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堆[樂山烏尤離堆]

離堆[樂山烏尤離堆]
離堆[樂山烏尤離堆]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烏尤離堆與凌雲山相對,相距500米,總面積265畝。每逢夏季,大渡河、青衣江水奔流而下,與岷江水在凌雲山下匯合,至百米之外的烏尤離堆,主流順岷江主河道而下,支流則從麻浩入分洪道,繞過烏尤山後在馬鞍山再匯入岷江。烏尤離堆又名“烏尤山”。

基本信息

歷史

相傳,樂山離堆為2000多年前的秦蜀守李冰開鑿,吳致華的《四川古代史》提出:“樂山溷崖(烏尤山)即李冰所鑿之離堆。”李冰率領樂山先民和秦國軍隊,利用烏尤山和凌雲山之間天然形成的凹陷缺口,予以加工整治:截斷勾連烏尤、凌雲山之間低潮處的余脈,拓寬河溝,通正水道,鑿掉嶙峋亂石,剷平突兀猙獰的溷崖,開鑿出樂山烏尤離堆。樂山烏尤離堆的工程特點,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凌雲烏尤兩山之間馬鞍型埡凹的地勢,因地制宜除去“三江第一關”的障礙,保證了過往船隻的安全。明中後期,大渡河道由南北移百米,河水沖毀了當年古嘉州城內的育賢街、文廟等地方,形成了今天的主河道,烏尤離堆的作用也日益式微。

烏尤山原與凌雲山連在一起,凌雲、烏尤、馬鞍三山並立江畔,統稱青衣山。凌雲山峙其右,馬鞍山居其左,烏尤山介於其中,古稱青衣中峰。相傳在遠古時候,有青衣神在山上種桑養蠶,人們為感激其教民蠶桑,在山上供奉青衣神。漢代班固以為山下有石室“玉女房”,是青衣神居住的地方。烏尤寺門聯:“海穴通潮玉女房”,意謂與洞庭和包山相通。烏尤山又名“離堆”,是兩乾多年前蜀守李凍的治水業績之一。據《史記·河渠書》載:“蜀守冰,鑿離堆以避沫水之害。”青衣山正當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沫水)三江匯流處,沫水自西而來,驚濤拍岸,水脈漂疾。為了分洪減煞水勢,通正水道,李冰在凌雲山和烏尤山連線處開鑿麻浩溢洪道,引部分江水繞烏尤山而下,便使烏尤山成為水中孤島,也就是“離堆”。也有人稱為“青衣別島”,並與普陀山相提並論。

烏尤得名

離堆題刻——清.趙熙題 離堆題刻——清.趙熙題

相傳在遠古時候,有青衣神在山上種桑養蠶,人們為感激其教民蠶桑,在山上供奉青衣神。

雷坻——離堆景區入口 雷坻——離堆景區入口

漢代班固以為山下有石室“玉女房”,是青衣神居住的地方。烏尤寺門聯:“海穴通潮玉女房”,意謂與洞庭和包山相通。烏尤山又名“離堆”,是兩千多年前蜀守李凍的治水業績之一。據《史記·河渠書》載:“蜀守冰,鑿離堆以避沫水之害。”青衣山正當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沫水)三江匯流處,沫水自西而來,驚濤拍岸,水脈漂疾。為了分洪減煞水勢,通正水道,李冰在凌雲山和烏尤山連線處開鑿麻浩溢洪道,引部分江水繞烏尤山而下,便使烏尤山成為水中孤島,也就是“離堆”。也有人稱為“青衣別島”,並與普陀山相提並論

“烏尤”二字的由來,一說因山形似烏牛突出水中而被古人稱作烏牛山。到宋朝時,詩人黃庭堅覺得不雅,便改名為烏尤山,取意此山竹樹茂盛,墨綠尤甚。另一說稱山中原有唐時銅鑄觀音菩薩的化身“面然”,也稱“烏尤大士”的佛像,因名“烏尤”。

烏尤景點

烏尤寺 烏尤寺

烏尤寺位於四川樂山市東岸,與凌雲山(樂山大佛)並列,原名正覺寺,創建於唐,北宋時改今名。寺建於烏尤山上。烏尤山又稱離堆,又名青衣山,位於樂山市東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汶水(即岷江)匯流處。寺中有爾雅台,傳為晉代郭璞注釋《爾雅》處,爾雅台右側臨江絕壁鑿有“中流砥柱”四字,字徑5米,為明嘉靖樂山人彭汝實所書。寺中還有羅漢堂等許多樓台殿宇,綠瓦紅牆,掩映其間,景色佳麗。

國保單位

2014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號:7-1298-3-59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