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太丘

陳寔說:“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克己反善。 陳寔:字仲弓,今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東漢時屬潁川許縣)人。 陳寔說:“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克己反善。


"穎川郡陳君,絕世超倫,大位未嚌,慚於藏文,竊位之負,故時人高其德,重乎公相之位也。"摘自蔡邕作《太丘公碑文》
陳太丘大名叫陳寔,曾任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三十里)長,故時人稱其陳太丘.
陳寔:字仲弓,今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東漢時屬潁川許縣)人。 寔少為縣吏,勤奮好學,誦讀不輟。縣令鄧邵見其聰敏過人,薦其到太學讀書。學成歸里,任潁川郡西門亭長。寔德行高尚,司空黃瓊薦其任聞喜(今屬山西省)長,到任月余,離職服喪.後任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三十里)長,故時人稱其陳太丘.寔為官清正廉明,黎民安居樂業,鄰縣百姓多向其轄境遷徙.沛國(治所在今安徽濉溪縣西北)加重賦稅,陳寔抗之無力,從之不甘,憤然棄官歸里。 東漢延熹九年“黨錮之禍”株連甚眾,陳寔未能倖免。受株連者有的逃避他鄉,有的請求赦免,陳寔卻說:“吾不就獄,從無所恃。”請求拘禁。並為他人承擔責任,後遇赦出獄。 陳寔在其鄉里頗有聲望,對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德行受人尊重。遇有爭訟,多求其判正。人們感嘆地說:“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時值歲荒,盜賊夜入陳室,藏於樑上,陳寔發現後,並未命人緝拿,卻喚出子孫們訓斥道:“人當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迫於饑寒,遂之為非,如梁上君子是矣!”盜賊聽後大驚,伏地請罪。陳寔說:“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克己反善。”遂贈絹兩匹,讓盜賊離去。自此許地盜賊斂跡。“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出於此。 黨禁解除,朝廷多次徵召,陳寔辭而不就。中平四年(187年)病逝於家。大將軍何進派人弔祭,參加弔喪者三萬人,刊石立碑,謚為“文范先生”。
轉自《中國長葛》網http://www.changge.gov.cn/
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末年人。曾做過太丘長,人稱“陳太丘”)與(和)友期(約定)行(同行),期日中(正午)。過中不至(到),太丘捨去(離開),去後乃(才)至。元方(即陳紀,陳寔的長子,元方是他的字)時(當時)年七歲,門外戲(做遊戲,玩耍)。客問元方:“尊(zūn)君在不(fǒu)(你父親在不在?尊君,古代尊稱對方的父親。不,現在寫作“否”)?”答曰:“待(等,等待)君久不至,已(已經)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丟下,拋棄)而去。”元方曰:“君(古代尊稱對方,可譯為“您”)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就)是無信(不守信用);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cán,慚愧),下車引(牽引,拉)之。元方入門不顧(回頭看)。
【譯文】陳太丘和朋友約定一同出行。(他們)約定在正午動身,過了正午朋友沒到,陳太丘便離開了,離開之後朋友到了。(陳太丘的兒子)陳元方當時七歲,在門外玩耍。朋友問元方:“你父親在家嗎?”元方回答說:“等您很久您都沒到,已經離開了。”朋友便生氣地說:“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約定同行,卻丟下別人走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定中午,到了中午您沒到,就是不守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父親,就是不講禮貌。”朋友感到很慚愧,走下車去拉元方以表示歉意。元方走進門去,連頭也沒回。
【內容】這則短文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陳太丘和一個朋友約定正午一起外出。朋友過了正午還沒到,陳太丘就一個人走了。他走了之後,朋友才到。這時陳太丘七歲的兒子陳元方正在家門口玩耍。朋友從陳元方那裡得知陳太丘走了,非常生氣,罵陳太丘不是人。陳元方據理反駁了父親的這個朋友,認為他不守信還罵人,是無信無禮之人。朋友聽後覺得很慚愧。
【主題】“信”是立世之本,陳太丘的友人不守信,陳太丘七歲的兒子亦知其不可,對他很不以為然。“信”之重要於此可見一斑。要引導學生認識這一點,從小做一個守信的人。
陳太丘大名叫陳寔,曾任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三十里)長,故時人稱其陳太丘.
陳寔:字仲弓,今長葛市古橋鄉陳故村(東漢時屬潁川許縣)人。 寔少為縣吏,勤奮好學,誦讀不輟。縣令鄧邵見其聰敏過人,薦其到太學讀書。學成歸里,任潁川郡西門亭長。寔德行高尚,司空黃瓊薦其任聞喜(今屬山西省)長,到任月余,離職服喪.後任太丘(今河南永城西北三十里)長,故時人稱其陳太丘.寔為官清正廉明,黎民安居樂業,鄰縣百姓多向其轄境遷徙.沛國(治所在今安徽濉溪縣西北)加重賦稅,陳寔抗之無力,從之不甘,憤然棄官歸里。 東漢延熹九年“黨錮之禍”株連甚眾,陳寔未能倖免。受株連者有的逃避他鄉,有的請求赦免,陳寔卻說:“吾不就獄,從無所恃。”請求拘禁。並為他人承擔責任,後遇赦出獄。 陳寔在其鄉里頗有聲望,對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德行受人尊重。遇有爭訟,多求其判正。人們感嘆地說:“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時值歲荒,盜賊夜入陳室,藏於樑上,陳寔發現後,並未命人緝拿,卻喚出子孫們訓斥道:“人當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迫於饑寒,遂之為非,如梁上君子是矣!”盜賊聽後大驚,伏地請罪。陳寔說:“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克己反善。”遂贈絹兩匹,讓盜賊離去。自此許地盜賊斂跡。“梁上君子”的典故即出於此。 黨禁解除,朝廷多次徵召,陳寔辭而不就。中平四年(187年)病逝於家。大將軍何進派人弔祭,參加弔喪者三萬人,刊石立碑,謚為“文范先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