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維釗研究

陸維釗研究

《陸維釗研究》是2008年06月01日由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陸維釗書畫院編著的實體書。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陸維釗研究陸維釗研究

作 者:陸維釗,書畫院 編

出 版 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807353379

出版時間:2008-06-01

版 次:1

頁 數:381

裝 幀:平裝

開 本:大32開

內容簡介

陸維釗多才多藝能詩詞,擅書法、繪畫、篆刻。書法造詣尤深,早年即臨摹歷代名跡,對甲骨文、金文、篆隸、行草等書法法功力深厚。晚年自辟蹊徑,創造出非篆非隸,亦篆亦隸的書體,在書壇獨樹一幟,蔚為大家,蜚聲海內外。其繪畫取“南派”之法,溶書法於畫,擅作潑墨山水,格高意遠,配上詩詞題款,以三絕著稱畫壇。本書分前後兩篇,前篇為理論篇,側重理論研究;後篇為回憶篇,內容以回憶悼念為主。事實上,回憶悼念和理論研究難以截然分開,往往回憶中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內容,而理論研究中又不乏對往事的追憶。

作者簡介

陸維釗書畫院,為弘揚祖國民族優秀文化,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平湖市人民政府在陸維釗先生的故鄉建立了一個以展示先生書畫生涯為主體,具有時代特色的藝術研究中心——陸維釗書畫院。

書畫院坐落在浙江平湖市東湖之濱,占地15畝,1995年12月建成並對外開放。其中西合璧的庭院建築和陸維釗書畫精品的陳列,堪稱平湖文化一絕。陸維釗書畫院熱誠歡迎廣大的書畫家和書畫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指導。

目錄

理論篇

《陸維釗書法選》前言

《陸維釗書畫選》序

陸維釗書法論

陸維釗與其書畫藝術

陸維釗研究

陸維釗先生的藝術創作觀

陸維釗先生的書法教育思想初探

陸維釗先生書法和書論

《學書範本精華·陸維釗書法卷》編者說明

有奇趣

陸維釗的書法藝術及其歷史地位

陸維釗蜾扁體形成初探

陸維釗書法藝術解析

陸維釗書論簡議

陸維釗與《石門頌》

質研兼備兀兀窮年——陸維釗與帖學書法

現當代高等書法教育的奠基者陸維釗

現代書法家批評》之陸維釗

創新末臻身先死既非傳統亦非新

高山仰止豐碑並立——陸維釗、沙孟海書法藝術比較研究

獨審千秋陶冶萬物——陸維釗先生的蜾扁

鴻飛獸駭鸞舞蛇驚——陸維釗行草五言聯賞析

陸維釗:有限之人生和無限之事業

論陸維釗先生的畫

筆精墨妙奪天工——簡析陸維釗山水畫藝術

虛懷同此竹花好春無比

《陸維釗詩詞選》序

書藝蘊詩性書家本詩人——讀陸維釗先生詩詞書法有感

陸維釗詩詞的愛國精神

一曲肝膽相照、琴瑟和鳴的讚歌

萬山青擁一詩人

繁花漸欲迷人眼——解讀陸維釗先生創作對聯

《全清詞鈔》編纂經過

回憶篇

《藝術人生——走近大師·陸維釗》序言

記我國首屆書法篆刻專業班導師陸維釗先生

三絕文壇仰千秋字型新

緬懷國美書法教育體系奠基人陸維釗先生——從兩份先生手書的資料談起

一聲長笛似山陽——悼念陸公維釗

博大精深萬法可明

藝苑推三絕書林想百圍——杯念導師陸維釗先生

莊徽室外曾立雪——陸維釗散論

西泠之憶

湖上的秋痕——憶陸維釗先生

陸維釗其人其事——參觀平湖陸維釗書畫院抒懷

首屆書法專業教育追憶

陸維釗先生書法管窺

陸維釗先生的書畫藝術

風範永存——追憶陸維釗先生

平生得益三句話墨海助吾一棹風——回憶陸維釗先生的三點教誨

教書·育人——憶尊敬的陸維釗先生

夜探美院覓師魂憶三位陸教授——陸維釗、陸抑非、陸儼少

跟陸維釗先生讀《離騷》

回憶陸維釗先生

西泠群星之一——陸維釗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陸維釗先生學術思想滋潤我的成長

陸維釗先生的遺憾

往事瑣憶——寫在陸維釗書畫院十周年之際

京城訪啟功

陸維釗與馬一浮

陸維釗與韓康遺法

難忘恩師陸維釗

走馬松江覓遺蹤

書如其人———懷念父親陸維釗

輓詩輓詞選錄

陸維釗先生年表

附錄

精彩書摘

理論篇

陸維釗書法論

本師微昭先生的書法集在師弟陸昭懷(先生次公子)大力協助下編成了。我欽佩河北教育出版社和廣東教育出版社的眼力,他們在首批選定近當代最有成就的二十名書法家中,收入了陸維釗——這位“名不符實”的卻真正稱得上大師的名字,且命我編選,並撰序言。序先生之書,“藐予小子,何敢贊一辭”!然而,先師恩重如山,“小子又何敢讓焉”。

