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業新[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陳業新[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陳業新,男,1967年9月生,安徽省霍邱縣人,歷史學博士、教授。

基本信息

簡介

陳業新陳業新
陳業新,1996、2001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歷史文獻學研究所,分別獲歷史學碩士、博士學位(歷史文獻學專業)。2001年9月—2003年6月,在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曾任中學歷史教師、出版社編輯。2003年6月至今,工作於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從事中國歷史與文化的教學與研究,先後任副教授、教授。現任人文學院副院長
研究專長:專門史。
研究領域:秦漢史、區域史、傳統文化與社會等。近些年來,主要集中於歷史時期的環境變遷與環境保護、歷史災害與社會、傳統生態意識的研究。

科研成果

1.論文
2010年:《“載縱載橫”與無遠弗近——秦漢時期幽燕地區交通地理研究》,《社會科學》,第8期,第105—118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地理》2010年第6期全文轉載
2010年:《清代皖北地區行政區劃及其變遷》,《清史研究》,第2期,第73—85頁。
2009年:《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探析——以“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為對象》,《孔子研究》,第4期,第4—16頁。該文另收入徐誠主編《儒學•人與自然和諧論文集》(中國孔子基金會2007年“儒學•人與自然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儒學年鑑》社,2007年增刊,第274—297頁。
2009年:《清代皖北地區洪澇災害初步研究——兼及歷史洪澇災害等級劃分的問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輯,第14—29、86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09年第10期全文轉載。
2009年:《1938—1947年黃河南泛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徐少華主編《荊楚歷史地理與長江中游開發——2008年中國歷史地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第393—417頁。
2008年:《兩漢時期幽燕地區社會風習探微》,《中國史研究》,第4期,第45—72頁;該文第一簡本以《“勃、碣之間一都會”——兩漢時期幽燕地區社會風習探微》為題,載於北京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編《漢代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第116—124頁;第二簡本以《兩漢時期幽燕地區社會風習探微》為題,載於韓國慶北大學《東西思想》第4集(中文發表),慶北大學東西思想研究所,2008年,第181—210頁。
2008年:《明清時期皖北地區尚武風習初探》,程必定、吳春梅主編《淮河文化縱論——“第四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選編》,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第46—69頁。
2008年:《明代國家的勸分政策與民間捐輸——以鳳陽府為對象》,《學術月刊》,第8期,第139—147頁。《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12期“論著精華”轉載主要內容;人大複印報刊資料《明清史》2008年第11期全文轉載。
2008年:《明清時期皖北地區健訟風習探析》,《安徽史學》,第3期,第101—110頁。
2008年:《皖北花鼓燈探源》,《安徽師範大學學報》,第4期,第477—483頁。
2008年:《明代鳳陽府災後稅糧折色初探》,《中國農史》,第2期,第48—57頁。
2008年:《明至民國時期皖北地區呰窳風習探析》,《社會科學》,第3期,第27—37頁。
2008年:《民國時期民生狀況研究——以皖北地區為對象》,《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第1期,第78—88頁。
2007年:《1931年淮河流域水災及其影響研究——以皖北地區為對象》,《安徽史學》,第2期,第117—128頁。
2007年:《儒家生態意識特徵論略》,《史學理論研究》,第3期,第42—51頁。
2007年:《戰國秦漢時期長江中游地區氣候狀況研究》,《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1輯,第5—16頁。
2006年:《是“天人相分”,還是“天人合一”——〈荀子〉天人關係論再考察》,《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第5期,第53—59頁。該文被趙軼峰主編《當代中國的“人—自然”觀》[亞洲文化研究叢刊(一)]收錄,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2006年:《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論略――以“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為對象》,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編《現代意識與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第252—281頁。
2006年:《兩漢荒政思想探析》,《湖北大學學報》,第1期,第12—17頁。
2005年:《近五百年來淮河中游地區蝗災初探》,《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輯,第22—32頁。
2005年:《近些年來關於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研究述評——以“人與自然”關係的認識為對象》,《上海交通大學學報》,第2期,第74—80頁、封三。該文被趙軼峰主編《當代中國的“人—自然”觀》[亞洲文化研究叢刊(一)]收錄,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2004年:《秦漢政府行為與生態》,《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第63—68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2004年第6期全文轉載。
2003年:《兩漢時期蝗災探析》,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編、周國林主編《歷史文獻學論集》,崇文書局,第487—495頁。
2003年:《秦嘉籍貫考辨》,《安徽史學》,第4期,第105—106頁。
2003年:《西漢元帝建昭四年“雨雪”辨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第2輯,第32—34頁。
