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諾德-帕爾默

阿諾德-帕爾默

1950年代電視體育節目得到普及之後,帕爾默是美國第一位廣為人知的體育明星,他的高超球技和迷人風度吸引了大批球迷,也得到了“國王”這一暱稱。同時,在高爾夫運動的推廣過程中,他與傑克-尼克勞斯(Jack Nicklaus)、加里-普萊爾(Gary Player)並稱“高爾夫三巨頭”······

個人資料

阿諾德-帕爾默阿諾德-帕爾默
姓名:阿諾德-丹尼爾-帕爾默
國籍:美國

出生地;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拉特羅布
出生日期:1929年9月10日
運動項目:高爾夫

個人簡介

阿諾德-丹尼爾-帕爾默(ArnoldDanielPalmer,1929年9月10日-),美國著名職業高爾夫球手。自1955年起,他獲得過數十個PGA巡迴賽及冠軍巡迴賽的冠軍。自1950年代電視體育節目得到普及之後,帕爾默是美國第一位廣為人知的體育明星,他的高超球技和迷人風度吸引了大批球迷,也得到了“國王”這一暱稱。同時,在高爾夫運動的推廣過程中,他與傑克-尼克勞斯(JackNicklaus)、加里-普萊爾(GaryPlayer)並稱“高爾夫三巨頭”。
早在1974年帕爾默就被列入世界高爾夫球名人堂,並在1998年榮獲PGA巡迴賽終身成就獎。