有兩種“名不符實”。第一種是一般意義上的,即靠了傳媒或某種關係網的作用,名過其實。這在目下已成為時風,人所共睹。第二種是成就相當高,或以政治之原因,或一生處於窮鄉僻壤,無人顧及,這種情況也相當普遍。陸先生的情況有些特殊。由於他是浙江美術學院專職古典文學與書法教師,早在60年代初期即受潘天壽院長的委託籌建了新中國第一個書法專業。文革後,又受文化部委託任新中國首屆書法碩士生導師,這種不平凡的經歷,加上陸先生本人在學術與書藝上的成就不凡,在浙江書法界,可謂無人不知有陸維釗。但他的名聲沒有出浙江,有之,亦在書法界的上層而已。他在現代中國書法界的內行圈裡是公認的大師,卻完全不像沈尹默、沙孟海、啟功等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他之在書法界,頗有些像史學界的陳寅恪。陳氏在三十歲即被海內外公認為中國最博學的人,也完全沒有俗世的聲名,不像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等成為史學界無人不知的頭面人物。

沙孟海名不虛傳。我在《新美術》1994年第1期所發《中國美院書法專業三十年概述》一文中,在介紹中國美院書法專業第一代導師之一的沙孟海先生時即云:“由於沙先生學術水平高、社會兼職多、又享大壽,故數先生中,名聲之大,無出其右。”我在此其實已提出藝術家成就大名的三大條件。沙孟海逝世時,已被公奉為書壇泰斗。陸先生所以無此大名,決不是他的書藝功虧一簣,而是:第一,他早沙孟海十三年去世,而這又正當陸先生創作的黃金時代,卻不得以新作進入高層次的展覽,以使書壇有持續性的矚目,他沒有趕上書法熱大潮與宣傳書法熱的大潮。第二,陸先生沒有任何社會兼職。他始終是一個自甘寂寞孤軍奮戰的藝術家,他晚年對書畫藝術追求的執著程度,非一般人所能想像。根本無暇顧及世俗的聲名。世事損之而益,這都使他在70年代中後期書藝得到質的飛躍。

浙江書壇曾有不少人對沙、陸兩位進行比較。有人甚至作這樣的構想:沙孟海如與陸維釗同齡去世,或者陸維釗也活到九十三歲,情況又將如何?然而,歷史容不得假設,它既然已那么走過來了,對於後人而言,它就是某種“必然”,而我們能做的,也只能是更深入地研究“歷史真實”。事實不能改變,評價是有可能改變的。要比,也只能是現實的陸維釗與現實的沙孟海比。而且,我反對僅就沙、陸對比,我覺得要充分認識陸維釗,必須把他置於近當代大家中,置於他所身處的特定時代的書法界中進行考察,方能真正認識陸維釗的價值。

一、陸維釗所處的時代與書法環境

如果沒有70年代末開始、80年代達到高潮在大陸掀起的書法熱,那末,清代碑學之興即便是我國這門古老藝術的迴光返照了。陸先生正處於這樣一個時代:書法似乎已走過了各種各樣的路,很難再有突破,況且又處書法藝術被極端輕視的時代,不絕如縷。不過,陸先生還是幸運的,由於潘天壽慧眼識英雄,1960年他即從杭州大學中文系調入浙江美院,成為中國畫系的專職書法教師。又是這位潘天壽,居然在書法處於如此蕭條之際請準文化部,在浙江美院,創建了當時唯一的書法篆刻專業,並委託籌備者陸維釗為學科主任,使陸維釗一變而為職業書家和書法教育家,這是陸先生日後成為書法大師的轉折關捩。這裡我要首次披露潘院長委託陸先生籌建書法篆刻科並擔任學科主任時的一段對話。當院長表明此意後,陸先生謙讓:“我不是第一流書法家,恐怕不妥。”潘即說:“也決不是第三流書法家,不要客氣了。”對話極簡潔,先生接受了。陸先生很興奮,當天即將此事轉告於我,並說潘認為他是第二流書法家,對他評價恰當,他答應了。我當時唯一清楚的是陸先生對潘沒有把他列入三流感到高興。我當時二十幾歲,鑑賞力低下,當時又似乎沒有書壇,後來漸為人知的潘伯鷹、鄧散木、馬公愚、白蕉等,浙江幾乎無人提及,要提就是趙之謙、吳昌碩、沈寐叟或古人王羲之。我只是憑我所知當時情況猜想,上海的沈尹默,浙江的馬一浮、張宗祥、邵裴子,當是第一流,至於潘、陸兩位是否如此認為,不敢妄作臆測。時當60年代初期,陸先生一談起馬一浮、邵裴子二老,即肅然動容,說馬老字“格調高極”,邵老字“用筆很複雜,一般人看不懂”。張宗祥先生是陸先生最親近的長者,卻從未聽他稱讚張老的字,對沈尹默更是從不說起。

