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集村

雙集村

雙集村,是安徽省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示範工程”示範村鎮,全稱雙集回民村,位於安徽省阜陽市潁上縣江店孜鎮東南6公里處,東與淮南市毛集實驗區相接,南與黃壩鄉相連。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近幾年來,雙集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和諧發展為基石,充分發揮農村集貿市場的輻射、吸納和帶動作用,採用滾動式發展,逐步形成集商貿、生產、生活為一體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雙集茶文化歷史悠久,雙集古井水甘甜,過杯口而不溢,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檢測,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飲用此水可延年益壽。雙集茶舍已發展到近30家,雙集古井茶文化遠近聞名,享譽四方,形成了獨特的茶文化和茶經濟。

經濟狀況

茶經濟

潁上縣江店孜鎮雙集回民村依靠祖傳古井挖掘茶文化,主打茶經濟。隨著集市貿易的發展和繁榮,雙集的茶館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現有茶館、茶社近30家。每到逢集和農閒,各個茶館客滿,形成了當地獨特的茶館文化,遠近的村民以及往來的遊客在此品茶休閒,談古論今,成為皖北地區特有的江南現象。市政協主席亓龍有感而發,為雙集寫下了《雙集茶館賦》,成為人們交口稱頌的佳作名篇,雙集因此成為潁上縣又一旅遊新亮點,雙集茶也因此有了醇醇墨香。
2006年以來,雙集在重點打造茶文化一條街,極大地帶動了周邊相關產業的迅速發展,受到上級部門好評,目前,農家樂正在籌建之中,垂釣中心正在運作,一個集品茶、餐飲、休閒、旅遊、娛樂、文化於一體的雙集茶文化正在發展壯大。

雙集模式

潁上縣江店孜鎮雙集回民村村民,打出了茶文化牌,促進了地方特色旅遊,做強茶文化旅遊經濟的故事。由此聯想到發展農業的一些思路。要發揮農業大市的優勢,提高農民收入,尋找自己的發展優勢發展農業。竊以為潁上縣江店孜鎮雙集回民村的茶文化發展思路,契合了走新型農業發展的思維模式,“雙集模式”值得我們借鑑。江店孜鎮雙集村的經驗中,最值得我們提倡的是其創新發展的思維、當地政府因勢利導的產業扶持、村民對本村發展模式的積極參與和對傳統文化的挖掘。
一個從未產過一片茶葉,皖北平原的偏僻小集鎮,一夜間推出了“雙集茶文化”品牌,不禁讓人對這種“雙集模式”給予深思。阜陽屬於農業大市,以往的發展模式往往片面的強調了種植業的發展。似乎農業就是種植、養殖,或者再追加個農產品加工。大家都在做農業的產業更新,結構調整。“雙集模式”奪人眼球之處恰恰是其反其道而行之的創新思維模式。仔細想想,從安徽小崗村到江蘇華西村,從河南華南村到浙江花園村黨、深圳南嶺村,無一不是拋棄原有思維模式另闢蹊徑,探索適合各自發展的科技興農之路的。農業,在完成了國家糧食安全任務後,我們面臨的是如何因地制宜的發展本地農業,提高農民收入。
“雙集模式”的推廣價值何在?其一:發展農業一定要依賴種植業嗎?在鄉鎮企業崛起之時,一些地方早已經先聲奪人,成為了全國知名的富裕村。再因循守舊的跟在後面循規蹈矩,怕是只能揀別人掉的饃渣滓了。“雙集模式”之所以打響,就是打得文化牌和旅遊牌,“無中生有”的平地推出了阜陽茶文化出來,屬於典型的“人無我有”農業發展創新思維模式。其二:“雙集模式”中另一個值得我們重視的是當地政府給與的政策、產業和宣傳上的扶持力度。轉發發展模式和思維不單單是農民,政府也是如此。潁上縣委縣政府提出把雙集茶文化旅遊區建設作為全縣旅遊“11223”工程的工作重點,列入潁上縣十二五規劃。規劃設計雙集七賢古井茶文化旅遊區,著手打造“雙集茶文化”品牌,做大做強茶文化旅遊經濟。從中不難看出決策者和實施者的觀念都在不斷變化,以適應農村發展的新形勢。其三:當地村民對本村發展模式的積極參與和理解支持相當重要,背後折射出的是政策宣傳問題。不能求得民眾的支持理解,往往出現政府決策一頭熱的尷尬局面,下了大力氣搞的農村產業發展思路,民眾不買賬,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再好的發展思維也需要一個良好的民眾基礎,文化的養成是一種公眾連續的、潛移默化的信息刺激和行為養成,只有民眾的廣泛參與和支持,才有良好的民眾基礎和民間活力。其四:找準民間文化因子準確挖掘利用。“雙集模式”中的民間竹林七賢傳說的考證,正是在政府部門的挖掘支持下一步步考證完善的。這為茶文化的宣傳找到了歷史依據,增加了人文底蘊。類似這樣的傳聞在阜陽很多農村不在少數,關鍵是是否有挖掘開發的意識和思維,是否有人去做這樣的事情,對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也許是我們另一條致富之路。
只有農民富裕了,才能為從溫飽到總體小康社會的跨越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而農業農村農民的富裕,未必只靠種植業一條路。本文不是鼓勵大家都去喝茶,而是旨在倡導學習這種發展地方經濟的思維模式。
供稿:斗酒聽竹

