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廷賢

陳廷賢

陳廷賢,男,1911年11月15日出生,山西省晉城人。他就是紅25軍長征資料中記載的“河北人陳廷獻”。

人物簡介

程子華書中敘述陳廷賢幫助紅25軍脫險 程子華書中敘述陳廷賢幫助紅25軍脫險

少時家貧曾到解州鹽池做苦工,後流落到豫西盧氏縣,租居縣城,在一家蛋糕店學做糕點的手藝。每日肩挑貨郎小擔,遊走四鄉叫賣糕點,豫陝交界深山中的大路小徑他都了如指掌。

1934年12月,紅25軍長征北上,途經盧氏陷入敵人重圍。他憑著道路嫻熟、信息靈通的優勢,冒死帶領紅25軍,攀山崖,越小徑,涉溪水,從一條敵人根本想不到的“油鹽小道”衝出包圍圈,擺脫敵軍順利進入陝西商洛地區,開闢了鄂豫陝根據地。1947年,人民解放軍首次解放盧氏縣城,不久撤離。陳廷賢不怕危險,為人民解放軍保存布匹等軍用物資。解放後,河南省盧氏縣副食品公司門市部當售貨員。l957年入黨交心講起曾為紅軍帶路。文革中因此遭受迫害,被誣為“編造歷史”。1985年,中央軍委派人到山西、河北、河南遍查,最後在盧氏獲悉他的下落。1984年1月去世。

時代背景

陝南商洛紮根

紅25軍創建於1931年10月,隸屬於鄂豫皖根據地紅四方面軍建制。其主力提前隨紅四方面軍早在1932年10月就長征走了,留守的紅25軍堅持22個月後也被迫長征。全軍出發時轄3個步兵團、1個手槍團及鄂豫皖省委共約3000人。這支紅軍領袖是程子華、吳煥先及徐海東,領導層重要點的還有戴季英、徐寶珊、鄭位三,其中一個叫劉華清的中層軍官也在裡面,時任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他們獨自從河南羅山出發,目標是要到陝南紮根。

盧氏陷入重圍

鐵鎖關,紅軍跳出敵人布袋陣 鐵鎖關,紅軍跳出敵人布袋陣

1934年11月,程子華、鄭位三、吳煥先、徐海東率領紅二十五軍從鄂豫皖蘇區撤退。部隊從羅山縣何家衝出發後,接連打了幾次惡仗,越桐柏,抵棗陽,向北入豫,經泌陽、方城、魯山一線西進,千里闖關,於12月4日到達盧氏縣湯河附近一帶,準備取道五里川、朱陽關,進入敵人力量相對薄弱的陝南――商洛。這段路程總共七八十里山路,一天就可以走完。這樣,就能擺脫尾追之敵,在陝南打開局面。但紅25軍很快發現這步棋不能走了。

包圍圈:蔣介石急令十倍於紅軍的三萬餘萬國民黨各部圍追堵截,又一次投下了包圍圈:前有陝軍十九路軍(楊虎城部)六十師萬餘人已搶先占領了入陝的關口———盧氏五里川、朱陽關布防;後有上官雲湘帶領5個旅的“追剿隊”數萬兵力從欒川鎮出發,緊隨其後,相距僅35公里;;其左邊有敵四十軍的四十四師、九十五師夾擊,內鄉民團司令別廷芳部也向盧氏逼近,劉峙坐鎮河南綏靖公署指揮圍剿,還在隴海線上備有軍列,隨時調運援軍,右有黃河天險阻攔,陷入了敵軍布下的“鐵桶陣”的危境中。蔣介石認為,紅二十五軍將要和隋末瓦崗農民軍李密、王伯當一樣,全軍覆沒在盧氏縣境。

為紅軍當嚮導

25軍連隊旗 25軍連隊旗

紅二十五軍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前有堵敵,後有追兵,情況十分危急。軍長程子華和軍領導以及隨軍撤退的省委領導商議後,認為盧氏山大溝深,地形複雜,大敵當前,唯一出路是尋找僻冷小道,繞過五里川、朱陽關兩個隘口,向陝南突圍。於是,他派出多路偵察部隊尋找熟悉小道的山民。但因盧氏一帶經常遭土匪洗劫,加上敵人的反動欺騙宣傳,大多數民眾被裹脅進地主武裝的圍寨里,無法接近。夜幕漸漸降臨,多路偵察部隊均失望而歸。 正在望時,軍長程子華親自帶領的紅25軍遠距離偵察手槍團偵察兵,帶來一個挑著擔子去青山趕集的年輕貨郎。

青山集市遇紅軍老鄉

1934年寒冬的一天,陳廷賢,在前往橫澗青山集市的路上,距縣城20公里處遇有當兵的帶山西口音和氣地向他問路,那人就是紅25軍軍長程子華(後來陳廷賢才知道)。程子華在親自和貨郎攀談時,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跟自己是老鄉---山西運城人。“老鄉”真誠的言語讓陳廷賢對眼前的部隊倍感親切。當時紅軍正在向路邊一戶人家買糧食,給了那個老百姓不少大洋。當兵的從來都是搶搶殺殺,這支部隊竟掏錢買糧,陳廷賢從心裡相信了“老鄉”的話,“這是咱老百姓自己的部隊!”。

