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華[山水畫家]

陳建華[山水畫家]

陳建華,男,1952年3月1日生於吉林,號隱龍居士,出身於山水世家。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大光明書畫院院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擅長畫古韻山水,多以峨眉山為表現主題,獨創點線面滾筆法,代表作品有《峨山蜀秀聽清音》、《畫筆善丹青》、《浮雲不共此山齊》、《雨後空林生白煙 山中處處有流泉》。中國當代古韻山水頂級名家。致力於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教育與傳播。

人物生平

山水畫家山水畫家
陳建華,1952年3月1日生於吉林,號隱龍居士。自幼愛好畫畫,在其父親的影響下開始學畫,幼年考上吉林省藝術學校。後又考入四川美術學院繪畫系進行系統學習和研究,他將傳統藝術與自身豐富的創作經驗相結合,開創了自身的風格!
1956年隨父親學習中國畫,成為陳建華繪畫人生的開端;
1965年入吉林藝校,系統學習美術知識和技法。在校期間,其作品多次獲得優秀作品獎,並獲得優秀畢業生代表的殊榮;
1969年在工作單位專職美術工作,受到單位領導的重視,並因為其突出的貢獻,多次受到表彰;
1978年畢業於四川美術學院,受到名師的指點,重視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發展,開始重點研究中國傳統技法在實際繪畫中的運用以及在其基礎上的發展與創新,專職美術創作;
1997年走進寫生期,行程20多個省,走進名山大川歷行8年,八年的寫生生涯,不僅積累了山水畫創作的多方面素材,而且他走到哪,教到哪,學生遍布全國,為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2005年在全國各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並受到多位美術評論家的好評和肯定;
2005年任樂山財貿學院美術教師;
2013年任大學美術教師,專注藝術的創新,立志於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傳承和發展;
2015年代表中國參加中韓美術文化交流畫展,其作品作為中國傳統山水繪畫的代表,把中國水墨畫的精髓傳遞到國外;
2016年聘為東方藝術天地<藝術顧問>;
2016年被人民代表報與劉大為、靳尚誼等人評為當代書畫名家。

藝術特色

藝術特色藝術特色
陳建華主攻水墨山水、以祖國各地名山大川為背景、以峨眉山為主要素材創作山水精品畫作。陳建華的山水摒棄了明清以來傳統山水畫藝術特點上的泥古不化與刻板單一,運用宋人的丘壑,加之以現代人的筆墨,集大家筆墨丘壑之長,他將具有強烈自我藝術特點的筆墨融入到丘壑之中,使其畫面變幻無窮而又渾然一體,豐富多變而又協調統一。形成了具有其自身藝術創作特點柔中求剛、淡中有濃、綿里含針,丘壑與筆墨融為一體的筆墨格調。
陳建華根據作品取材和立意的不同,靈活運用大青綠、小青綠和金碧青綠,並加入時代元素,創作出帶有時代特徵的山水系列,其畫作中描繪的景象多以中景為主,善於表現大山巨石,立軸居多,筆觸嚴謹,強調空間感,構圖飽滿,多以中、遠景為表現主題,縱向自上而下的展開,由近及遠,層層推移,用有限的篇幅來表達出宏偉博大的審美境界,給人以“遠近山川、咫尺千里”的感覺。
在技法上陳建華在傳統山水畫皴法的基礎上,融匯了各家皴法之所長,而獨創了點線面相結合的畫法和滾筆皴法,使用積點呈線,疊線成面的用筆方式,來表現其山水畫中的樹木、瀑布等,尤其是開創性的運用了小點皴和短線皴對畫作中樹枝、樹葉進行描繪,這是對傳統用筆方式的重大突破;而更為重要的是陳建華拋開了在傳統山水繪畫技法運筆中側鋒、中鋒的使用,而是使筆腹觸紙,橫向轉動筆桿,用或重或輕的力道,或快或慢的筆速控制,在紙上塗、抹、壓、掃,毫無顧忌,大膽落筆。這種滾筆法的大筆觸,使作品大處氣勢奔人;點線面結合的小處理,用筆精細而不瑣碎,使作品小處精細耐看。
從陳建華的山水畫作中我們看出陳建華宏遠博大的胸懷,技法的純熟掌控,對墨色具有獨到見解的認知。