組織狀況

村支部書記:張克明
村委會主任:陶英紅
文 書 :鄧宜付
計生專職書記:陶新平
委 員:張懷生
計生專乾:張坤俠 楊昌華
調 解 員:張克彪
2011年5月數據

科教情況

國小:潁上縣雙集國小。
幼稚園:潁上雙集小天使幼稚園。

旅遊資源

雙集茶館

《雙集茶館賦》
作者:亓 龍——安徽省阜陽市政協主席
竹林七賢戲酒圖

潁淮之濱,焦崗湖畔。古有雙井,水質甘甜。釀酒烹茶,余香千年。晉代七賢,留連忘返。雙集之名,歷史久遠。
雙集甜井,名貫中原。天降瓊露,地涌甘泉。聚千古之靈氣,納潁淮之名川。神奇之水,杯溢不漫;消食健胃,益壽延年。可使毛峰芽頭舒展,可令龍井甘香如蘭。茶沏數遍,其芳不變;葉嘉飄香,沁人心田。
嘉木薈萃兮,淮河岸邊;茶坊遍布兮,勝似江南。水汲雙集古井,茶采黃山峰巔。潁州太守,多結茶緣。頌茗鬥茶,和聲一片;品茗論水,饒有感嘆。歐公撰《新唐書》,為茶人名士立傳;東坡稱“葉嘉君”,引茶為知己紅顏。
茶道之風兮,唐煎宋點。茶人之德兮,廉敬和儉。茶事典籍,充棟浩瀚。茶具繁多,杯壺甌盞。茶室宜精,典雅悠然。宜臨流水,宜近田園。名士品茶,氣定神閒;文人論茶,闊論高談。清茶一杯,真趣如禪;茶助文思,筆下湧泉。有茶隨處皆蓬萊,品茗平地即升仙。

雙集茶肆兮,立於鄉間;魚莊稻舍兮,清新畫面。竹林深幽,野風雲煙;桃紅柳綠,蛙鳴魚潛。田園風光,為品茗增色;香茶佳茗,為村游助瀾。可觀楊柳依依,可聽溪水潺潺。憑窗而坐,遠眺佳木扶疏;臨軒而飲,近聞鶯啼鳥囀。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唯其茶韻,一如當年。欣逢盛世,集因茶變。保護古甜井,開發文化園。以茶興百業,譜寫致富篇。座座茶樓傳承歷史文斕,條條街巷揚起時代風帆。
雙集名播四方,茶客慕名方圓。集市之內,儘是百姓茶館;往來之人,皆為一個茶緣。清晨開門即煎茶,八仙桌旁客不斷。三五成群兮,啜清馨之茗;男女老少兮,品雜珍果點。茶館有大小,茶葉堪齊全。顏色紅綠黃,味道香醇鮮。龍井猴魁毛尖,炒青雲霧瓜片。檔次高中低,任爾盡情選。
鄉村茶客兮,忙中偷閒;雙集茶館兮,百姓港灣。可小口品啜,嗞溜而愜意;可大碗痛飲,咕嘟而暢酣。可自斟而自酌,不緊不慢;可以茶而助興,邀友聊天。口中品香茗,雅俗皆可言。談生意,會親家,交情感;拉家常,敘見聞,侃大山。小小茶寮之地,印映世界大千。茶香溢農家,陶醉莊稼漢。
歌曰:古井甘泉涌千年,古鎮雙集多茶館。水美竹林留七賢,茶香村野聚八仙。小鎮因茶遺古韻,鄉間茶客唱新篇。和諧農村和諧曲,百姓茶館百姓緣。

