西路143號。公司下屬:昆明分公司、甸尾分公司、王家營轉運站、汽車運輸維修中心及服務分公司等五個生產單位和公司機關。到2009年12月31日全公司職工505人。

雲南棉麻有限公司

雲南棉麻有限公司的前身為雲南省棉麻公司,是雲南省供銷社直屬企業,成立於1957年,註冊資本560萬元,公司淨資產5000餘萬元。
主要從事棉花、棉紗、棉布、麻袋、麻布、麻繩、麻線及農副土特產品等經營,開展辦公室、鋪面、房屋等

租賃和提供倉儲保管等服務。
公司資產優良,擁有位於昆明市昆師路27號的土地869.6平方米,辦公樓2000平方米,臨街鋪面400平方米;位於昆明市東郊跑馬山土地61789.75平方米和設施完備的標準倉庫21棟21587平方米,辦公生活用房5300平方米。
公司奉行誠信務實合作雙贏的經營理念,以優質的商品,優良的服務,不斷開拓市場,樹立了良好的信譽。近年來,公司代理的湖南“湘郴”牌黃麻系列產品,輻射到咖啡、茶葉、菸草和白芸豆、板粟等農副產品出口包裝行業,積累了一定客戶,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
2009年,公司認真貫徹落實《中共雲南省委、雲南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化改革推進供銷合作社“二次創業”的意見》精神,實施“鄉村流通工程”,推進“二次創業”,在省供銷社的支持下,我公司與州(市)縣供銷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合作,引進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民民眾喜愛的農特產品近500個,在昆明市昆師路27號設立雲南農特產品展銷中心,旨在發揮我省資源優勢,打造農特產品品牌,擴大農特產品知名度,把我省農特產品推向國內國際市場,為農業生產、農民增收做出應有貢獻。
公司依託資產優勢,開展倉庫出租和倉儲保管等服務,先後為省內糧食企業,煙草貨運企業,飼料生產經營企業和化肥生產經營企業提供倉儲保管服務,深受客戶信賴。雲南省貿易經濟學校

雲南省貿易經濟學校創辦於1951年,是雲南省供銷社、省教育廳直管的國家公辦財經類中等專業學校,其前身為雲南省供銷學

雲南省貿易經濟學校校園跑道雲南省貿易經濟學校校園跑道
校。2001年通過國家級重點中等專業學校評估驗收,近幾年來先後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省級文明學校、昆明市園林單位、省級畢業生就業先進學校。
學校位於昆明市盤龍區茨壩街道辦事處,占地面積57.5畝,建築面積35142平方米,現有教職員工119人,其中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學科帶頭人5人,具有研究生學歷教師18人,註冊評估師等“雙師型”教師占教師總數的89%。開設有財經類、商貿管理類、公共事務類、生物技術類、計算機信息類等五個類別16個專業,其中市場行銷等3個專業為省級骨幹示範專業,現有在校中職學生2182人。學校是山西財經大學、廣東商學院雲南函授站,現有成人函授大專生365人。雲南農業生產資料股份有限公司

雲南農業生產資料股份有限公司是雲南農資流通骨幹龍頭企業,公司本著“誠信為本、服務三農”的經營宗旨,主要從事化肥、農藥、種子、農膜、農機具、飼料等農資商品的批發和零售。公司註冊資金5370萬元,近幾年,公司年銷售化肥超過60萬噸,銷售額超過15億元人民幣。公司在雲南省主要物資集散地有10餘萬平方米倉庫,7條鐵路專用線。公司下設昆明、甸尾、大理、祿豐、開遠、曲靖、水富、農藥等八個分公司和一個進出口部經營,零售網路有20多個經營部,40餘家直營店,上百家加盟連鎖店。
雲南農業生產資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多家國內外著名品牌化肥、農藥的雲南總經銷商,具有自營進出口經營權,與國內外許多大型農資生產和流通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多年來,公司均被選定為國家和雲南省化肥儲備企業,每年承擔了10多萬噸的化肥儲備任務。公司2007年、2008年、2009年,在雲南省百強企業中分別名列第74、64、57位。
雲南農業生產資料股份有限公司立足為農服務,確保農資供應,秉承“農民得實惠、政府得民心、企業得發展”的經營理念,正在加快“雲南供銷農資連鎖超市”建設,到2012年將新建成100家農資連鎖直營店,充分發揮雲南農資銷售龍頭企業的骨幹作用,為雲南農資市場的穩定和服務三農做出新的貢獻。

雲南省供銷合作社科學研究所

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暨雲南省供銷合作社科學研究所)成立於1978年,為部級直屬食用菌專業研究機構,總社直屬優秀科研

國家科研項目合作會國家科研項目合作會
院所。
建所28年來,主要從事食用菌資源保護、引種馴化、菌種選育、保藏及食用菌栽培、保鮮加工、綜合利用、農產品技術研究和產業化開發。承擔省部級科研項目101項,獲省部級科技獎43項,專利16項。制修定食用菌標準38項。在職科技人員58人,其中研究員2人,副研究員16人,碩士研究生16人。
全所占地面積13畝,內設“全國食用菌科技情報信息中心站”,“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昆明食用菌質量監督檢測中心”,“食用菌採集、保鮮、加工、特種職業技能培訓鑑定站”。主辦國內外發行量最大的《中國食用菌》科技期刊。建有9000多份食用菌標本室;科研大樓一棟,行政樓一棟;在建資源展示樓一棟;菌種生產車間一個;投資建有二個下屬企業,昆明菌苑食品公司在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建中試車間一棟;雲南菌苑科技公司在昆明高新技術開發區新建生產車間二棟,擁有現代化標準廠房和先進的凍乾、速凍、即食新產品生產設備。在雲南文山、麗江、香格里拉及白馬雪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建有三個野生食用菌實驗示範基地和一個人工食用菌栽培基地。在資源保護及新產品開發和產業化支撐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效,在中國食用菌產業,特別是西部食用菌資源保護和高效利用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