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三省村

雞鳴三省村

雞鳴三省村是一個偏僻的山寨,位於雲、貴、川三省交界處,從畢節市林口鎮往北約20餘里的地方,或許是因為它的靜謐,這裡雄雞報曉,三省可聞,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便有了一個獨特的名字———“雞鳴三省村”。

雞鳴三省

雞鳴三省村村管轄六個村民組,居住人口2400餘人。其中下寨村民組座落位置最低,處在三岔河畔的觀音岩頭上,村民基本為苗族,是一個“一雞啼叫,三省皆聞”的小莊子,自古就被相鄰的三省村民叫作“雞鳴三省”。據莊子內民國三年(1914)重立的三聖宮碑序記載:“吾里界屬黔陽,三省當曲。犬牙交錯,有蜀川倒流於臂左;虎踞盤環,得滇山峨菆(zou)於腦(右)。”民國年間,雲南省鎮雄縣教育科長塗向仁曾為北肇家戛余氏土目題寫大門聯,聯文是:“東臨蜀水,西擁滇山,雞鳴三省鍾靈地;昔尚武功,今崇文治,虎踞千秋耀德輝。”在觀音岩的懸崖陡壁間,鑲嵌著一條逼仄險要的川鹽古道,那就是1935年2月5日,中央紅軍從四川水潦,經三岔河渡口來到雞鳴三省小莊子召開政治局常委分工會議的唯一道路。
雞鳴三省小莊子由於川鹽古道經過,中央紅軍長征時,已是一個有名的小莊子。莊子裡有周、侯、張、陶等多姓苗族人家居住,有寨主周團首家祖上在清代修建的木瓦結構的三合大院一處,有座落於莊子前、突兀於平地小山之巔的三聖宮遺址。站在小山之巔,可一覽三省。在三聖宮遺址旁,還有明、清及民國期間鹽商、路客歇腳的客棧。中央紅軍長征時,繼“遵義會議”之後的“雞鳴三省”會議就是在這個小莊子裡召開的。
“雞鳴三省”作為一村之名,在高級社初期,為了與其他相鄰各村一樣,緊跟當時的政治形勢,被改名為“迎豐村”(之後又叫”迎豐大隊”),而且先後變動隸屬於當時的得勝、海戛公社管理。2003年,為了紀念著名的“雞鳴三省”會議,緬懷紅軍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豐功偉績,雞鳴三省重新引起了各級黨委、政府及各級黨史部門的高度重視,重新恢復了“雞鳴三省村”的稱謂,正式將“雞鳴三省村”列為林口鎮管轄的一個行政村,管里包括雞鳴三省小莊子(下寨)在內的六個村民組。1996年2月5日,原中共畢節地委、畢節地區行署和原畢節市委、畢節市人民政府,在雞鳴三省觀音岩頭的山巔之上樹立起了由肖克老將軍親自題字的“雞鳴三省”會議紀念碑。

雞鳴三省會議紀念碑雞鳴三省會議紀念碑

雞鳴三省會議

雞鳴三省會議是遵義會議結束紅軍一渡赤水後召開的。1935年2月5日,中央紅軍從四川石廂子出發,經水潦隱蔽進入雲貴川三省邊界貴州的雞鳴三省小莊子。在這“雄雞一鳴,三省皆聞”的苗寨周團頭家大院裡,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了中共黨史上著名的雞鳴三省常委分工會議。“雞鳴三省”會議作出以下決定:第一,決定由張聞天接替博古負中央總的責任;第二,決定以毛澤東為周恩來在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博古任總政治部代理主任;第三,討論和決定了中央紅軍的行動方向;第四,討論了“中央蘇區”問題。雞鳴三省”會議,從根本上徹底糾正了王明“左”傾錯誤路線,成功地完成了遵義會議決定而又尚未完成的中央最高層組織調整任務,結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黨中央的組織領導,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為貫徹執行毛澤東同志正確的軍事路線提供了組織上的保證;進一步增強了黨內團結,為長征的勝利贏得了根本保證。從此,中央紅軍在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下,聲東擊西,靈活作戰,勝利到達陝北,完成了舉世聞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打開了中國革命的嶄新局面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