茶文化歷史由來

雙集及雙集古井雙集茶文化的由來與發展
供稿:羅娟 (原著:雙集永樂茶樓--計和國)
茶文化是古老的華夏獨有的文化,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是華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弘揚祖國茶文化,對推動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雙集茶文化有著同樣的悠久歷史。雙集的古井水在方圓數里已是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品茶成了一種時尚。遺憾的是雙集古井始於何時由於失於記載,已無法考證。有始掘於晉朝的傳說;有重建於宋朝的考究,但都沒有足夠的證據。為了滿足廣大茶客及茶文化愛好者的要求,6月中旬我隊與江店孜鎮深入雙集調查,經過調查《潁上縣雙集古井及雙集茶文化的由來與發展》一文,奉獻給大家,以示弘揚茶文化,振興雙集茶市之熱情……
喜開放小鎮茶飄香 承古風文化源遠長
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萬紫千紅的春天,雙集茶市猶如祖國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現在的雙集雖是一鄉村小鎮,但上規模的茶館、茶樓卻有二十多家,且生意每天都十分紅火。從早到晚,桌桌客滿。特別是逢集,各茶館都擁擠著排隊等桌的茶客。每逢年過節更是火爆,茶館裡坐滿了各行各業不同類別的客人。有親朋故舊,同窗好友;也有新婚夫妻,昔日情人;還有攜妻帶子一家老小;前客剛走後客又到,茶房應接不暇,茶水供不應求。一年一度的三月三逢會,甚至吸引了千鄉百里的遊人前來品茶、娛樂、休閒。
雙集的古井水為什麼會有如此誘人的魅力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雙集的古井水,雙集的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井是晉朝時就已經被發現,那時候叫流泉,屬自然湧泉。泉水味甘清純,可與懷遠的白乳泉相媲美,是淮河岸邊的十大名泉之一。雙集在那時並非集鎮而是一風光十分優美的地方。兩條清清的河流分別從流泉的兩側穿過,四周是大片的竹林和桃園,茶亭、酒舍掩映其中,是專供遊人們品茶、飲酒的。每逢春天,桃紅柳綠,翠竹青青,大河東去,流泉潺潺,且酒香水甜,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才子賢人來此閒聚。晉代七賢(劉伶、王戎、向秀、嵇康、山濤、阮籍、阮減)曾結伴週遊,聞名而來。被雙集迷人的自然風光和醇香的美酒及甘洌的泉水所傾倒,常常飲酒、賦詩、品茶、下棋於翠竹林中,留連忘返,直到老死於此並長眠於現在尚存的七賢墓中。竹林里就是現在的竹李村,桃園現在依然是一自然村的村名,都因後來水患而遷居於雙集西南約二、三公里處。晉代以後,由於頻繁的戰爭和失於治理的水泛,使這個曾經十分美麗的地方變成了一片荒蕪的河灘,流泉也被長埋地下,無人知曉,只有依然東去的河水在無聲的訴說著遠古的變遷。直到宋朝初年,宋太祖趙匡胤被兵困南塘;古井水又在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中被挖掘出來,並得到充分的利用,幾經盛衰,延續至今。
征南塘兵敗八公山 困壽春屯軍焦崗湖
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當了皇帝,建立了宋王朝,定都卞京(今河南開封),他就是宋太祖。為了結束唐末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趙匡胤與他的繼承人其弟趙光義親率大軍東征西討,南征北戰,在滅掉南平、後蜀、南漢後,於公元975年進軍南塘(今安徽省壽縣)。
南塘主於洪原來也是後周之將,聞趙匡胤廢了後周,做了皇帝,便占據壽春,自立為王。此次得知趙匡胤親自率軍來攻深感憂慮,害怕自己會像後蜀、南漢等國一樣被滅掉。為了避其鋒芒,便領軍離城,迎戰宋軍於八公山下。由於宋軍遠征勞頓又是孤軍深入,雖經奮勇苦戰終因寡不敵眾,敗退壽春,誤入空城。於洪重賞三軍。屢攻不下,為了保存實力,下令停止攻城。他深知壽州城城小人稀,草少糧缺,非久住之地,久困宋軍必不戰自降。為此在完成了對壽州城的四面包圍後,抽調精兵占領了淮河上游的軍事重鎮正陽關,切斷了宋軍與後方洛陽的聯繫和水上運輸線,然後,將重兵撤至淮河以西的焦崗湖畔。
焦崗湖是淮河西岸一自然湖泊,方圓幾十里,水面廣闊,便於眾多的大船停靠周鏇。古代運輸多以船為主,東面與淮河相通,軍需糧草可經焦崗湖直入淮河,運往前線。西面與粟子湖相連,經粟子湖可與淮河上游的多條河相互溝通,便於淮河以西廣大地區糧草的徵集、屯運。
在於洪看來趙匡胤被困在壽州城內如瓮中之鱉,網中之魚,只是一時不能就擒,只有做好對壽州城的長久封鎖與圍困,以逸待勞,伺機而戰,便可一鼓獲勝,取而代之。因此,失去壽春城後,必須建立自己的臨時根據地,以利所率軍隊的駐紮和糧草的屯集。
築糧台始建根據地 造兩橋雙集初形成
雙集位於焦崗湖上游,粟子湖畔多條河流的交匯處,此時的雙集已面目全非,只是兩河中間一片被洪水衝擊而成的較高的灘地。南臨卓河,北靠淠河,這兩條河流都呈東西走向在雙集的兩側穿流而過與潁河相通;東有趙河呈南北走向與淝河相接,這幾條河都在雙集東南粟子湖交匯與焦崗湖連成一片。這個四通八達的水上交通網路成了於洪駐紮重兵、徵兵、屯集軍需糧草的理想所在。一時間雙集四周人馬擁擠、軍營遍布,之所以雙集周邊地村莊都叫郢子就是因為當年那裡都是軍隊駐紮的營地,後來成為民居的緣故。
雙集東北角約2公里處的蘇家台,就是當時於洪派兵修建的屯糧台,蘇家台至粟子湖這一段是趙河的入口處,古稱運糧河。屯糧台之所以叫蘇家台是因為戰爭結束後,鳳台縣茅仙洞的蘇老道在上面建了一座廟。後來,蘇老道仙逝,寺廟年久失修,倒塌。成了一座空台,故叫蘇家台。現在,遺址尚存。解放前,每逢發大水,蘇家台成了人們逃避水災的避難之處。至今,當地還流傳著蘇家台水長台長的神話故事。
為了解決人馬通行的方便,於洪令軍士在雙集東北的淠河與南面的卓河上分別架了兩座橋.卓河上的橋現在叫余橋,南北走向,是通往軍事重鎮正陽關的必經之路,距雙集約500米處,遺址尚存。淠河上的橋現在叫高橋,呈東西走向,通往屯糧台,即現在的蘇家台。距雙集1000米處,遺址尚存。由於大批的軍隊在這裡長期駐紮,吸引了眾多的商販來此做生意,集市隨之形成,這就是老雙集的雛形。
老雙集開發,從地下挖掘了大量的鐵鍋,面積尺寸非常之大,且排列有序,附近的土層均是草木灰質,數量之多足以證明這裡是古代軍隊長期駐紮的遺址。
三月三鐵騎誤戰機 挖雙井馬夫遇奇泉
古代戰爭,戰馬是主要戰爭工具(除兵器外)。當時駐紮在雙集的是一支騎兵勁旅,攻城拔賽、衝鋒陷陣,是於洪所部的主要戰鬥力量,號稱鐵騎雄師。前面說過,雙集當時只是一塊荒蕪的灘,連一棵栓馬的樹都沒有,為了方便大批軍馬飲水,馬夫們便在雙集東頭約500米處挖一條長約1000米的大溝,北端與淠河相連,南端與卓河相通,溝的兩邊分別搭了許多排木架子為栓馬所用。因此,附近的老百姓都把這條河叫做馬架溝。時間久了,人們把馬架溝逐漸叫成了馬家溝。現在的馬家溝就是當年軍隊飲馬的馬架溝,遺址尚存,只是面積小了許多。
由於軍隊長時間大批的人馬駐紮和頻繁的大船往來運輸,致使河水嚴重污染。戰馬久飲河水疾病多發。公元976年春農曆三月三日,於洪調兵遣將,決定在莊稼青黃不接,壽州城內嚴重缺糧的關鍵時刻,再次攻城。此時被困在城中的趙匡胤是里無糧草,外無救兵,情況十分危急。事與願違,也是天意如此,就在於洪萬事俱備,準備發動攻擊的前一天,戰馬十有八九突發疾病,腹瀉不止,臥地不起,根本無法上陣。經醫官診治,方知是腸疫病,即現在的傳染性胃腸炎,究其原因,是馬常飲污水之故。於洪無奈,只好暫停攻城,令馬夫精心調治。為了解決水的污染,馬夫們便在馬架溝西側兩端各挖一口深井,兩井相距不足千米,而水質卻完全不同,南井水味鹹,馬匹拒飲;北井水味甜,且勢如湧泉,馬匹爭相飲之,飲後,腹瀉頓止,身體恢復如初,剎時間軍營內人歡馬嘶,一片歡騰。於洪大喜,隨即重整旗鼓,調兵遣將,於農曆三月十五日重新發動對壽州城的進攻,可惜已經晚了,宋朝援軍及時趕到緊急合圍,里外夾攻,於洪大敗而歸,失去了一次有利戰機,由於,於洪違背了人民和平統一的願望,逆歷史潮流而動,後來幾次攻城未果,最終被燒死在八公山下。
古井

