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潼西段線路建設

線路勘測設計

潼(關)西(安)段先後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民國元年(1912)、民國15年(1926)三次勘測。5月,即對這段線路進行複測,9月完成。線路走向沿渭河南岸西行,經華陰過柳枝到達華縣,跨赤水、漕河抵渭南西關,跨戲河過新豐鎮,靠近臨潼縣城,再跨灞河、滻河而達西安,全長132公里。潼西段主要技術標準:最大坡度5‰;曲線最小半徑(是鐵路建築設計的重要技術標準。平面彎道圓曲線半徑,國家乾支線一級線路,一般地段1000米,困難地段400米;二級線路,一般地段800米,困難地段350米;三級線路,一般地段600米,困難地段300米。)500米;路堤頂寬5.5米;路塹底寬7.9米;路堤邊坡度3:2;路塹邊坡度1:1;鋼軌43公斤/米;道床頂寬3.85米;道床底寬4.25米;橋樑荷載,古柏式E50級;車站股道有效長度(股道可以停留機車、車輛而不妨礙鄰線行車的一段長度,是車站到發線的一項技術標準。)350米。
潼西段收購土地115257公畝,沿線購地範圍最寬226米,最窄14米。

線路施工

  兩個總段分工負責潼關至渭南、渭南至西安施工期間對包商的技術指導、檢查、督促和驗收。全段所有工程均採用包工制,經過投標由鐵道部批准,包商承擔。
潼西段因穿過關中平原東部腹地,地勢平坦,土方工程量不大。全段共填方284.5萬立方米,挖方52.25萬立方米。灞河、滻河、羅敷河、遇仙河附近缺土,路基均用沙填基,從遠處取土打夯包面,厚約0.5米至1米不等。
全段修建車站14個。橋涵195座,其中大橋3座。灞河橋全長400米,滻河橋150米,漕河橋100米。灞河、滻河橋河床為沙土層,底層為大小磐石,採用方徑25厘米,長7至8米松木方樁,每墩打樁44根。施工結果只有1/3達到設計深度,其餘僅及設計深度的一半,平均深為5.12米。灞河橋用下承鋼板梁,滻河橋用上承鋼板梁。【註:上、下承式鋼樑橋:橋面在鋼樑的上部稱為上承式;橋面在鋼樑的下部稱為下承式。】
通信設備為有線電報和電話。無固定式行車信號,用電話閉塞【註:閉塞:為防止列車在區間發生衝突或尾追事故,在同一區間或複線區間的同一方向、同一時間內只允許一列車運行,稱為閉塞。為保證列車不駛入已占用的區間裝設的設備為閉塞設備,具體分為自動閉塞、半自動閉塞、電氣路籤(路牌)閉塞、電報或電話閉塞。】。
當年5月工程驗交,6月移交隴海鐵路管理局。
資金來源由部撥229萬元,隴海、平漢、北寧、津浦、正太各鐵路局撥140萬元,向上海的中國、交通、鹽業、金城、中南銀行借款450萬元。另由部撥借50萬英鎊作為國外購料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