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臼椎龍

雙臼椎龍

雙臼椎龍(學名:Polycotylus)是種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屬於蛇頸龍亞目,是由愛德華·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在1869年命名。模式種是P.latippinis,除此之外還有9個已命名種。雙臼椎龍生存於白堊紀的北美洲海洋。屬名意為“多凹處的脊椎”。

基本信息

科學分類

雙臼椎龍雙臼椎龍(Trinacromerum).jpg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鰭龍超目 Sauropterygia
目: 蛇頸龍目 Plesiosauria
亞目: 蛇頸龍亞目 Plesiosauroidea
科: 雙臼椎龍科 Polycotylidae
屬: 雙臼椎龍屬 Polycotylus

 雙臼椎龍中的一種Polyptychodon interruptus 雙臼椎龍中的一種Polyptychodon interruptus

Polycotylus latipinnis
Polycotylus tenius
Polycotylus dolichops
Polycotylus suprajurensis
Polycotylus brevispondylus
Polycotylus epigurgitis
Polycotylus ichthyospondylus tanais
Polycotylus orientalis
Polycotylus ultimus
Polycotylus donicus
Polycotylus sp.

雙臼椎龍科(Polycotylidae)

雙臼椎龍科是蛇頸龍類的最後一次全新進化嘗試,在這類蛇頸龍身上出現了許多新奇的特徵,它們的頸部縮短,後鰭粗壯,眼眶也變得更大,有一張特別引人矚目的細長喙部,裡面整齊地長著圓錐形牙齒,這些特徵加起來使雙臼椎龍很像一隻小上龍,但是它們沒有上龍超科動物那種典型的突出喙前端的巨大利齒,所以用“魚龍頭部加蛇頸龍身體”來形容它們倒是比較貼切。由於它們出現的時候(白堊紀晚期,距今八千五百萬年至八千三百萬年前)魚龍已經滅絕了,它們似乎開始嘗試填補“魚形蜥蜴”的空白。雙臼椎龍毫無疑問是一種快速獵食動物,在它們的胃部殘留物里找到了魚、菊石和頭足類動物。

命名由來

雙臼椎龍Polycotylus

雙臼椎龍是克普(E·D·Cope)在1869年命名的,得名於它們獨特的脊椎骨,這些脊椎骨的兩面都象臼一樣向里凹陷。雙臼椎龍是一種小型的蛇頸龍,一般身長5米左右。與其他蛇頸龍不同,它們是自成一科的,值得注意的是,雙臼椎龍科是蛇頸龍類的最後一次全新進化嘗試,在這類蛇頸龍身上出現了許多新奇的特徵,它們的頸部縮短,後鰭粗壯,眼眶也變得更大,有一張特別引人矚目的細長喙部,裡面整齊地長著圓錐形牙齒,這些特徵加起來使雙臼椎龍很像一隻小上龍,但是它們沒有上龍超科動物那種典型的突出喙前端的巨大利齒,所以用“魚龍頭部加蛇頸龍身體”來形容它們倒是比較貼切。由於它們出現的時候(白堊紀晚期,距今八千五百萬年至八千三百萬年前)魚龍已經滅絕了,它們似乎開始嘗試填補“魚形蜥蜴”的空白。雙臼椎龍毫無疑問是一種快速獵食動物,在它們的胃部殘留物里找到了魚、菊石和頭足類動物。
由於它們的外觀實在和上龍類太象了,因此長久以來雙臼椎龍都被認為是一種上龍,在1996年左右,科學家經過重新分析指出,雙臼椎龍的頭骨和薄片龍有很多相似之處,它們其實是一種蛇頸龍超科的動物。前幾年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具十分完整的雙臼椎龍化石——暫時它被稱為“里奇蒙上龍”,相信經過對新樣本的研究,科學家能更準確的辯明晚期各種蛇頸龍的系統關係。

生存歷史

雙臼椎龍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很短,只有三百萬年左右,但它們卻成功地分布到世界各大洋中,目前在北美洲、南美洲、歐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東亞都找到了它們的化石,相關品種有Polycotylus (type), Trinacromerum, Dolichorhynchops, Georgiasaurus