飽經戰爭之苦的雙集人民為紀念三月三這個不尋常的日子,每年的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的騾馬易會,並且玩龍燈、唱大戲以示紀念。一年一度的三月三騾馬交易會一直延續至今。
現在壽縣的農曆三月十五日盛會也是為了紀念這個差一點改寫宋朝歷史,陷淮南人民於戰亂水火之苦的重大歷史事件而確定的。
享太平雙集大發展 逢盛世古井露新容
於洪兵敗被滅掉以後,淮南地區得以安定。隨著宋王朝的穩定與鞏固,人民安居樂業,迅速恢復農商,發展經濟。雙集由於兩橋的建造,水陸交通更加便利,吸引了許多富戶,商販來雙集經商做生意,集市得到了很大發展。兩井的挖掘與建造對雙集集市的興盛和繁榮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馬夫尋水療疾病一時被傳為佳話,古井被披上了神秘的面紗,北井水被稱之為神水、聖水,一時間,前來品水、觀井者絡繹不絕。在當時科學並不發達的封建社會,兩井相距甚近,水味各異,作用奇特,確實令人不解;南老井水味鹹澀,雖難飲用,卻是上等的湯料,用其水煮牛肉,不論老口,小口,水沸肉爛,奇香味美,食之難忘。只可惜此井已不復存,文革期間已塌陷於小河中。北老井水味甘甜、清純,是飲中佳品,茶沏數遍,濃香不變,且出杯不溢,水可浮幣。飲後,清心提神,消食健胃,久飲不脹,日飲不煩。所以雙集當時街市上的牛肉館確有十多家。雙集自古就有十家館八家的茶的說法,並非虛構。
雙集始建於公元977年的宋初,因有雙橋而得名雙橋集,後因有雙井而聞名,又叫雙井集,簡稱雙集(關於雙集初建的另一說,源自於當地流傳的一個美麗傳說——雨娃和蓮兒的愛情故事),隸屬於壽州府鳳台縣,經元、明、清直到民國年間仍隸屬於鳳台縣,是鳳台縣雙夏行署鄉政府所在地。是鳳台縣以西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解放後,隸屬於潁上縣,並將雙夏鄉更名為雙集鄉,1992年撤區並鄉後便成了現在的雙集村。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使雙集的茶文化遭到嚴重的破壞。茶館被勒令關閉,古井被損壞封鎖,敢於抗爭的人們偷著挑水上市,一分錢經飽,以食茶客,當權者無計可施,竟拆毀了通往古井的道路和橋樑,企圖將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古茶風,茶文化一掃而光。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改革開放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春風吹綠了江淮大地。雙集的集市貿易得到了恢復和發展。道路建設初見成效,街道規劃小具規模。古井水的開發受到了各級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縣領導同志多次親臨古井,說明弘揚茶文化以及古井開發的重要意義,並具體安排了對古井的保護和維護措施。欣逢盛世,沉睡多年的古井復甦了。雙集的茶館、茶樓如雨後春筍,數量倍增,茶市熱鬧非凡。雙集古井水的知名度在很大範圍內迅速提高,雙集的茶文化呈現了空前的繁榮。
謀開發乾群齊努力 倡文明茶景無限好
科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終於揭開了北老井的秘密,經國家水質檢測部門檢測,雙集北老井水含多種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礦物質是燒茶、釀酒難得的優質水,飲用後對人體有極大的保健作用。除清肝利膽,消食健胃外且能強身壯體,延年益壽。1995年6月河南省考古隊和地質專家帶著儀器設備對雙集古井進行了細緻,全面的考察,最後得出結論:雙集古井水是由其特殊的地質構造聚集而成的,有極大的開發和利用價值。雙集古井人民對古井的開發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雙集茶文化和釀酒業已有千餘年的歷史。解放後的1986年,在雙集廣大幹部民眾的努力和支持下,大型國營雙集酒廠在雙集建成。用優質古井水生產出來的白酒香甜可口,供不應求。但由於是計畫經濟,政企不分,管理不當,導致酒廠好景不長最終停產。但雙集人民並沒有因此而氣餒,而是滿懷信心,進行不斷的追求與探索。相信有一天,古井水的開發一定會獲得成功。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已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必需品。人們以茶待客,以茶交友。茶館為親朋相會、夫妻聚首,情人敘舊、鸞鳳結儔提供了新的空間。茶館已不是過去的所謂的“事非之地”。而是集品茶、休閒、文化娛樂於一體的新型的文化娛樂中心。在求真、務實、提高服務質量的基礎上,倡文明、講衛生,為顧客創造一個舒適、優雅的良好環境。由於近幾年交通和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完善,為雙集茶市開闢了廣闊的前景。茶館已由飲茶的單一型向多功功能型的方向發展;茶客也由以前的老年人轉向中年人甚至婦女、兒童;區域也由附近的鄉村擴大至周圍的鄉鎮及周邊的市、縣,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展,雙集茶市必將煥發出新的活力。
古樸、文明的雙集人民熱情歡迎新老朋友來雙集品水、飲茶;更希望有識之士來雙集研討開發。正是:
以茶興集集永盛,把水待客客長來。
希望茶景無限好,文明更上一層樓。