個人經歷

帕爾默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拉特羅布市。他的父親迪肯-帕爾默(deaconPalmer)是當地一家高爾夫球球會的職業球員和果嶺維護員,同時也是他的啟蒙教練。在小帕爾默7歲時,他就在BentleyCreek球場打出了70桿的成績。當時年幼的帕爾默只能在沒有成年人球員打球的時間段里偷偷練習。之後入讀維克弗斯特大學的帕爾默選擇了高爾夫球專業。但在他的好友巴德-沃珊(BudWorsham)去世後,他離開了學校,加入了美國海岸警衛隊,並在那裡服役三年,其間依舊練習高爾夫球。1954年,帕爾默一舉奪得美國業餘高爾夫球錦標賽的冠軍,這讓他下決心參加職業高爾夫球賽。這一年他在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場球賽上結識了後來成為他妻子的威妮弗蕾德-沃爾澤(WinifredWalzer)。兩人在1955年攜手參加了一系列球賽。1955年是帕爾默職業生涯的首個賽季,他立即獲得了當年的加拿大公開賽的冠軍,並在此後幾個賽季中迅速提升了自己的排名。
帕爾默的個人魅力吸引了大批電視觀眾觀看比賽,從而極大地促進了1950年代高爾夫球運動的推廣和普及。他在1958年贏得的美國名人賽冠軍奠定了他在職業球壇的地位,1960年他成為美國著名體育經紀人馬克-麥考馬克的重要客戶。在日後的訪問談話中,麥考馬克指出帕爾默獲得成功的五個要素:英俊的相貌;較為平凡的出身背景;敢於進取和坦率的比賽風格;在早期電視轉播比賽中緊張刺激的比賽過程;對球迷和媒體的親和力。
帕爾默對於英國公開賽在美國的推廣也發揮了很大影響。自從1953年本-霍根(BenHogan)贏得該項賽事冠軍後,美國本土球員不大願意遠赴歐洲參加這個比賽。其原因是高昂的旅行費用、相對較少的獎金和陌生的蘇格蘭風格林克斯球場(Links,意指建在海邊的狹長沙地球場)。但是帕爾默的經紀人麥考馬克建議說,如果能仿效鮑勃-瓊斯(BobbyJones)、山姆-施奈德(SamSnead)以及霍根等人,在英國公開賽取得成功,那么帕爾默將不再僅僅是美國國內的知名球員,而會成為世界性的頂尖球手。聽取了上述建議的帕爾默在1960年遠赴重洋,希望在當年一舉奪得三大滿貫賽事(他已經贏得了當年的美國名人賽和美國公開賽),從而趕超霍根在1953年創造的成績。但是他最後以微弱的差距輸給了凱爾·納格(KelNagle)。儘管如此,此後兩年帕爾默仍堅持參加,並接連獲得英國公開賽冠軍,這極大地提升了美國球手參加這項賽事的積極性,同時也使帕爾默成為歐美兩地家喻戶曉的球星。
帕爾默在職業生涯中,共贏得過7次大滿貫賽的冠軍(唯獨沒有贏得過PGA錦標賽):
美國名人賽:1958,1960,1962,1964美國公開賽:1960英國公開賽:1961,1962
帕爾默在1960年至1963年期間達到其鼎盛時期。在這四個賽季中一共贏得29個PGA巡迴賽冠軍。在1960年,他還贏得了獎勵給當年度最優秀職業運動員的西考克腰帶(HickokBelt),並被《運動畫刊》評為年度最佳體育人物。他擁有龐大的球迷群體,後者往往被稱為“阿尼軍團(Arnie'sArmy)”。1967年,阿諾德成為首個收入達到100萬美元的PGA巡迴賽球員。到了1960年中後期,隨著傑克·尼克勞斯(JackNicklaus)和加里·普萊爾(GaryPlayer)的異軍突起,帕爾默的成績不再輝煌,但仍保持著每年一項PGA巡迴賽冠軍的穩定成績直至1970年,甚至到了1971年,他再度發威,奪去了當年4項賽事的冠軍。
帕爾默四度獲得瓦登杯(VardonTrophy):1961,1962,1964,and1967;還六次代表美國參加萊德杯(RyderCup):1961,1963(擔任最後出場的主將),1965,1967,1971,and1973。他也是1975年萊德杯賽美國隊的領隊。帕爾默從1980年起開始參加為中老年選手組織的“高級PGA巡迴賽”(現名為冠軍巡迴賽,ChampionsTour),同時也是這項賽事得以成功開展的焦點人物之一。在這個巡迴賽中,他總計贏得10項賽事,包括5項冠軍巡迴賽中的大滿貫賽事。
帕爾默贏得了在英格蘭舉辦的首屆世界比洞賽錦標賽(WorldMatchPlayChampionship),這項賽事是由他的商業夥伴麥考馬克策劃的。兩人的長期無間合作也成為體育商業化歷史中的經典案例之一。帕爾默對於贊助商和公眾具有極大的魅力,這使得他即使多年未獲得比賽冠軍卻仍位列高收進球手名單之中。
2004年美國名人賽是帕爾默連續50次也是最後1次參加這項賽事。而2005年他在美國高級公開賽上未能進入後半階段,之後他宣布不再參加任何冠軍錦標賽大滿貫賽事。從2007年起,帕爾默開始擔任美國名人賽的名譽開球嘉賓。他最後一次出現在職業球場上,是在2006年10月13日,當時他參加冠軍巡迴賽的管理者小型企業精英賽(AdministaffSmallBusinessClassic),中途他對自己的發揮不甚滿意,此後他不再參加職業比賽。2004年海灣山邀請賽(BayHillInvitational)上,帕爾默再一次上演了激動人心的一幕。當時他距離被水障礙包圍的18號果嶺約有200碼,素以積極進取打法著稱的帕爾默以一桿長打桿成功地將球擊上果嶺。這精彩一擊讓他的忠實球迷們激動不已,也使他本人極度興奮,他轉身與擔任球童的外孫山姆·桑德斯(SameSaunders)開心戲耍以慶祝這一時刻。
與許多成功球員一樣,帕爾默在球場之外還擁有一個龐大的產業帝國。他擁有一個高爾夫球場即“海灣山高爾夫球俱樂部”(BayHillClubandLodge),該球場也是PGA巡迴賽賽事之一的阿諾德·帕爾默邀請賽(ArnoldPalmerInvitational,前身是海灣山邀請賽,自2007年起改為現名)的主辦地;他還協助創立了高爾夫專業電視頻道“高爾夫頻道”(TheGolfChannel);帕爾默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內第一個高爾夫球場的設計顧問。帕爾默於1972年成立了一家球場設計事務所,目前該事務所總部遷至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1971年,帕爾默還將他幼年時練球的拉特羅布鄉村俱樂部的所有權收入名下。
在2000年,帕爾默被《高爾夫文摘》(GolfDigest)評選為史上最偉大高爾夫球員第6名。同時,根據該雜誌的統計,帕爾默在逾53年中參加了734場PGA巡迴賽比賽,共贏得了1861857美元的獎金;另外在2008年他在比賽之外的產業中共獲得了約3000萬美元的收入。
目前帕爾默定居在佛羅里達州海灣山高爾夫球俱樂部附近。

高球十建議

充分衡量風險和獎勵

1960年,櫻桃山,美國公開賽最後一輪,我在第1洞一桿開上果嶺。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個冒險、可怕的舉動,但我完全不這么想。球道很窄,右側有水,但我想就算我開球進水,也是有機會保Par的。獎勵——小鳥,有可能是老鷹,比風險更值得去嘗試。這隻輕鬆拿下的小鳥讓我當天打下65桿,贏得職業生涯中最重要的美國公開賽勝利。一定要把可能發生的最糟情況和最好情況進行比較,心中要傾向更好的情況。

