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山絕頂四觀

雞山絕頂四觀

徐霞客的詩傳世的則比較少,僅37首,但是他的詩也不同凡響,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從文學的角度講,與他的遊記有相互輝映、相得益彰之妙。這裡選其組詩四首,即可見一斑。徐霞客在雞山寫有《雞山十景十七首》,其中有《絕頂四觀》,即東日、西海、南雲、北雪,寫下了日觀、雪觀、海觀、雲觀四首絕句,前面並有一首七律,實際是四觀的序詩:“芙蓉萬仞削中天,搏捖乾坤面面懸。勢壓東溟日半夜,天連北極雪千年。晴光西洱搖金鏡,瑞雪南雲列彩筵。奇觀盡收今古勝,帝庭呼吸獨為偏。”極言雞山絕頂之高,其仞可“削”天,“半夜”可觀“日”出,山北積雪“千年”不化,西面洱海波光“搖”曳,南山雲霧繚繞,“今古”“奇觀”盡收眼底。因而寫下了“四觀”詩。

作品簡介

徐霞客的詩傳世的則比較少,僅37首,但是他的詩也不同凡響,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從文學的角度講,與他的遊記有相互輝映、相得益彰之妙。這裡選其組詩四首,即可見一斑。徐霞客在雞山寫有《雞山十景十七首》,其中有《絕頂四觀》,即東日、西海、南雲、北雪,寫下了日觀、雪觀、海觀、雲觀四首絕句,前面並有一首七律,實際是四觀的序詩:“芙蓉萬仞削中天,搏捖乾坤面面懸。勢壓東溟日半夜,天連北極雪千年。晴光西洱搖金鏡,瑞雪南雲列彩筵。奇觀盡收今古勝,帝庭呼吸獨為偏。”極言雞山絕頂之高,其仞可“削”天,“半夜”可觀“日”出,山北積雪“千年”不化,西面洱海波光“搖”曳,南山雲霧繚繞,“今古”“奇觀”盡收眼底。因而寫下了下面的“四觀”詩。

作品賞讀

原文

雞山絕頂四觀

日觀

天門遙與海門通,夜半車輪透影紅。

不信下方猶夢寐,反疑忘打五更鐘。

雪觀

北辰咫尺玉龍眠,粉碎虛空雪萬年。

華表不驚遼海鶴,崆峒只對藐姑仙。

海觀

萬壑歸同一壑漚,銀河遙點九天秋。

滄桑下界何須問,直己乘槎到鬥牛。

雲觀

白雲本是無心物,南極祥光五色偏。

驀地兜羅成世界,一身卻在玉毫巔。

注釋

雞山,即雞足山,在雲南省賓川縣西北,洱海東北,山形前分三支,後為一支,宛如雞足,故名。主峰金頂,海拔3220米,為玄武岩構成。

賞析

第一首《日觀》,通過“夜半”日出襯托絕頂之高,山下人們“猶夢寐”,山頂的日頭(“車輪”)已經“透影紅”。第二首《雪觀》,向山陰(北)看,咫尺就是“玉龍”即大雪覆蓋著的山峰,後二句用“化鶴”的典故,說大雪封山千年不化,還是描寫絕頂的高寒。據《搜神後記》載,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壘壘。”遂高上沖天。第三首《海觀》描寫洱海的遼闊,用以襯托絕頂高峻。詩用“乘槎”的典故,據《博物志》卷十:“舊說云:天河與海通。”又據《荊楚歲時記》載:“漢武帝令張騫使大夏,尋河源,乘槎經月,而至一處,見城郭如州府,室內有一織女,又見一丈夫牽牛飲河。”作者用洱海與牛郎織女所在的銀河相通,以形容海之深、山之高。第四首《雲觀》,描寫山巔雲霧繚繞,進一步極寫絕頂之高。其中“天門遙于海門通,夜半車輪造影紅。”“驀地兜羅成世界,一身卻在玉毫巔。”是霞客的寫景名句。由於作者所繪為自己實地考察所見,所以寫得大氣磅礴,非親臨其境者所能及其。同他的遊記散文一樣,他的這些遊記詩,也稱得上是“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著名“徐學”專家康奉教授評這四觀詩說:“此系徐氏名作,氣勢磅礴,千古壯語也。”所評不虛。

作者介紹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漢族,明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人。偉大的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和探險家。崇禎十年(1637)正月十九日,由贛入湘,從攸縣進入今衡東縣境,歷時55天,先後遊歷了今衡陽市所轄的衡東、衡山、南嶽、衡陽、衡南、常寧、祁東、耒陽各縣(市)區,三進衡州府,飽覽了衡州境內的秀美山水和人文大觀,留下了描述衡州山川形勝、風土人情的15000餘字的衡游日記。他對石鼓山和石鼓書院的詳盡記述,為後人修復石鼓書院提供了一筆珍貴的史料。

徐霞客是我國歷史上以旅行為職業的第一人,自22歲起,30餘年間,東涉閩海,西登華山,北及燕晉,南抵雲貴兩廣,足跡遍及今日的17個省區。所作《徐霞客遊記》,是日記體記游散文最為“博大宏麗”之作,與《水經注》以來的遊記專著相比不啻崑山之與片玉,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和恆久的審美價值。被後人譽為“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