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童髻

雙童髻,是一個髮髻名稱,一般為侍婢、童僕或男女兒童常梳的髮式;未婚女子也有梳的,但多為貧家女兒。

簡介

髮髻名。見“丫髻”。

雙童髻雙童髻

來歷

兩髻形狀如“丫”形,故稱丫髻。因有兩髻,故又名“雙丫髻”、“雙髻丫”、“雙角髻”、“雙童髻”。一般為侍婢、童僕或男女兒童常梳的髮式;未婚女子也有梳的,但多為貧家女兒。北宋陸游《浣花女》詩:“江頭女兒雙髻丫,……插髻燁燁牽牛花”。在明代,只小婢伎梳扎,未婚女子要梳“三小髻”。河南洛陽出土一件商代玉雕人像,頭上梳有雙丫髻。可知這種髻式,商代已有。雙丫髻各代均流行,其行稍有不同變化。
丫髻是一個實心的髮髻,一般婦女在年幼時以梳丫髻為主,成年之後則改梳丫鬟,到出嫁之日,再將發鬟改為成為少婦的髮髻。如果已過婚齡而未出嫁,那也只能梳鬟而不能梳髻。所以,梳髻與梳鬟,是古時婦女婚嫁與否的一種標誌。杜甫《負薪行》詩曰:“夔州處女發半華,四十五十無夫家。更遭喪亂嫁不售,一生抱恨堪咨嗟。土風坐男使女立,應當門戶女出入。十猶八九負薪歸,賣薪得錢應供給。至老雙鬟只垂頸,”就是描述四川夔州(今奉節)地區的婦女,因連年戰亂,男丁減少,知道四五十歲還找不到婆家,但仍梳著待嫁的發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