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河擂茶

陸河擂茶

陸河擂茶,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是成了客家社交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飲料。

(圖)陸河擂茶陸河擂茶

傳說在神農時代就知道茶能解毒,到了唐代,茶葉生產就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民間飲茶逐漸普及。飲茶有利於健康,已為世人所共知,擂茶不僅可以清飲,也可以配炒米而飲,而陸河人以擂茶招待客人仍是最隆重的禮節,也是從古至今的傳統風俗。擂茶,成了客家社交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飲料。

歷史淵源

(圖)陸河擂茶陸河擂茶

陸河擂茶是客家人的特製飲料,其製作與風味別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缽。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楓、茶等可食雜木,長短2-4尺不拘,上端刻環溝繫繩懸掛,下端刨圓便於擂轉;後者乃內壁布滿輻射狀溝紋而形成細牙的特製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圓台狀。擂茶的基本原料是茶葉、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桔皮,有時也加些青草藥。茶葉其實不全是茶葉,可充當茶葉的品種很多,除採用老茶樹葉外,更多的是採摘許多野生植物的嫩葉,如山梨葉、大青葉、中藥稱淮山的雪薯葉等等,不下十餘種。經洗淨、燜煮、發酵、曬乾等工序而大量製備,常年取用。加用藥草則隨季節氣候不同而有所變換,如春夏溫熱,常用艾葉、薄荷、細葉金錢、斑筍菜等鮮草;秋季風燥,多選金盞菊或白菊花;冬天寒冷,可用竹葉椒或肉桂。

原料備好,同置缽中。一般是坐姿操作,左手協助或僅用雙腿夾住擂缽,右手或雙手緊握擂持,以其圓端沿擂缽內壁成圓周頻頻擂轉,直到原料擂成醬狀茶泥,沖入滾水,撒些碎蔥,便成為日常的飲料。相傳擂茶起源於中原人將青草藥擂爛沖服的“藥飲”,客家先民在流遷過程中,艱辛勞作,容易“上火”,為防止“六淫”致病,經常採集清熱解毒的青草藥製藥飲,江南可供採用的藥草很多,“茶”就是其中的一味。

基本原料

茶葉、米、芝麻、黃豆、花生、鹽及桔皮,有時也加些青草藥。茶葉其實不全是茶葉,可充當茶葉的品種很多,除採用老茶樹葉外,更多的是採摘許多野生植物的嫩葉,如山梨葉、大青葉、中藥稱淮山的雪薯葉等等,

擂茶製作

陸河客家擂茶製作也很講究,然客家婦女都有熟練的擂茶功夫,每個客屬家庭都有一套擂茶工具──擂缽和擂棍。

(圖)陸河擂茶陸河擂茶

擂缽為陶製圓形牙缽,直徑約1.5市尺,也有1市尺的小擂。內四周為錯落有致的羅紋,外型拙秀兼容。擂茶棍長約2─3尺,多選用元樟木、山蒼樹或油茶樹,而其它雜木則不能作為擂棍,若使用了,擂出的茶含有異味,不堪入口。擂茶時,首先選用上好的茶葉連同炒熟了的芝麻放入缽內慢慢擂成粉末,再入熟花生倒少許水慢慢地有節奏地鏇轉擂棍至成糊狀,放適量食鹽,然後衝進滾水放數片薄荷入茶,便成了一缽香氣襲人的擂茶。聞上一聞清香撲鼻,喝上一口,令你滿口生津,齒頰留香,神清氣爽,五內俱暢,慢慢品嘗,其味無窮。

擂茶不僅可以清飲,也可以配炒米而飲,客家人過春節期間則是用米米呈茶招待客人的。更為獨特的是, 客家人每天中午餐食的飯茶,則是米放入鍋內熬熟後連湯帶飯一齊倒入預先擂好的茶葉漿內,攪勻,再炒上芥蘭菜、蝦仁、魷魚、香菇等,此乃上等客家飯茶。

功能

陸河擂茶具有祛熱解暑,驅寒健脾,疏肝理腸,潤腸通便,補肺益氣,助脾長肌,理氣調中,止咳化痰,通血脈,提神醒腦,清心明目,滋陰壯陽之功效,且具有養顏保健,風味獨特,老少皆宜,飲用方便等特點,為桃花源特產旅遊紀念品品牌,是居家,旅遊,饋贈待客之珍品。

擂茶還有多種用途,如在茶中加入少許胡椒,便起溫中散寒之作用,對胃寒體弱、夜尿頻密者有神效。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