美麗傳說

雙集的古老而美麗的傳說
供稿:鬼手書生
長江是一條美麗的綢帶,淮河是這條綢帶上抽出的最光彩奪目的銀絲。江淮流域的故事或許正因為如此,而愈發顯得柔美、動人和溫情……
在江淮流域的中下游,有一個湖泊,名曰焦崗湖。其來由有兩種說法:其一,原意“椒水之椒”, 椒,芸香科植物,為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後訛為“焦”,遂被當地人稱為焦崗湖,不知始於何時。其二、聽湖攀老人說,焦崗湖原是一座城市,名叫焦崗府,後不知為何,一夜之間就變成了一個湖泊,傳說中原來的焦崗府地,人口眾多,土地肥沃,糧田萬傾,奇珍異寶,數不勝數,千年古剎,佛勝鼎旺,商貿繁榮,肥水漫地,遍地生花,神奇無限。 所謂“三十六湖下焦崗”, 焦崗湖畔,更是地靈人傑。竹林七賢的隱居之所,管仲甘羅的桑梓故鄉,賦予了這方水土史書一般的渾厚與雅致。
在焦崗湖的西岸,有兩個小鎮:一個叫裴家鎮,一個叫卓家鎮。
公元907年,中國進入了半個世紀的五代十國時期,大混亂,大破壞,地方政治勢力紛爭割據,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常年征戰,稅賦不斷。古人寫史書,每每逢至五代十國,便常以“嗚呼”二字起筆,加之河東道又是五代十國紛爭的中心地帶之一,可見實為中國歷史上,尤其是河東道山西史上最戰亂昏暗的歲月。特別在後唐、後晉時期,山西境內更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
中國古代,有一個獨一無二的望世家族,這就是被歐陽修讚嘆為“天下無二裴”的山西聞喜的裴氏家族,裴家“自秦漢以來,歷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極”, 然五代以後,雖尚存余芳,卻已呈沒落之勢。加之常年戰亂,於是有人便開始移居他鄉。這裴家,其中有一個十來歲的少年,名叫裴青河,自小骨骼奇偉,兒時便被稱作“橡皮人”,酷愛雜耍,頗有功底,但卻甚不喜詩文。
公元916年,正值晉王李存勖與後梁名將劉鄩,故元城之戰時期,最終李存勖雖大勝後梁,但山西民間卻疾苦連連、怨聲載道。這一年,裴青河一人逃亡到了雜技之鄉河北吳橋。門前跪拜三日,終拜當地雜技名家孫大彭為師。孫家為吳橋雜技第一家,乃孫臏之後。這孫大彭就調教出了一個技藝超群的雜技班子。
光陰荏苒,轉眼過去了近40年,孫大彭已故去,這個雜技班子卻在裴青河的苦心經營下得以保存。這時已值五代十國末期後周顯德五年(公元958年),周世宗柴榮攻遼,發起河北之戰,此時河北地境極不太平。加上多年征戰,民生疾苦。這年深秋,裴青河只得帶著雜技班再次南遷……
逃亡途中,這一日,正值九九重陽,忽下大雨,在一座破舊的土地廟門口,裴老兒揀到了一個男嬰,骨質俱佳,如同這正下的雨——從天而降一般,遂取名為雨娃。
舉家南遷,一路辛酸,轉眼已到來年三月,途經一地,滿眼望去,一片大湖,喬木青青,蘆葦搖曳,茭白香嫩,這便是焦崗湖。在湖西岸平行流經兩河,兩河間桃紅柳綠,花氣怡人,翠竹青青,葉馥根香。北河畔,流泉潺潺、其味酣甜,南河畔,溪水涓涓、其質爽口,特別是北河岸,小橋流水人家,驛站、飯館、茶亭、酒舍掩映其中,歡鬧無比,裴青河甚是歡喜。可奇怪的是,這雨娃在北河則哭啼不斷,在南河卻咯咯而笑。於是裴青河只得在南河水畔開荒築路,架棚搭屋,養育家眷,即為裴家鎮。
雨娃聰明好學,加上裴老爺子的悉心相授,十二歲就已經成了雜技班的台柱子,此時,已是北宋開寶三年(公元970年),民生趨於安定,世道也日漸太平。
就這樣,三載光陰又一晃而過 ,裴青河和雨娃在當地已小有名氣,裴家鎮已經有上百戶人家了。
在裴家鎮北口,即北河水岸,有一個大鎮,名曰卓家鎮。卓家乃沒落的官宦之家,據說是西漢司馬相如與卓文君之後裔,書香門第,崇尚詩書禮儀。“七賢隱居地,聖水出雙河”之說即起始緣於這卓家老爺卓崇之考(如今,此民謠已流傳千載,時至今日而不衰)。當時雙河之間竹林繁茂,桃花掩映,直至1991年特大洪水,翠竹林林之盛況才日趨蕭條,頗為遺憾。
自從裴家鎮依著卓家鎮興起後,這南河成了裴家河,這北河也就成了卓家河。
卓家老爺卓崇有一千金,名蓮兒,因冰雪可愛,乳名又喚淘兒,視為掌上明珠。公元975年,農曆三月初三,是卓蓮兒十六歲生辰。同時,按照山西聞喜裴家習俗,每年“三月三”為裴家祭祖之日。卓家上下歡聲笑語,張燈結彩,好不熱鬧。裴家也是香火旺盛,人聲鼎沸。於是,裴家邀請鄰鎮的卓家為其纂寫家譜族志,卓家也邀請了裴青河的雜技班,在卓家大院盛演九日,以慶賀蓮兒二八芳辰。
似乎一切都如此自然而又順理成章,就在這幾天,蓮兒和雨娃彼此愛慕、私定終身了。
卓崇得知後,極為憤怒,自言乃詩書之家,豈能招一芥雜耍、江湖莽夫為婿?便將蓮兒鎖進閨房,再不得與雨娃相見。
從此,每當焦崗湖的水鳥在夜間停止鳴叫時,湖面便飄揚起雨娃低婉的清笛聲,如泣如訴,哀怨纏綿。
笛聲就這樣在焦崗湖面上淒清地飄蕩了兩年……
轉眼,兩個寒暑,公元977年,又是這一年三月初三,裴家在祭祖,蓮兒也已十八歲。生日當天,蓮兒在丫鬟的引領下,繞過卓家河和裴家河,一路東行,來到了焦崗湖畔,與雨娃匆匆相見,又依依惜別……
這天傍晚,晚霞的餘輝還在湖面徘徊不忍退去,一個纖弱的身影融入了這美麗的卓家河中……
頓時,河面水鳥集群哀鳴,西天殘陽吟泣如血……
蓮兒走了,雨娃如發怒的獅子,在兩河之間呼喚著、狂奔著、咆哮著……
第二天,天上暴雨傾盆,閃電劃空,驚雷陣陣……
和十九年前裴青河揀到小雨娃那天一樣,雨水瘋狂地怒織著灰色的天幕。在裴青河蒼老的哀喚聲中,鄉親們在裴家河底找到了雨娃的屍體……
流水夕陽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
或許是心太痛了,人們往往寧願相信傳說——
這場大雨下了整整七天七夜,卓家河和裴家河早已被洪水淹沒,焦崗湖的水也怒吼著往外噴涌……
天,終於晴了,隨著空中一聲荊棘垂死般地嘶叫,中天的彩虹下,洪水退去了,可令人驚奇的是,卓家河、裴家河,這兩條原本平行流經的小河竟水乳交融地交匯在裴家鎮和卓家鎮的鎮口……
人們知道,這是雨娃和蓮兒的血淚河……
每到夏天,當北河的蓮花香瀰漫在焦崗湖面時,南河裡的蛙聲便“呱呱”的鳴叫,從此在焦崗湖西岸,裴家河與卓家河也便又有了這雨蛙河(原為雨娃河,因蛙多哀鳴,也常稱雨蛙河)和蓮花河的美名……
為了紀念蓮兒和雨娃的忠貞而悽美的愛情,裴、卓兩家的後代將鎮合二為一,遂名為雙河鎮,又叫雙河集。為了兩鎮行走方便,便在兩河上分別架設了橋樑,名為雨橋(紀念雨娃)、淘橋(紀念淘兒),隨著歲月的沉澱,雨橋成了如今的余橋,淘橋也成了陶橋,而美麗的小鎮,也擁有了現在這個名字——雙集,卓家河成了雙集南口現在的濁河,裴家河成了雙集東口現在的皮河。