2003年:《兩漢時期天體異常災害論探討》,《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第114—117頁。
2002年:《兩漢祈雨禮俗初探》,張國剛主編《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4輯,商務印書館,第319—328頁。
2002年:《兩〈漢書〉“五行志”關於自然災害的記載與認識》,《史學史研究》,第3期,第43—48頁。該文另以《論兩〈漢書〉“五行志”的文獻價值》為題,載於董恩林主編《歷史文獻與文化研究》(第1輯),湖北辭書出版社。
2002年:《兩漢時期的災害及對經濟影響的分析》,《江海學刊》,第5期,第158—163頁。
2002年:《兩漢氣候狀況的歷史學再考察》,《歷史研究》,第4期,第76—95頁。
2002年:《兩漢荒政特點探析》,《史學月刊》,第8期,第39—43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2002年第6期全文轉載。
2002年:《兩漢時期災害發生的社會原因》,《社會科學輯刊》,第2期,第110—115頁。
2002年:《兩漢荒政初探》,《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第22—26頁。
2001年:《秦漢時期生態思想探析》,《中國史研究》,第1期,第19—26頁。
2001年:《秦漢時期北方生態與民俗文化》,《社會科學輯刊》,第1期,第102—107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先秦、秦漢史》2001年第3期全文轉載。
2001年:《災異辨析——兼及〈公羊傳〉與董仲舒之災異說》,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歷史文獻研究》總第20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第94—103頁。
2000年:《秦漢生態職官考述》,《文獻》,第4期,第41—47頁。
2000年:《秦漢時期西北開發史鑑》,《光明日報•歷史周刊》,12月8日,C3版。
2000年:《秦漢時期巴楚地區生態與民俗》,《江漢論壇》,第11期,第55—58頁。
2000年:《司馬遷天命觀的多重性及其原因初探》,《湖北大學學報》,第4期,第73—77頁。
2000年:《論項羽的多重性格及對其成敗的影響》,《台州師專學報》,第3期,第30—34頁。
2000年:《試論項羽兵法》,《浙江學刊》,第2期,第146—148頁。
2000年:《淺談章學誠的方誌學理論與實踐》,《淮南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第39—42頁。
1999年:《察舉制與兩漢社會品評之風》,《文史知識》,第12期,第49—52頁。
1999年:《試論兩漢察舉制對歷史文獻發展的影響》,《台州師專學報》,第1期,第12—16頁。
1998年:《“罷黜百家”語出何人》,《中國史研究》,第2期,第169—170頁。
1998年:《秦漢生態法律文化初探》,《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第84—89頁。
1997年:《地震與漢代荒政》,《中南民族學院學報》,第3期,第88—91頁。
1996年:《兩漢文獻整理述略》,《文史知識》第11期,第96—102頁。
1996年:《湖北地震史論》,《華中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第75—79頁。
2.著作
2008年:《明至民國時期皖北地區災害環境與社會應對研究》(專著)(國家“十一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近500年來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叢書”之一種,鄒逸麟教授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51.3萬字。
2006年:《魚龍百戲——長江流域的遊藝與競技》(編著),武漢出版社、中國言實出版社,24.6萬字。
2004年:《災害與兩漢社會研究》(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32.7萬字。該著被汝信、趙士林主編的《中國學術年鑑(人文社會科學版)》選為“年鑑”2004年度中國古代史學科優秀著作,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379—380頁。
1999年:《中華五千年生態文化》(上、下冊,與王玉德教授等多人合著)(國家“九五”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本人完成其中第二章“秦漢時期的生態文化”、第十四章“中國歷代災害與生態文化”,第136—274、1183—1243頁。
1997年:《道家逸品》(與劉韶軍教授合著),長江文藝出版社。本人完成其中“超然逍遙的《莊子》”部分,第137—281頁。該著由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再版。
1997年:《漢高祖的人生哲學》(與姚偉鈞教授合著),台灣漢揚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3.其他
2006年:《中國歷史文選》(周國林主編、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編),高等學校歷史學系本科教材,參與編寫其中《禮記》部分,中華書局。
2004年:《莊子評析》,崇文書局。
2000年:《前四史選讀》(與姚偉鈞教授合作),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7年:《二十五史通鑑》(5卷)(多人合作),團結出版社。
1995年:《明實錄類纂》(浙江上海卷)(多人合作),武漢出版社。

研究項目

2010年:《明清時期華東地區災荒環境下的社會治理研究》(10BZS058),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獨立主持,進行中。
2008年:《淮河流域歷史地理研究》(08TS4),上海交通大學文科科研創新計畫特色項目,獨立主持,進行中。
2005年:《儒家生態意識與中國歷史時期的環境保護研究》(2005FLS001),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獨立主持完成。該研究還得到孔子文化大學深見東州儒學研究基金資助。
2001年:《歷史時期長江中游地區的人類活動與環境變遷》(01AZS001),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武漢大學張建民教授主持),本人參與研究,獨立完成其中之“長江中游地區距今10000—1800年間氣候狀況研究”內容。

榮譽

2010年:第十一屆“上海圖書獎”一等獎(《明至民國時期皖北地區災害環境與社會應對研究》,鄒逸麟教授主編《500年來環境變遷與社會應對叢書》之一種)。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學“優秀教師獎”二等獎。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學晨星青年學者獎勵計畫“SMC優秀青年教師獎”。
2004年:上海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2002—2003)論文類三等獎。
2004年:第三屆禹貢基金“優秀青年學術論著獎”論文二等獎。
2000年:全國古籍整理委員會“古文獻”優秀獎學金(博士生類)三等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