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輝故居

陳玉輝故居忠孝積慶宗祠,位於今惠安縣輞川鎮後坑村燒厝自然村格山(鼓山的支脈)之東,始建F明代天啟年M,坐北面南。故居建築面積190平方米,由門廳、天井、兩廊、主廳組成。兩進三開間,抬梁穿斗結構,硬山式屋頂,顯明清古建築風貌。大門前有300多平方米的大埕,前面開闊。幾經宗親保護與維修,雖歷經風雨仍保存完好。改革開放前長期作為國家儲糧庫。近年又經宗親修繕,舊貌刷新,昔日風貌仍存。如今,村老協和關工委將故居闢為青少年假日活動室。

故居簡介

陳玉輝故居是明朝“鐵面御史”陳玉輝的古宅,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輞川鎮後坑村燒厝自然村。

人物簡介

陳玉輝。字達卿,號荊碧,惠安輞川人。生年不詳,明天啟某年五月十三卒於北京官邸。
陳玉輝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 60 1年)中進士。始任江西吉水縣令,後入主馬部車駕主事,有政績擢任南湖廣道御史,轄屯田馬政。天啟二年(1 6 2 2年)為北貴州道御史,不久又掌南京道管京察大計,負責考察官、外官廉,政聲卓著,有“鐵面御史”之美稱。
陳玉輝首知吉水時,體察民情,民風雖朴但官民爭訟,士鳳墮壞,且“跋戶’’蠶食佃民,抗稅逃賦於是禮法兼施,創辦書院施文教,敦厚民風,對健訟之士喻之以情,據之法,決之以公,使之皆彬彬歸正。對橫暴逃稅者,全面清查,剔除奸弊,依法論處,吉水大治。
陳玉輝出身貧寒,深知民間疾苦。明神宗時天水早連年,五穀欠收,百姓枵腹。他在吉水任職時,江西大災,未事先籌,但鄉保貪污。他除弊鋤奸,對賑災提出公正的措施,了解實情,分極貧、次貧、又次貧分糶、濟、貸三種,對鰥寡孤獨殘廢者無償發賑,手續嚴密,公正廉明,百姓稱頌。
明神宗貪婪荒淫,不理朝政,宦官專權,南倭北虜,災變頻仍,國家危在旦夕,陳玉輝冒著罷黜殺身之禍力諫。對馬政屯田進行改革,既減輕百姓負擔又之治而定其黜賞。因在職時清正剛 增強軍力。
陳玉輝主要留世著作有《四書說》、 《存耕 錄》、 《御倭稿》、 《積慶家乘》、 《屯田奏疏》和 《適適齋鑒須集》等,均列入四庫總目。

故居布局

陳玉輝故居忠孝積慶宗祠,位於惠安縣輞川鎮後 坑村燒厝自然村塔山(鼓山的支脈)之東,始建於明 代天啟年間,坐北面南。故居建築面積1 9 0平方米, 由門廳、天井、兩廊和主廳組成。兩進三開間,抬梁 穿斗結構,硬山式屋頂,顯明清古建築風貌。大門前 有3 0 0多平方米的大埕,前面開闊。幾經宗親保護與 維修,雖歷經風雨仍保存完好。改革開放前長期作為 國家儲糧庫。近年又經宗親修繕,舊貌刷新,昔日風 貌仍存。如今,村老協和關工委將故居闢為青少年假 日活動室。 凹壽式的大門,其牆壁的不少石構件為原件,據 說這些石構件的原材料取之遠近聞名的鼓山(當地著 名的山)石。大門有一副對聯: “輞水北洄綿世澤, 鼓山西峙固宗基”,說的是故居的地理位置及良好家 風對後世的影響。大廳內堂上匾額“忠孝積慶陳氏宗 祠”仍保存完好,粉刷一新。部口柱對聯為“南國馳 名稱卓績,中流砥柱見丹心”。神龕對聯為: “源溯 涵江徽流積慶,基肇鼓山輞水傳家”。點金柱對聯分 別為:其一“源溯莆涵家乘積慶,祠興燒厝世襲留馨”;其二“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史載陳玉輝始祖來自莆田涵江,基肇輞川,後托處螺陽。廳內對聯說的就是這些軼事。
惠安縣城南立新街原有一座比輞川陳玉輝故居(即忠孝積慶宗祠)更宏偉的積慶祠,於近年的舊城改造時被拆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