車馬喧囂之後,總會有滄海桑田的輪迴。
清朝末年始,整個潁州地區遭受了巨大的天災和人禍,特別是光緒三年(1877年)、五年(1879年)、二十三年(1897年),以及民國十年(1921年)、二十年(1931年)、二十一年(1932年)、二十二年(1933年)、二十六年(1937年)等,雙集更是遭受到了巨大的重創,水災不斷、瘟疫橫行,人口死傷大半,尤其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5日至6日,國民黨反動派為了阻擋日本侵略軍西進追擊,不顧廣大人民的死活,派軍隊先後炸開中牟縣趙口和花園口黃河大堤,致使黃河原道斷流,全部黃水奪潁入淮,淮河兩岸人民更是慘不人睹!在這60年的時間裡,雙集人口銳減,遷移者也甚多,加之各家族通婚之風興盛,到如今,生活在雙集的裴、卓兩姓幾已損傷怠盡,可東口及南口的裴(或皮)河與卓(或濁)河卻永遠地流在了雙集。
滔滔流水,世代向人們嗚咽傾訴著這那段不堪回首的悲慘歲月……
以前每逢“三月三”,即蓮兒生日及裴家祭祖之日,雙河集都會舉行盛大的廟會,舊時還會在淮河、潁河、焦崗湖水域舉行盛大的賽龍舟等,而青年男女們也會在這一天坐著花船,從雨蛙河劃到蓮花河,意寓雨娃找尋蓮兒,以舉行自己隆重的婚禮。但如今,由於淮河、潁河污染嚴重,加之常年洪災,賽龍舟的習俗已漸漸荒逝。可是,最近幾年,雙集人民又取定雨娃生日,增加了重陽“九月九”的逢會,同樣為紀念雨娃和蓮兒。從此,雙集,也成為方圓百里之內唯一的一個“年設雙會”的集鎮,這在全國也極為罕見!
或許是裴、卓兩家那段刻骨銘心的悲劇愛情故事,亦或許是雨娃和蓮兒的佑護,流傳一個美好的傳說——近千年來,雙集的居民,世代和睦,竟沒有出現過一個破碎的家庭!
值得一提的是,雙集還健
在的老人都知道,八年抗日期間,日鬼侵略中國,1942年3月,日軍,沿淮而下,到了焦崗湖畔,在踏進雙集河口的時候,突然電閃雷鳴,蓮花河、雨蛙河上巨浪滔天,怒吼陣陣,日軍心驚膽戰,立即丟盔卸甲,繞道而行,從此再也沒敢跨入過雙集半步……
所以雙集在抗日時期是沒有受過較大損傷的,或許這真是蓮兒和雨娃的袒佑吧……
如今的雙集,人淡雅而文明,淳樸又豪爽;水甘甜純美,養人養情,近二十家茶館點綴其間,乃雙集一絕,為親朋聚首、情人約會、鸞鳳結儔提供了幽雅的空間。實乃品茶、休閒、聚會、活動於一體的新型文化娛樂中心。

茶文化旅遊節

潁上縣第六屆雙集茶文化旅遊節在江店孜鎮雙集隆重開幕
截止現在,雙集,一年一度的茶文化旅遊節已經成功舉辦了6屆,成為當地的一張特色名片。
金秋十月茶香溢,丹桂飄香朋滿座。2011年10月5日上午,由潁上縣文廣新局、潁上縣旅遊局主辦,江店孜鎮協辦的潁上縣第六屆雙集茶文化旅遊節在江店孜鎮雙集隆重開幕。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孫悅,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郝立昌,縣紀委副書記、縣財政局局長劉江淮,縣政府辦公室主任江鵬,江店孜鎮黨委書記張輝等出席開幕式。
開幕式上,孫悅代表縣委、縣政府向第六屆雙集茶文化旅遊節舉行表示熱烈祝賀。孫悅在開幕式上說,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雙集茶文化的開發建設,將雙集茶文化旅遊列入縣“十二五”規劃,寫進縣十二次黨代會工作報告。省、市、縣領導多次到雙集調研,為宣傳江店、展示雙集,推動和諧新農村建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自2006年以來,成功舉辦了5屆茶文化旅遊節,在打造雙集茶品牌、挖掘雙集古井茶的資源、提升雙集茶文化品位、推動旅遊項目開發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豐富了茶文化內涵。雙集古井歷史悠久,雙集香茶享譽四方。“忙時耕作、閒時品茗”的茶文化傳統,竹林七賢品茗清淡的歷史傳說,顯示出雙集悠久的文化底蘊。如今的雙集因茶而美麗,因茶而揚名。
孫悅希望江店孜鎮黨委、政府,搶抓發展機遇,進一步推動雙集茶文化的開發建設,使之真正成為集古井觀光、茶風茶俗體驗、鄉村旅遊為一體的特色生態休閒旅遊區。全縣各級各部門要全力支持雙集茶文化事業,全力支持雙集回民村發展,為打造雙集茶文化特色村作出積極的貢獻。
張輝在致辭時說,以茶為媒,廣交朋友。六年來,通過舉辦雙集茶文化旅遊節,雙集的名氣越來越響、越來越大,茶文化旅遊節為我鎮發展茶產業,打造茶經濟,推動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雙集的發展提供了平台。今後,鎮黨委、政府將全力以赴最佳化發展環境,做好服務,進一步挖掘雙集古井文化、提升茶品位,將雙集打造成為特色茶文化旅遊區。
安徽潁上:雙集古井古茶香千年
來源:中國茶網
這是個坐落在皖北平原的偏僻小集鎮,多少年來卻因其獨特的千年古井釀酒、泡茶而蜚聲海外。一年四季中,田野村舍間,掩映著家家或古樸或時尚的茶館,幾張八仙桌,幾條長木凳,鄉親鄰里常落坐其間,品茶敘話;茶倌穿桌繞椅,續水添茶,此情景,讓人恍有不知身在何處的感覺……

