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銓[劇作家]

陳銓[劇作家]

陳銓,四川富順人。劇作家。

基本信息

簡介

陳銓(1903--1969),男,字濤西。四川富順人,劇作家

生平

出身於知識分子兼商人家庭。1916年夏入富順縣立高國小習,1919年8月到成都入省立第一中學,1921年7月畢業,8月到北京入清華大學留美預備班。1928年8月出國,先後留學於美國德國,學習哲學、文學和外語。留學期間接受了尼采哲學的影響。1933年在德國克爾(Kiel)大學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探討中國文學在德國的翻譯和傳播,是中國文學研究中較早出現的重要比較文學論文。1934年初回國,同年出版成名作長篇小說《革命前的一幕》。小說一北伐革命為背景,通過一個愛情故事表現出兩種不同的人生觀,結構均稱,筆法輕鬆自如,有大家風範。此後9年間先後在武漢大學、北京清華大學、長沙臨時大學、昆明西南聯合大學教英文或德文。1942年8月去重慶,1943年2月起任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英文教授。1940至1942年與林同濟等人創辦《戰國策》、《戰國》等刊物,宣揚“戰國重演”、“尚力政治”等法西斯主義思想,形成戰國策派。他的話劇《野玫瑰》表現國民黨特務生活,影響最大。過去認為它美化了國民黨特務,因此加以否定。目前有人提出不同看法。1946年8月到上海,執教於同濟大學。1952年至病逝一直在南京大學外文系任教。解放後關於他的研究較少,其著述缺乏整理,多有散失。

經歷

翻譯家楊武能在回憶早年的求學生涯時,總會提起南京大學外文資料室里的那位“個子矮小,卻對自己掌管的寶藏了如指掌”的“世外高人”。
這個“小矮人”精通德語和德國文學,卻上不了講堂。據說他在解放前寫過一部得到蔣介石讚賞的劇本,是個“大右派”。儘管如此,德文系的老師們卻異常尊敬他,總是稱他“陳先生”。
多年以後,楊武能才得知,這位其貌不揚、言行謹慎的老先生,便是“中國研究日耳曼學的鼻祖”陳銓。這位“圖書管理員”,早在1931年就從德國基爾大學拿到了博士學位,比自己的導師馮至還早4年。
中國社科院外文所助理研究員葉雋,在評價這兩位“經歷相近,專業相同”的留德學人時指出,“就文學創作的藝術性來看,陳銓要弱馮至一籌;但若以“入世”的積極和“致用”的情結而論,陳銓又勝過了那位“沉思的詩人”。”
早在清華讀書時,陳銓便與錢鍾書、張蔭麟、李長之並稱“清華四才子”。但這位以文論著稱的學生一度想改習化學,只因化學屬於“實際有用的學科”,“習之可服務社會。”這個“學以致用”的想法,引得老師吳宓在日記里大呼“哀哉”。
其後,抗戰的爆發把陳銓引回到傳統文人“以文載道”的舊途。1940年4月,他與雷海宗、林同濟等人創辦《戰國策》半月刊,這個日後被稱作“戰國策派”的團隊,在抗戰的旗幟下,致力於戰時民族文化的重建。此時的陳銓開始嘗試用戲劇啟發民智。
作為一個高產的劇作家,陳銓被後人記住的只剩下這樣四句台詞:“世界是一個舞台,人生是一本戲劇,誰也免不了要粉墨登場,誰也不能在後台休息。”
從“粉墨登場”到被迫在“後台休息”,這幾句話成了陳銓一生命運跌宕起伏的真實寫照。
被左翼文人譏為“粉墨登場”的那出戲,是陳銓抗戰期間編寫的《野玫瑰》,講的是國民黨女特工在淪陷區用計剷除漢奸的故事。1942年,《野玫瑰》在西南聯大上演成功後,重慶話劇界也開始著手排練。這齣融合了“戰爭、愛情、道德”三種元素的話劇,與郭沫若的《屈原》一起,成為重慶當時最轟動的演出劇目。
女主角秦怡後來回憶說,有一次,國民黨的一些空軍官兵也來看戲,但戲票已經一搶而空,這些軍人竟然在劇場門口架起了機關槍,堅持要入場。
《野玫瑰》的火爆為作者帶來了巨大的聲譽,可爭議也隨之而起。在陳銓筆下,漢奸王立民被塑造成一個有人倫之情,甚至有思想的人。這個大膽的嘗試,突破了以往鋤奸劇中“漢奸即壞蛋”的單一化創作思路,陳銓由此落下了“美化漢奸”的口實。
皖南事變後,《野玫瑰》愈加成為左翼文人攻擊的標靶。1942年,國民黨教育部頒發年度學術獎,陳銓的《野玫瑰》與曹禺的《北京人》等作品獲三等獎。但在左翼文人的抗議下,國民黨後來撤銷了對《野玫瑰》的“嘉獎”。
此時身處昆明的陳銓反應倒很平和。他只在一篇“自辯”中闡明了自己的創作思路,以求“不引起任何誤解和歪曲,就心滿意足了。”
只是這篇自辯,沒能改變其日後被批判的命運。1957年陳銓被下放到南京大學外文系的資料室。從他殘存的日記可以看到,開會、討論國內外的政治形勢、寫思想報告,已經成為陳銓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偶爾的觸發,還會勾起他對戲劇生活的懷念。
之後,脫去右派帽子不久的劇作家,又陷入了一場更大的政治風暴中。數九寒冬的凌晨,陳銓拖著有嚴重哮喘病的身體,去打掃廁所和掃除積雪。一些別有用心的新鄰居,命令陳銓胸前掛上黑牌,終日不準拿下。
這位“尼采思想最有力的闡釋者”,曾經幻想以個體的強烈意志,與整個時代相抗衡。但在1969年1月31日這個寒冷的冬日,他終於支撐不住,“頹然倒下”。
一位作家在重讀這段往事時,適逢李安的電影《色,戒》在國內上映,一時間,“美化漢奸”的爭議驟起,理由之一竟是“飾演漢奸的梁朝偉過於帥氣”。這位作家由此想起陳銓和《野玫瑰》引起的風波,不由得感嘆:“這仿佛是歷史的一個輪迴。”

作品

著作書目
天問(上下卷,長篇小說)1928,新月
革命前的一幕(長篇小說)1934,良友
死灰(長篇小說)1935,天津大公報出版部
彷徨中的冷靜(長篇小說)1935,商務
中德文學研究(理論)1936,商務
文學批評的新動向(理論)1943,正中
藍蚨蝶(戲劇)1943,商務
從叔本華到尼采(理論)1944,在創出版社
婚後(獨幕劇集)1945,商務
黃鶴樓(戲劇)1945,商務
野玫瑰(戲劇)1946,商務
再見冷荇(長篇小說)1947,上海大東書局
歸鴻(長篇小說)1947,上海大東書局
戲劇與人生(理論)1947,上海大東書局
狂飆(長篇小說)1949,上海大東書局
金指環(戲劇)(出版時間、出版機構不詳)
衣櫥(戲劇)(出版時間、出版機構不詳)
翻譯書目
兩人在邊境(長篇小說)德國弗里德利希/沃爾夫著,1955,上海,自由出版社
語言的藝術作品——文藝學引論(理論)瑞士凱塞爾/W著,1984,譯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