陸先生於藝事,從無門戶之見,於書法也不喜言講碑學與帖學之別。他曾向我道及馬一浮曾言碑學與帖學之紛爭是無事生非,庸人自擾。此點我後來在1987年於浙江博物館展場《馬一浮書法展覽》一幅書法作品上證實。不過人們總是把陸先生歸入尚碑的書家,這是由不得他自己的。現不說秦漢,只說魏碑。陸先生認為近代只有兩人是成功的,一為趙之謙,一為沈寐叟。他對趙之謙的評價是“聰明之極”,把魏碑寫活了。而沈寐叟,則更是陸先生一生心慕手追的對象,集中所收早年書作《錢孝女淑貞墓碣》,已可看出明顯學沈。至晚歲仍精研沈氏不已,可以說先生書跡中無不滲透著寐叟的影響。沈寐叟出神入化的方筆,不僅直接影響了先生的用筆,更重要的是加速了先生對古代書跡中方圓兼施的理解,並為最終超越沈氏提供了基石。

在同輩人中間,陸先生佩服沙孟海。他不止一次同我說:沙先生是專門家,他自己則是業餘的;“沙先生有真功夫,我不如他”。沙陸兩位先生友誼出於至誠,相互敬重,過從亦密。雖然兩先生的友誼與日俱增,但至70年代後期,我不再聽到陸先生稱讚沙的書藝。是由於陸先生眼界漸高抑是一再評論無謂,亦不敢妄加臆測。不過,當1979年陸先生被任命為全國第一號書法碩士生導師,將於全國招收研究生時,急覓合作者,他第一個想到的是沙孟海,當他於生命垂危之際,鄭重交託主持培養尚未畢業的五名研究生的重任時,也是沙孟海。沙先生則時向陸先生請教詩詞,沙老長於古文辭與楹聯,幾乎不以詩作示人。陸先生逝世後,他為第一本《陸維釗書法選》寫前言,所稱重者實際上均為陸先生70年代後期作品,讚美出於至誠。沙先生的眼睛高得很,只要讀一讀他在1930年寫的《近三百年來的書學》一文便可明白。沙陸二位晚年長期共事,浙江書法界更常以沙陸並稱,對比是很自然的事。他們兩人均是學者,也均是書法家。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沙更是學者,陸則更是藝術家。

陸先生書法方面的同事尚有朱家濟先生、諸樂三先生、方介堪先生。馬、張、邵三老則是他時往請益的先輩。除此而外,就是受教於他的中國畫系中青年教師和學生了。無俗世之紛爭,卻有一個小小的書法天地。正由於這個小天地,驅使陸先生決心向第一流大書家邁進。——既然已是專職化了,以他的藝術氣質,怎甘心於第二流書家的地位!

二、“大師”是否有客觀標準

明項穆的《書法雅言》有云:“夫質分高下,未必群妙攸歸,功有淺深,詎能美善鹹盡。因人而各造其成,就書而分論其等,擅長殊技,略有五焉。”他在《品格》一節中把書家分成五等:“一日正宗,二日大家,三日名家,四日正源,五日傍流。”以為“並列精鑒,優劣定矣。”接著便分而論之:“會古通今,不激不厲,規矩諳練,骨態清和,眾體兼能,天然逸出,巍然端雅,弈矣奇解,此謂大成已集,妙入時中,繼往開來,永垂模軌,一之正宗也。篆隸章草,種種皆知,執勢轉用,優優合度,數點眾畫,形質頓殊,各字終篇,勢態迥別,脫胎易骨,變相改觀。猶之世祿巨室,方寶盈藏,時出具陳,煥驚神目,二之大家也。真行諸體彼劣此優,清秀豐麗,或鼓骨格,或炫標姿,意氣不同,性真悉露,譬之醫卜相術,聲譽廣馳,本色偏工,藝成獨步,三之名家也。”引文目的為作高層次比較,故於:“正源”與“傍流”不俱錄。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