千年古城藏底蘊
潁河水年復一年,從皖北平原穿流而過。位於潁淮河畔的千年古城潁上,自古便人傑地靈。這裡是“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時期傑出政治家管仲、鮑叔牙,秦左丞相甘茂、少年政治家甘羅的故土,當代又誕生了學界大師常任俠、文壇大家戴厚英、兩院院士鄭守仁、陳國良等一代精英名流。
歲月的洗禮及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潁上特有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潁上花鼓燈被譽為“東方芭蕾”,成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青磚灰瓦、古樸典雅的管鮑祠,千古傳頌著感人至深的“管鮑之交”;尤家花園“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全球環保500佳”小張莊,首開我國世界生態環保與旅遊農業先河;八里河風景區和迪溝風景區更雙雙榮膺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2005年,潁上被評為安徽省首批旅遊經濟強縣,這裡正在成為中原大地迅速崛起的旅遊觀光勝地。
古井雙泉話神奇
潁上厚重沉澱的文化,在千百年的滄桑變幻中演繹了一出出精彩的故事,也使得潁上這片神奇的土地,充滿了無限魅力,成為才子佳人、英雄豪傑流連的地方。
位於潁上焦崗湖畔的雙集村,因古井古泉、茶香景美,引得晉代“竹林七賢”結伴來此處暢遊,留連忘返,直到老終。宋時,太祖趙匡胤建立宋王朝後,征討南塘(今壽縣)時,被困壽縣,南塘主於洪也曾駐軍雙集,雙方展開激烈交戰。

雙集,這個位於潁上縣東部的小村落,因為許許多多的民間傳說而充滿了傳奇色彩,村中的兩眼不知掘於何朝何代的古井,一眼水甜一眼水鹹,甜井水燒茶茶香四溢,鹹井水煮肉肉香滿村,令人稱奇。
“余陶雙橋隱七賢,皮濁二水聚八仙”。 “釀美酒、留七賢、湖畔竹林千古醉,烹香茗、邀四鄰、茶樓雅座一席潭”。雙集古井何日有已無從可考,當地人稱在晉代就有,那時叫流泉,是自然湧泉,後因頻繁的戰事和水患,流泉被埋掉,宋朝戰時,一馬夫牽馬尋水,被戰馬無意發現,使得官兵及當地百姓紛紛暢飲,後漸有文人墨客來此閒聚,飲茶品酒、談經論道,遂興起了此處綿綿的鄉土茶風。
滿街茶館興雙集
因為有了神奇的古井雙泉,便有了滿街茶館的雙集,於是就演繹了一場經久不衰的品茗史話。在一個不足幾千人的小鎮上,林立著大大小小近三十家茶館。現在,每天早上五點來鍾,33歲的雙集人計松青就要開門做生意了。他在雙集開了一家茶館,每天都去附近的古井拉水、燒水,開門待客已成了他最主要的工作和生活。
“早上五點半鐘,
就有人要來茶館喝茶了。 ”計松青說,在雙集,每天早上天剛亮,二三十家茶館裡就會擠滿了趕集喝茶的人,自己也是這樣喝著古井水長大的。在茶館裡,大家三五一桌,男女老少圍坐一起,沏壺茶,來兩碟小點心,談笑閒聊,直到午間才會散場,這一情景在下午又會繼續上演。
“雙集人愛喝茶,更愛泡茶館,在茶館裡聊天、拉家常,會兒女親家,調解鄰里糾紛,談天論地做生意,呈現出一派和諧景象,雙集人已經離不開茶館了,即使農忙的時候,也會抽空到茶館裡來過過癮,吹吹牛。 ”在雙集當了多年村支部書記的張克明說,當地人就是大年初一拜年,也要到茶館裡來。
雙集人喝茶儼然已經成了一種生活,或生活中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雙集茶館也成了濃縮人生的小舞台,在這裡不分尊卑老幼,人們都在喝茶的輕鬆氛圍中盡情地享受著屬於自己的愜意人生。
如今,隨著“品香茶、千年雙集古井水”的名聲在外,每逢周末,阜陽、潁上、淮南、鳳台、壽縣等地的客人都慕名而來,喝茶品茗,感覺著、體會著“千年古井茶文化”。
雙集,這個茶香滿溢的小集鎮,正將其獨特少有的魅力散發開來,把一種悠然的古井茶話,輕輕地敘說給每一個茶客聽……