甘願帶路

中男為陳廷賢 中男為陳廷賢

陳廷賢是晉城(今澤州)水東鄉長陰村人,父母早亡,12歲時兩個妹妹餓死,為了活命,把小弟過繼給了別人,背井離鄉到運城下井挖鹽做了苦工,1940年他和妻子從晉城老家流落盧氏縣(育有四個女兒),租居縣城,在一家蛋糕店學做糕點的手藝,每日肩挑貨郎小擔,遊走四鄉叫賣糕點,豫陝交界深山中的大路小徑他都了如指掌。程軍長了解陳廷賢身世和流落的經歷後,緊緊握住陳廷賢皸裂的手,聲淚俱下感動不已,說了聲“小老鄉,你受苦了”。此舉深深地感動了這個遭受磨難的年輕人!陌生疑慮全消, 老鄉見老鄉,兩人談得十分投機。加上他對紅軍是為百姓的隊伍也有所聞,在得知陷入困境中的紅軍需要一名嚮導時,他“嚯”地站起來,拍著胸脯說“我給你們帶路!”就這樣,陳廷賢帶領紅軍踏上了鮮為人知的入陝小道。原來陳廷賢長期在這裡挑擔奔走,知道一條進入陝南的山嶺小道。 軍領導決定將計就計,派手槍團到五里川一帶號房子,貼標語,虛張聲勢,給敵人造成由此入陝的錯覺,以迷惑敵人。主力部隊則由陳廷賢帶路,於12月5日凌晨趁夜色從叫河(今屬欒川縣)出發,沿小路由馬印、姬家嶺進入文峪香子坪、通河、大石河,沿著一條“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腳不乾”的深澗峽谷向西挺進。5日傍晚走出文峪口,再沿洛河南岸向西,到達盧氏縣城附近澗西、南窯一帶宿營。軍領導派陳廷賢秘密返回縣城,替紅軍購買鹽巴,並為患病的鄂豫皖省委書記徐寶珊購買了藥品,並捎帶偵察敵情。當探知縣城尚無敵正規軍進駐時迅速返回。紅25軍聞訊後,準備相機占領盧氏縣城,增加給養。當夜,等紅軍抵達縣城南側洛河南岸時,突然發現縣城方向燈火通明,遠遠傳來人喊馬嘶聲。——情況有變呵。經偵察,原來是剛從陝州調來國軍已剛進縣城。軍首長當機立斷,繞城而過,尋路西進。

紅軍發現盧氏城敵人緊閉城門,於是只吶喊打槍,虛張聲勢,他帶領紅軍冒著槍林彈雨,迅即繞過了盧氏城,不敢停留,沿著秘密小道疾進。等進入峽谷,為了防止敵人伏擊,副軍長徐海東率兩個連在路兩邊山上搜尋前進,替主力開道。在天亮前,順利繞過了敵軍重兵把守的五里川、朱陽關進入橫澗川,當晚,紅軍改在橫澗河口的望雲庵柏樹林中露營。l2月6日,紅軍翻過險關百盤嶺險關,攻打龍駒寨,突襲保全隊,活捉7人,打死1人。l2月6日夜,到達徐家灣、黑溝一帶,進入徐家灣。7日清晨,紅軍在黑溝(今上店)早飯後,經雙槐樹香山廟向官坡隱蔽前進到達蘭草。8日,最後直撲豫陝交界的著名要隘鐵索關。此關為兩省分界處,位於箭桿嶺豁口處,西南方向是秦嶺高聳入雲的雲架山,早先有石制的關門和鐵索,那地勢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是民團沒有料到紅軍會突然出現。紅軍輕易將其擊潰,順利進入陝南。至此,陳廷賢用三天三夜,翻山越嶺,終於將紅軍帶出重圍。後25軍在鄂豫陝邊區堅持鬥爭一年多,又沿川、陝交界突圍,進軍陝南經甘南到達延安。

蓋有紅印的紙條

陳廷賢給紅軍帶了三天三夜路,走出了幾百里高山險谷,紅25軍的將士對這位素不相識的小販充滿感激之情。紅軍200塊大洋的酬勞被他謝絕。程子華又著他的肩膀說:“小老鄉,你是我們共產黨的人,是我們紅軍的人。”軍政委吳煥先稱讚陳廷賢為紅25軍立了大功。臨走時,程子華鄭重地遞交給陳廷賢一張和政委吳煥聯名寫的蓋有紅印的紙條,寫明陳廷賢為紅軍帶路的功績。並說:“從今天起,你就是共產黨的人了。”把紅25軍帶出險境, 陳廷賢最後依依不捨地和程軍長分了手。

字條毀於戰火

送別紅軍後,陳廷賢回到了家。當天,陳廷賢給紅軍帶路的訊息就被當地民團知道了,他被押到縣城城隍廟縣民團總部,關了整整3天3夜,受盡折磨。也未從他身上搜出什麼,加上他矢口否認,就被釋放了。出來後,陳廷賢知道那張字條極其珍貴,就把它藏在租住土坯房的檁條小洞裡。抗日戰爭後期,日軍攻陷盧氏,那張字條和陳廷賢租住的老屋一起毀於日軍空襲。這張字條自然就沒了。字條上究竟寫了什麼?他不認字,更不敢取出來示人!