個人榮譽

1989年,水墨新人展“佳作獎”香港國際科技文化交流中心
1990年,作品《峨眉山》榮獲孔夫子杯國際大獎賽三等獎
1991年,在日本、中國內地和台灣、香港等地藝術家參加的國際和平文化交流畫展上,獲“國際和平文化寶鼎藝術大賞獎”
199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文藝大獎二等獎
1996年,三明金葉獎
1997年,其作品《浮雲不共此山齊》參加中韓天池國際書畫邀請展,榮獲特別獎
1998年,被世界16家權威藝術機構聯合評審授予“世界書畫名人”稱號
2000年,參加由中國文聯、江蘇文聯舉辦的“周莊風情展”
2001年,《高山流水》等十件作品參加2000年度四川省中青年美術家十傑展,並獲優秀作品獎
2004年,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五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並獲銀獎
2008年,《蜀峰獨秀醉千山》等作品參加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的“藝術四川”進京作品展
2011年,參加由四川美協、四川美術學院舉辦的中國當代山水畫精品展上,榮獲“傑出貢獻獎”
2013年,作品被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收藏
2014年,參加“中國文化周—中國書畫名家藝術精品展”加州大學美國
2015年,作品《青綠山水》榮獲中國書畫藝術研究院“特殊貢獻獎”
2016年,參加第五屆全國書畫展
2016年,被聘為東方藝術天地藝術顧問

藝術成就

藝術成就藝術成就
在中國傳統繪畫收到西方美術的衝擊,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85美術運動”,以激烈態勢反對全部的傳統藝術和傳統文化,輿論也開始傾向於反對派所提出的“窮途末路”之說,對中國傳統繪畫的批判性言論層出不窮,如“廢紙論”、“筆墨等於零”以及“革生宣紙的命”等等,中國傳統繪畫開始沒落的時候,陳建華以中國傳統水墨繪畫的復興者的姿態脫穎而出,他堅持中國傳統水墨,創作古韻山水系列,他的出現,證明了有著強大根基的傳統繪畫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是中國傳統山水畫在當下嘈雜繁複的環境中綻放出新的色彩!
陳建華在學習古人的基礎上,開創點線面滾筆皴法,是繼抱石皴之後對中國山水畫技法的又一次拓新,為中國山水畫注入新的內容,推動了中國山水畫的發展!

作品特點

陳建華山水畫特點:構圖形式上汲取五代北宋的全景式繪畫風格較多。畫面表現形式多是高大的山巒佇立在畫作中間,上留天、下留地,布局講究高遠和深遠,體現“天人合一”的高格境界,給人以莊嚴、高深的整體質感,同時也會帶給觀者雄渾、莊重、崇高的審美感受。用筆上陳建華使用積點呈線,疊線成面的用筆方式,表現山水畫中的樹木、瀑布等,尤其是開創性的運用了小點皴和短線皴對畫作中樹枝、樹葉進行描繪,這是對傳統用筆方式的重大突破;而更為重要的是陳建華用筆腹觸紙,橫向轉動筆桿,用或重或輕的力道,或快或慢的筆速控制,在紙上塗、抹、壓、掃來表現山石的雄偉壯闊。
他筆下的山川呈現出一種“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真實感受,畫面真切動人,引人入勝。善用雲塊來結構銜接畫面,雲塊在畫中不只是一地形貌的實景描寫,也是構成畫面的有機組成部分,看似無形,卻又無處不在,由它來映帶山石、林木和遠方,輕鬆使畫面的近景、中景和遠景渾然連成一體,整幅畫作渾融沖淡,呈現出一片生機。陳建華對筆墨的掌控令人讚嘆,是一位有文化品格的山水大家。

教學風格

陳建華是中國當代國畫家和美術教育家。陳建華將西方繪畫方法、繪畫精神融入中國傳統水墨畫教學中,利用西方寫實造像的理念去觀察對象,潛心研究中國傳統古韻山水系列。率先將西畫點線面作畫的理念引進到傳統水墨教學中去。陳建華的教學主張:具備廣博的學識修養、不可胸無點墨,陳建華認為新水墨不是真正的水墨,太過專注於創新,而失去了水墨的意蘊;中國傳統山水畫創作也不是單一的仿古,而是在仿古的基礎上結合當代水墨的語言加之以自己的理解。
陳建華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堅守“人,必先有人格,然後才有畫格;人無品格,下筆無方”的理念,致力於中國傳統水墨的研究和傳播。

作品欣賞

蜀峰獨秀醉千山蜀峰獨秀醉千山
峨山秋色峨山秋色

畫筆善丹青畫筆善丹青

瀑布深秋瀑布深秋

吾輩本是蓬蒿人吾輩本是蓬蒿人

雨後空林生白煙 山中處處有流泉雨後空林生白煙 山中處處有流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