考古發現

雙臼椎龍科(Polycotylidae)大約有著19至26塊頸椎 , 有較短的肱部及股骨 , 頭骨有較大的眶部及有較高的矢狀嵴 , 雙臼椎龍科(Polycotylidae)有非常狹窄及長長的吻部 , 牠們的頜骨相對細小 , 有圓椎型牙齒 , 但沒有上龍類般突出於吻外的鋒利牙齒 , 雙臼椎龍科(Polycotylidae)的頭骨外型和魚龍類相似。雙臼椎龍科(Polycotylidae)於魚龍類滅絕後還支持下去 , 牠們看似是高游速的海生爬行類 , 主要以頭足類及細小魚類為食 , 在雙臼椎龍科胃部還發現有菊石的殘骸。從外型上看雙臼椎龍科類似上龍類 , 不過近來研究顯示牠們與蛇頸龍科、薄板龍科擁有許多共同特徵, 並且是薄板龍科的姐妹群。雙臼椎龍科的化石在美國、加拿大、日本、摩洛哥、澳洲、紐西蘭、南美洲及俄國等地都有發現。於介紹雙臼椎龍科前 , 首先介紹一下關係不明的白堊龍屬Cimoliasaurus及「里奇蒙上龍(Richmond pliosaur)」 。
晚白堊紀北美新澤西州發現的白堊龍屬種Cimoliasaurus magnus一共有十三塊骨骼化石發現 , 牠的牙齒彎曲及修長 , 可是沒有頭骨發現 , 根據椎骨判斷Cimoliasaurus magnus全長約8米。Welles (1952) 及 Persson (1960)總結白堊龍屬Cimoliasaurus屬於第三類白堊紀的蛇頸龍類 , 頸部形態介乎於薄板龍屬Elasmosaurus及上龍屬Pliosaurs之間 , 白堊龍屬Cimoliasaurus的脖子大概是頭骨的2至3倍 , Welles更認為白堊龍屬Cimoliasaurus可能是雙臼椎龍類 。不過Persson把白堊龍屬Cimoliasaurus劃作白堊龍科Cimoliasauridae , 白堊龍科Cimoliasauridae也包括斯堪尼龍屬Scanisaurus 及阿里斯頓龍屬Aristonectes 。由於白堊龍屬Cimoliasaurus沒有頭骨發現且肢體化石保存不好 , 因此該屬常被認為是疑問學名 。 Welles於1952年根據北美發現的化石指出白堊龍屬Cimoliasaurus全長可能是雙臼椎龍屬Polycotylus的2倍 。

以前認為最古老的雙臼椎龍科化石來自1960年在澳洲阿普第階(Aptian)地層發現的長喙龍屬種Dolichorhynchops sp , 但是這隻有部分骨骼化石發現 , 對是否屬於長喙龍屬Dolichorhynchops尚存疑問 , 但現在被劃作白堊龍屬種Cimoliasaurus leucoscopelus 。於1981年在德克薩斯州阿爾布階(Albian)地層也發現了三尖股龍屬未定種Trinacromerum sp的椎骨化石。於日本北海道發現的化石樣本UMUT MV 19965屬晚森諾曼階(Cenomanian), UMUT MV 19965比許多已知的晚白堊紀雙臼椎龍科還要早 , UMUT MV 19965有伸長的上足(epipodials) , 但尺寸要較細小 , 牠的骨骼完全骨化 , 肩帶熔合 , 這些顯示UMUT MV 19965應是一個新的屬種 , 但是由於缺少頭骨及大部分骨骼發現 , 因此難以判斷牠和其它雙臼椎龍類的關係 , 不過UMUT MV 19965化石樣本的發現至少證明了雙臼椎龍科於亞洲也有分布。
於1990年昆士蘭西北部里奇蒙鎮發現了一種非常完整的蛇頸龍目屬種化石 , 但牠至今還沒被定種 , 綽號為「里奇蒙上龍(Richmond pliosaur)」, 全長約5米 。里奇蒙上龍(Richmond pliosaur)屬白堊紀早期 , 牠可能是雙臼椎龍科屬種 , 有較短的頸部及強而有力的鰭肢和尾部 , 對里奇蒙上龍(Richmond pliosaur)至今還在研究中。

以前認為最古老的雙臼椎龍科化石來自1960年在澳洲阿普第階(Aptian)地層發現的長喙龍屬種Dolichorhynchops sp , 但是這隻有部分骨骼化石發現 , 對是否屬於長喙龍屬Dolichorhynchops尚存疑問 , 但現在被劃作白堊龍屬種Cimoliasaurus leucoscopelus 。於1981年在德克薩斯州阿爾布階(Albian)地層也發現了三尖股龍屬未定種Trinacromerum sp的椎骨化石。於日本北海道發現的化石樣本UMUT MV 19965屬晚森諾曼階(Cenomanian), UMUT MV 19965比許多已知的晚白堊紀雙臼椎龍科還要早 , UMUT MV 19965有伸長的上足(epipodials) , 但尺寸要較細小 , 牠的骨骼完全骨化 , 肩帶熔合 , 這些顯示UMUT MV 19965應是一個新的屬種 , 但是由於缺少頭骨及大部分骨骼發現 , 因此難以判斷牠和其它雙臼椎龍類的關係 , 不過UMUT MV 19965化石樣本的發現至少證明了雙臼椎龍科於亞洲也有分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