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匿型冠心病

隱匿型冠心病

隱匿型冠心病是無臨床症狀、沒有明顯表象的心肌疾病,時好時壞。難以檢查和治療。

基本信息

隱匿型冠心病(latentcoronaryheartdisease)是無臨床症狀,但客觀檢查有心肌缺血表現的冠心病,亦稱無症狀性冠心病。病人有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但病變較輕或有較好的側支循環,或病人痛閾較高因而無疼痛症狀。其心肌缺血的心電圖表現可見於靜息時,或僅在增加心臟負荷時才出現,常為動態心電圖記錄所發現,又被稱為無症狀性心肌缺血。

臨床表現

病人多屬中年以上,無心肌缺血的症狀,在體格檢查時發現心電圖(靜息、動態或負荷試驗)有ST段壓低、T波倒置等變化,放射性核素心肌顯影(靜息或負荷試驗),或超聲心動圖示有心肌缺血表現。
本病病人與其他類型冠心病病人的不同,在於並無臨床症狀,但它又不是單純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因為已有心肌缺血的客觀表現,即心電圖、放射性核素心肌顯影,或超聲心動圖顯示心臟已受到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影響。可以認為是早期的冠心病(但已不一定是早期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它可能突然轉為心絞痛或心肌梗塞,亦可能逐漸演變為心肌纖維化出現心臟增大,發生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個別病人亦可能猝死。診斷出這類病人,可為他們提供較早期治療的機會 

隱匿型冠心病診斷鑑別

診斷主要根據靜息、動態或負荷試驗的心電圖檢查,放射性核素心肌顯影和(或)超聲心動圖發現病人有心肌缺血的改變,而無其他原因解釋,又伴有動脈粥樣硬化的易患因素。進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可確立診斷。我國學者最後修訂的心電圖負荷試驗心肌缺血的診斷標準是:
 
(一)心電圖活動平板或踏車分級運動試驗(次極量)判定心肌缺血的標準符合下列情況之一者為陽性:
 
1.運動中出現典型心絞痛。
 
2.運動中及運動後呈水平型或下垂型(即缺血型)ST段壓低≥0.1mV。如原ST段壓低者,運動後應在原基礎上再壓低0.1mV。
 
3.運動中血壓下降。
(二)心電圖二級梯雙倍運動試驗判定心肌缺血的標準心電圖二級梯運動試驗目前已被可定量的活動平板或踏車運動試驗所取代。但後兩者設備費錢,前者簡便在基層醫療單位亦可套用。
1.運動中出現典型心絞痛或運動後心電圖改變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為陽性:
(1)在R波占優勢的導聯上,運動後出現水平型或下垂型ST段壓低(ST段與R波頂點垂線的交角≥90°),超過0.05mV,持續2分鐘者。如原有ST段壓低者,運動後在原有基礎上再壓低超過0.05mV,持續2分鐘。
(2)在R波占優勢的導聯上,運動後出現ST段抬高(弓背向上型)超過0.2mV者。
2.運動後心電圖改變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為可疑陽性:
(1)在R波占優勢的導聯上,運動後出現水平型或下垂型ST段壓低0.05mV或接近0.05mV及QX/QT比例≥50%,持續2分鐘者。
(2)在R波占優勢的導聯上,運動後出現T波由直立變為倒置,持續2分鐘者。
(3)U波倒置者。
(4)運動後出現下列任何一種心律失常者:多源性室性早搏、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或撲動、竇房傳導阻滯、房室傳導阻滯(I、Ⅱ、Ⅲ度)、左束支傳導阻滯或左束支分支阻滯、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或室內傳導阻滯。
此外,近年有人提出運動後R波振幅增高(特別是在ST段壓低的導聯)也是心肌缺血的指標。
鑑別診斷要考慮下列情況:
(1)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本病有腎上腺素能β受體興奮性增高的類型中,病人心肌耗氧量增加,心電圖可出現ST段壓低和T波倒置等改變(參見"心臟神經官能症"),病人多表現為精神緊張和心率增快。服普奈洛爾10~20mg後2小時,心率減慢後再作心電圖檢查,可見ST段和T波恢復正常,有助於鑑別。
(2)心肌炎、心肌病、心包病、其它心臟病、電解質失調、內分泌病和藥物作用等情況都可引起ST段和T波改變,診斷時要注意拼除,但根據其各自的臨床表現不難作出鑑別。
隱匿型冠心病治療
採用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各種措施(參見"動脈粥樣硬化"),以防止粥樣斑塊加重,爭取粥樣斑消退和促進冠狀動脈側支循環的建立。靜息時心電圖、放射性核素心肌顯影或超聲心動圖已有明顯心肌缺血改變者,宜適當減輕工作,或選用硝酸酯、β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治療(參見"心絞痛"),定期體檢。
隱匿型冠心病預後預防
由於本病是冠心病的早期或建立了較好的側支循環的階段,故預後一般較好,治療得當可防止發展為嚴重的類型,特別是猝死。

吸菸導致"隱匿型冠心病"

有的中年男士健康體檢時發現,心電圖有明顯的心肌缺血表現,而本人無心臟病史,也從無心悸、胸痛等症狀。
這種情況稱為隱匿型冠心病。無胸痛症狀的冠心病一般見於高齡老人或糖尿病人。前者無症狀是由於痛閾升高和側支循環較好;後者無症狀則是因神經受損。高齡老人和糖尿病患者發生心肌梗塞時,可能無胸痛,而表現為面色蒼白、血壓下降、休克等症狀。
中年人既非高齡,又能排除糖尿病,得了冠心病為何不一定出現症狀呢?研究認為與長期、大量吸菸有關。美國科學家對長期大量吸菸者與不吸菸者進行分組研究,將金屬探頭置於人的肢體並逐漸升溫,直到受試者不能耐受為止。調查顯示每吸一支煙後,人對高溫的痛閾就會升高,而不吸菸者痛閾無變化。研究表明,尼古丁會影響神經而對疼痛的敏感性降低,掩蓋了冠心病病情的真相。
無症狀的冠心病患者,病情也會發展,可發生心絞痛甚至猝死型冠心病,故切不可麻痹大意。患者應重視自我保健,必須戒菸,並接受正規治療。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