全力擊球之前要三思

傑克-尼克勞斯在上世紀60年代初剛出名時,他的球實在是很遠。我和他一起打,總控制不住自己,想讓自己的開球距離和他一樣。結果並不都是好的。能比別人打得遠是好事,但自己想得太過頭了,就會出現災難。

大力推球並不算冒險

推桿最重要的是把球推進洞裡。或者,拿我的話說,推過洞。在我的鼎盛時期,可以說,如果我的球沒進洞,那它一定是滾過洞的。如果你一直推短,那你才是真正的冒險,因為你並沒有信心完成推桿的動作。還沒等你意識到,你在果嶺上的自信就會被磨滅。每一次,你都需要給球機會,讓它進洞。

不要同時犯多個錯誤

1966年美國公開賽,奧林匹克俱樂部,我領先7桿,在最後九洞輸給了比利·卡斯帕,這主要是因為比利在後九洞打出的32桿,但我也的確沒打好。如果我可以重新打一桿,那我會選擇在Par5第16洞上的第二桿。我的開球進了很深的長草,但我沒有選擇把球打回球道,而是用3號鐵直接攻,結果球只前進了75碼。那一洞我吞下破擊,最終輸給了卡斯帕。給我的教訓是:不要在開球失誤之後繼續犯錯,用一支你幾乎不可能救出球的桿來打下一桿。

球路越低,風險越低

我現在還記得父親教我怎么打鐵桿:“球位和球洞之間連一條線,瞄著線打。”我的鐵桿通常很直、很低,不怎么左曲、右曲。總的來說這是個好方法,有幾個原因:第一,受風的影響比較小。第二,要打出低球,揮桿需要比較陡,意味著即使球位不那么完美也可以擊中甜點。第三,低球通常能打得很漂亮、很紮實。
不要嘗試那些你沒有練習過的擊球方式
1963年在鄉村俱樂部舉行的美國公開賽,18洞加洞賽,在第11洞,我的球停在了一個大概兩英尺高的樹樁上。苦苦想了很久,我決定從樹樁上把球打下來,而不是宣布不可打。這個錯誤實在太大了,我用了三桿才把球打出來,這個洞打了+3,最後以6桿的劣勢輸給了朱利斯·博諾斯。這真是我整個職業生涯中寧可重新開球也不願意重複的一桿。當時我就是在嘗試一種從未練習過的擊球方式(沒有那么多樹樁讓我練習)。這種不確定性增加了風險,也讓我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不要欺騙自己

我被問過很多次,菲爾·米克爾森是否太過激進?我的答案只有一個:不。菲爾的很多球的確有些冒險,但他得到的獎勵要比懲罰多多了。而且,如果太小心,菲爾會打得更保守,這會讓他出現思想上和其他方面的問題。讓你的個性來決定該冒多大的險吧。遵從你內心的呼喚。

長草里少冒風險

1961年在皇家伯克戴爾的英國公開賽,還剩四洞結束,我處於領先地位。Par4第15洞,我的開球飛進了長草。我決定直接攻果嶺,這是很冒險的一種打法,但有兩個因素將風險降到了最低。第一,我選擇了能夠攻果嶺的桿面傾角最大的桿:6號鐵。第二,我用的是老式打法,打出的草皮足有一英尺長。我把球敲上了果嶺,保帕成功,幫助我贏下了個人第一個英國公開賽冠軍。今天,在我打這一桿的那個地方,還有一塊紀念牌。(現在是球場第16洞。)

知道冒險和賭博之間的區別

1961年洛杉磯公開賽第一輪,我在Par5第18洞打出了“名垂千古”的12桿。從第二桿開始,連續四次3號木擊球,我都擊出了界外。當時果嶺的左右兩側都有OB,讓這一桿變得很危險——但只是小小的危險而已,還不算賭博,因為我的球位很好,我當天的狀態很好,我也知道自己可以打好這一桿。第一次,是突如其來的一陣大風毀掉了我的揮桿。第二次也是。第三次,我有些糾枉過正,球左曲得太厲害了。然後,又一次同樣的錯誤。但直到今天,我也不認為自己當時的擊球策略是在賭博。

不要被同組球員所蠱惑

觀眾都很喜歡看我打很冒險的球,有時候我很難不讓他們得償所願——即使我知道成功的幾率很小。對你們來說,打出冒險球的始作俑者大概是周末一起打球的球友。當然,有同組球友的支持,你可以更冒險一些,但不管怎樣的情況,不管有多少誘惑,如果成功幾率不到一半,你都不應該嘗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