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春兼閏月

雙春兼閏月,雙春是指,陰曆一年中將有兩個立春。是因為,陽曆一年與陰曆一年相差11天,過三年便是一個月,每三年就逢一個閏年以調整陽曆、陰曆的日差,便形成了雙春兼閏月。

基本信息

計算方法

“閏月”。農曆主要是根據月球環繞地球公轉所需的時間而制定出來的。據觀測,月球環繞地球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約為29.5306日。故此,在農曆裡面,1個月有時會有29日,有時又會有30日,這要看每次月缺和月圓的時間才可定出一個月到底有多少日。通常,我們會將月圓的那一天定為每個月的第15日。
同時,我們知道,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周需要365.2422日(並稱之為“太陽年”),如果我們將1個農曆年定為12個月,即29.5306'12=354.3672日,那么1個農曆年就會比1個太陽年少10.875日了。很明顯,3個農曆年更會比3個太陽年少超過1個月!因此,相對於太陽年,我們便會越來越早過農曆新年了。
要知道,我們不可能不斷提早過新年。為了彌補這個差距,農曆的曆法就引入一個“閏月”的制度。即是在一個適當的年份中,增加1個月,從而將農曆新年“推遲”,令到它可以和太陽年的時間大致上配合。換句話說,在這個“閏年”之中,1年就會有13個月了。
雖然農曆是以月球公轉的周期為基礎,但我們並沒有忽略地球和太陽的關係。在曆法之中,我們將地球環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均地定出24個點,並稱它們為“節氣”,每一個節氣有一個獨特的名稱,它們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顧名思義,這些節氣的定立,原本是為了幫助農夫,為他們提供四季變化的簡單概念。由於1個太陽年有365.2422日,所以2個節氣之間就應該相隔365.2422?24=15.218425日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