遭遇批鬥嘲弄

1950年,他憑著自己的手藝成為盧氏縣副食品公司的一名職工。根據當年的“你就是黨的人了”那句話及那張被燒毀的字條,他就認為自己是黨員了,就一直以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工作上表現好,他曾被評為省級勞模、地級勞模。並要求向組織交黨費。組織上問及原因,他才講起了曾為紅25軍帶路這件事,讓組織大吃一驚,但空口無憑,組織上就沒有承認他是黨員。陳廷賢也沒再作說明。“文革”卻因此受指責“說假話”,背上編造歷史的惡名,遭到無休止的批鬥和嘲弄。他傷心透了,再也不敢提這件事。

歷史評介

事跡入軍史

陳廷賢作為一個普通百姓被載入軍史,被稱為“軍史布衣第一人”。

1、事跡載於中央軍委政治部編寫1985年出版的《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軍史》,用300字,記載了陳廷賢幫助紅二十五軍脫險的史實。

2、中央電視台第一頻道采編的8集大型文獻紀錄片《北上先鋒》;講述了他的事跡。

3、80年代原紅25軍軍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程子華和原紅25軍政治部科長、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合寫回憶錄《艱苦轉戰,長征入陝》,記載陳廷賢的功績;

4、事跡被記載入盧氏縣縣誌。

5、1993年,紅25軍老兵,原中紀委副書記郭述申到盧氏蘭草軍部故地重遊時曾講到:陳廷賢是為紅25軍長征立下大功的人。

輾轉南北不忘“貨郎擔”

程子華 程子華

紅25軍進入陝南之洛南地區後,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兩次“圍剿”,在庾家河戰鬥中,程子華身負重傷。後來雖然建立了鄂豫陝蘇區,但形勢仍然嚴峻。1935年7月15日,紅25軍主力繼續西征北上,計畫與陝甘紅軍會合。到達甘肅涇川的四坡村時,突遇攔截之敵軍,政委吳煥先犧牲,紅軍遭受重大損失。9月中旬在永坪鎮同劉志丹的紅軍第26、第27軍會師。至此,紅25軍孤軍流動,歷時10個月,轉戰萬餘里,成為長徵到達陝北的第一支紅軍。而後,三軍合編為紅軍第15軍團,紅25軍改編為第75師,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委。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紅軍被國民政府改編為八路軍,紅25軍縮編為第115師344旅,旅長就是徐海東。徐海東率部開拔山西參加平型關大戰後,轉戰進入晉東南,一度就活動於晉城、陽城、高平一帶。1940年春,該部東下太行,去了安徽,從此再也沒有到過盧氏。

然而,紅25軍沒有忘記這位當年“有救命之恩”的“貨郎兄弟”。建國後,程子華主政山西省,他曾經6次派人到晉城尋找,但沒有結果。劉華清也曾到河北尋找,仍然未果。由於陳廷賢濃重的山西口音以及祖籍黃河以北,紅軍秘書誤把他的名字記成“河北人陳廷獻”,一字之差,給紅軍老戰士尋找陳廷賢帶來很大的麻煩。直到1983年,編寫紅25軍戰史的工作人員把調查地擴大到晉冀豫,才輾轉得知陳廷賢的確切地址,並通過中共盧氏縣委黨史研究室的同志找到了陳廷賢。此時,陳廷賢已患重病臥床不起。他艱難地配合有關人員回憶了那段艱苦歲月中的傳奇歷史。然而,當組織認定陳廷賢就是“陳廷獻”的時候,他已於1984年農曆正月撒手人寰。

當年,陳廷賢謝絕了紅軍200塊大洋的酬勞,甘願冒著被殺頭的危險,領著3000餘名寧餓凍死也不拿民眾一針一線的紅軍,沿著一條罕為人知的陡峭山路,奇蹟般跳出重圍進入陝西省。陳廷賢為紅軍帶路的功績,銘記在紅軍指戰員的心中。

去世

有著紅色傳奇經歷的普通貨郎―――布衣英雄於1984年1月去世。陳廷賢被安葬在縣委黨校旁邊的公墓里,1996年,盧氏縣委、縣政府專門為這位貨郎立了一塊墓碑,墓碑上刻上紅五星,碑文銘刻著陳廷賢一生的功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