茶文化推介洽談會

潁上縣雙集茶文化旅遊走進第五屆阜洽會
日前,第五屆皖西北(阜陽)投資貿易洽談會在阜陽國際會展中心隆重開幕,代表潁上縣文化旅遊產業的江店孜鎮雙集茶文化旅遊在展會上廣受關注。
雙集古井歷史悠久,甜井水燒茶茶香四溢,引得晉代“竹林七賢”結伴來此暢遊,流連忘返。經安徽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和國土資源部地質礦產資源檢驗檢測中心鑑定,甜井水富含多種人體所需微量元素,為優質天然礦泉水。鹹井水煮肉水沸肉爛,香飄滿村,是上等的湯料。古井水的滋潤,雙集慢慢興起尚茶之風,現有大小茶館近30家,吸引著周邊市、縣客人慕名前來喝茶觀光,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也為雙集回民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當地政府以茶為媒,搭文化台、唱經濟戲,成功舉辦了6屆茶文化旅遊節,大大提升了雙集茶文化知名度。
雙集茶文化亮相阜洽會展示和傳播了茶文化的魅力,宣傳了近年來雙集茶文化旅遊發展歷程和建設成果。展示現場,社會各界人士爭相細品雙集香茶,來自雙集茶文化一條街松青茶館的茶藝表演更是引得參觀人員駐足流連。
潁上縣委、縣政府始終把雙集茶文化旅遊區建設作為全縣旅遊“11223”工程的工作重點,列入潁上縣十二五規劃。經規劃設計的雙集七賢古井茶文化旅遊區,將進一步打造“雙集茶文化”品牌,做大做強茶文化旅遊經濟。

古井茶文化園項目

竹林七賢古井茶文化園項目
規劃單位:浙江大學亞歐旅遊規劃院
一、項目名稱
竹林七賢古井茶文化園。
二、項目所在地
阜陽市潁上縣江店孜鎮雙集回民村,項目區北、東兩側以皮溝為界,南至濁溝,西至村北路和薑黃路一線,規劃總用地面積約1300畝。
三、項目背景和優勢
雙集始建於公元221年,因有雙井而聞名。雙集茶文化歷史悠久,境內古井為竹林七賢所掘,井水甘甜,清純,是飲中佳品,茶沏數遍,濃香不變,且出杯不溢,水可浮幣。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檢測,富含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用古井水沏出的茶風味獨特,深受大眾喜愛。自晉代以後,雙集逐步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尚茶之風,雙集村現有茶館、茶社23家,再加上雙集民眾自古即有“忙時耕織,閒時品茶”的習慣,構成了當地獨特的茶俗文化。鹹井(南井),井水鹹澀,但卻是上等的湯料,用其水煮牛肉,不論老口,小口,水沸肉爛,奇香無比,食之難忘。為進一步依託茶文化,打造茶經濟,為遊客提供高品位的茶文化旅遊、傳統古鎮旅遊、農業觀光休閒度假旅遊、農家特色美食旅遊等旅遊產品與項目,打造潁上縣旅遊特色景區,推動潁上縣文化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進而帶動區域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四、項目內容和規劃
茶文化園項目空間結構可概括為“一帶、兩核、三板塊”。“一帶”是指圍繞規劃區北、東、南三面的,由皮溝、濁溝、魚塘、荷塘構成的濱水景觀帶。“兩核”是指以兩口古井為核心資源依託的兩個旅遊興奮點,分別是位於古井街北端的甜井文化核和鹹井美食核。“三板塊”是指位於項目區西北角的旅遊集散服務板塊;位於項目區西部、中部的茶文化及商貿板塊;以及位於項目區東部、南部的鄉村休閒旅遊板塊。重大招商項目:甜井文化園、鹹井美食園。文化園包括茶文化博物館、茶文化養生園,七賢文化廣場。鹹井美食園包括農家樂、漁家樂等餐飲美食。少林文化館,江店是現任少林寺方丈釋永信大師的家鄉,當地非常崇尚少林文化,在大師的影響和帶動下,目前江店已建少林武校一所,不但培養了大批少林武術及演藝人才,而且還多次以濃厚的少林文化
、精湛的少林武術進行少林功夫表演,深受觀眾的喜愛,促進了當地的文化發展和招商引資。為此,“少林文化館”。雙集生態環境優良,封閉性較好,適合少林文化展示、少林禪茶體驗等項目的發展,同時少林文化、少林禪茶也是對雙集茶文化的良好補充,可以使雙集茶文化進一步豐富,提升雙集茶文化檔次,聚集人氣。主體包括四個部分:少林文化展覽館、少林禪茶館、少林演武廳及大雄寶殿。最終把雙集建成“竹林七賢樂游品茗之地,雙集人民以茶會友之所”——潁上縣特色型品牌景區。分為近期、中、遠三個階段:近期:2009—2012年;中期:2013—2015年;遠期:2016—2020年。五、總投資及計畫引進資金
項目總投資4700萬元,計畫引進資金1800萬元;

六、經濟效益分析
按照目前雙集的茶客計算,高峰期日接待量達1000人次,目前年遊客量按照高峰量計算人次的30%計算,則目前的遊客數約為10萬人次/年,將這一數據作為2009年基準數據。參考相關景區遊客增長模式及速度,同時考慮到茶葉商貿街的宣傳與帶動作用,隨著各類旅遊項目的陸續上馬,以及富有創意的產品策劃和行銷宣傳,規劃近期和中期,年接待38萬人次。每人銷費400元計算,可達1.52億元。
七、項目進展情況
浙江大學亞歐旅遊規劃院已完成對雙集七賢古井茶文化旅遊區修建性詳細規劃。
八、合作方式
外商獨商或合資。

九、項目單位基本情況
江店孜鎮政府。全鎮面積7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為65531畝,1個社區居委會,9個村民委員會,83個自然莊,15811戶,總人口54861人,有漢、回、朝鮮三個民族。主要盛產小麥、水稻、棉花。曾獲阜陽市“水稻單產狀元鎮”稱號。油料、棉花、池藕等經濟作物面積近萬畝。鄉鎮企業發展態勢良好,主要是以大米、小麥等農副產品加工為主,其中以大米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近30家。
集鎮建設飛速發展。1999年引資8000多萬元,利用廢棄老村莊建造一座集辦公、商貿、居住、娛樂於一體的商貿城,總占地面積260畝,三縱四橫七條街道,鋪設水泥路面5萬平方米,下水道6千米,綠化面積占城區面積的21%,城內水、電、路、程控電話、有線電視五通,各項配套設施齊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