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霖

陳秋霖曾任《閔星日報》、《香港新聞報》總編輯,被孫中山委任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兼廣州《民國日報》社長。

人物簡介

秋霖(1893-1925),原名陳沛霖,筆名獨尊,廣東東莞塘廈四村廟嶺人,陳逸川之弟、陳孚木之兄。曾任《閔星日報》、《香港新聞報》總編輯,1922年因倡導香港海員罷工,被港英當局驅逐出境。被孫中山委任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兼廣州《民國日報》社長。1925年,與廖仲愷同行參加會議時遇刺身亡,年僅32歲。

報界人傑

像他的兄長陳逸川一樣,年輕時的陳秋霖就已展露出他的革命激情。1906年就讀廣州培正中學時,陳秋霖在學校主撰《天民》、《共和》、《民生》、《採風》四報,發表反帝反神權的言論,結果被校方開除學籍。
《東莞市塘廈鎮四村志》記載,離校後不久,陳秋霖加入了廣州有志青年組織的十人團,先後出任漳州《閔星日報》、《香港新聞報》總編輯。
1921年,香港爆發海員大罷工後,陳秋霖主編的報紙立即發表文章,斥責英帝國主義對中國革命的干涉,倡導香港海員進行愛國大罷工。當時的港英當局驚恐於陳秋霖犀利的文筆,於是封閉報館並拘押陳秋霖七天,隨後將他驅逐出境。
回到廣州後,孫中山接見了陳秋霖,並對他大加讚賞,當即委任陳秋霖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在廣州期間,陳秋霖兼任廣州《民國日報》社長。這份報紙正是當時護法軍政府的機關報。陳秋霖發表文章,發出“打倒列強軍閥,擁護國民革命”的呼聲,孫中山讚譽說,“陳秋霖一支筆,勝過十萬大軍”。

不幸遇刺

陳秋霖主持《香港新聞報》期間,與當時寓居香港的同盟會會員廖仲愷、何香凝夫婦關係密切,成為忘年之交。
1925年8月20日早上,陳秋霖從廣州小北天宮裡家中出來,沿倉邊路步行前往位於廣九大馬路的惠州會館(國民黨中央黨部)參加會議,路上遇到廖仲愷和何香凝從財政廳乘車出來亦去會館開會。廖請陳坐上汽車同行,到達惠州會館門口後,廖仲愷和陳秋霖兩人同步上台階。
突然,從會館旁邊閃出兩名槍手向廖仲愷開槍,廖仲愷當場中彈倒地。慌亂中,陳秋霖迅速抱起中槍的廖仲愷衝上台階,不料一名槍手從陳秋霖背後開槍,陳秋霖腰部中彈卻全然不知。惠州會館內的工作人員聽見槍聲急忙跑出來,眾人趕忙將廖仲愷抬上汽車送去醫院急救。
據陳秋霖的外甥李百忍回憶,與此同時,有人看見陳秋霖痛苦異狀,便將其扶到客廳休息。當時陳秋霖掩面痛惜道:“唉,為什麼行刺廖先生?”隨即,有人發現他的腹部有血滲出,於是急忙找來汽車將他送到附近的東山醫院搶救,這時的陳秋霖已經昏厥過去。
遇刺第二天,廖仲愷傷重不治。陳秋霖因腹部中彈,子彈穿過兩條小腸,由於失血過多,手術失敗,三日後亦傷重不治,年僅32歲。廖陳遇刺,舉世震驚,一時間各種猜測四處傳揚,但因各種歷史原因,廖陳被刺案至今仍有不少謎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