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坡梯田

隔坡梯田

隔坡梯田是沿原自然坡面隔一定距離修築一水平梯田,在梯田與梯田間保留一定寬度的原山坡植被,使原坡面的徑流進入水平田面中,增加土壤水分以促進作物生長。隔坡梯田模式適用於年降水量300~400mm、坡度15以上的坡地,在黃土高原具有廣泛的適用性。 隔坡梯田上方坡地產流可被下方水平田面攔蓄利用,是一種典型對的徑流農業,增加效果顯著且修築省工。

補充介紹

梯田主要分為台階式和波浪式兩種不同類型,台階式主要分布在中國、日本和東南亞,分水平梯田、坡式梯田、反坡梯田、隔坡梯田4種;波浪式主要分布在美國、前蘇聯和澳大利亞等地多人少的國家。

隔坡梯田 隔坡梯田

水平梯田適宜在黃土高原等土層深厚的山區修築,由於變大不平為局部平,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但費工較多,在土層薄的山區田面不宜過寬,否則上坡方向生土易翻上來導致工程後當年減 產,甚至因土層太薄作物無法生長。坡度較陡時田埂應高大堅實,有條件的可用石條砌成。田面較寬的可在田埂附近種植矮喬木或灌木。夏季多暴雨地區應預留入溝水流通道以防止洪水聚集衝垮田埂。在土層深厚而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區,修築水平梯田後通常可成倍增產。

類型

修築水平梯田時要儘可能利用原有地形和田埂,按照“等高第一,兼顧等距,大彎就勢,小彎取直,遇凸向外,遇凹向里”的原則。相鄰兩個台階之間高差一般控制在l~2m之間,田埂高1~3m。如因坡度較陡,田埂高超過3m時,可築成上下兩台,下台作為保護台。土層較薄和勞力充足時,修築梯田可先將表層熟土翻在一邊,將下層生土填充低處後,再將熟土翻回原地。

坡式梯田只沿等高線打埂,比較省工,不打亂土層,如田面不太寬和坡度不太大,田面可逐年自然淤平。適宜人少地多、坡度較緩的丘陵地區。但由於保留原坡面,仍存在一定量的水土流失。能否有效控制水蝕,關鍵在於田埂的堅實度。

反坡梯田需人為造成外高內低的反坡,要比水平梯田更加費工。通常只在坡度很大和暴雨沖刷嚴重的山區修築,田面較窄,要求田埂高大堅實。

隔坡梯田是坡式梯田與水平梯田的過渡形態,適宜勞動力不夠充足的山區。梯田水平部分種植大田作物,坡式部分可種植果樹,或種植牧草、綠肥,逐年改造成完全的水平梯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