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蘭胡埃斯吉他協奏曲

阿蘭胡埃斯吉他協奏曲

《阿蘭胡埃斯協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亦稱《阿蘭胡埃斯之戀》,是西班牙盲人作曲家華金·羅德里戈(Joaquin Rodrigo)飲譽世界的吉他名曲。作品完成於1939年,正式初演於1940年11月9日,隨即風靡了整個世界。這部作品以吉它為主奏樂器,管弦樂隊伴奏的形式是十分罕見的,整個樂曲充滿一種西班牙式的憂傷,優美難以言喻的旋律,以及隨處所散發的浪漫色彩與奔放活力。

簡介

曲名《阿蘭胡埃斯協奏曲》的由來是距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南方約四十七公里之處的地名。該地區位於西班牙中央一個乾燥的高原地帶,唯有這個地方有茂密的森林,有如沙漠裡的綠洲。因此自十六世紀以來,王室的別墅也建在此地,這裡已成為西班牙的風景名勝之一。

《阿蘭胡埃斯協奏曲》的問世,成功地為吉他音樂樹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也因著此曲兼具繁複技巧與音樂性的高度挑戰,多年來始終是所有吉他協奏曲中演出頻率最高的樂曲,同時也被視為對演奏家的最佳試金石,被譽為三大吉他協奏曲之一。

《阿蘭胡埃斯奏曲》是改編自十七世紀作曲家桑斯(Gasoer Sanz)的舞曲,曲中洋溢著自由的音符讓人覺得非常舒服,羅德里戈曾說過:“...關於時間流逝的一種感覺,在充滿著綠樹、鳥叫、蟲鳴的阿蘭胡埃斯花園之中”,只要是聽過《阿蘭胡埃斯協奏曲》的人,都能回想起那一種感傷,美好的感覺,隨著黃昏沉落、隨著時間消逝,心中湧起一種悵然,而貴紳幻想曲則呈現平靜、優雅與歡樂的氣氛。

樂章主題

作品共分三個樂章,其中以第二樂章慢板的主題最為著名。

由D大調(根據音樂理論家Larignac說法,D大調普遍具有華美活潑的特性)寫成的《阿蘭胡埃斯協奏曲》,共有三個樂章,在簡明條理的架構下,道出如歌似的主題,樂曲的第二樂章是整個作品的最亮點,整個樂章雖以慢板演奏,卻從未予人沉重呆滯的感覺,其中又以該樂章中悅耳動聽的主題,最能表達出幽怨悽美的情感,令人難以抗拒,這是由迴旋曲式寫成的樂章,以吉它為主奏樂器,節奏強烈明快,引導整部作品朝氣蓬勃地進行,管弦樂隊伴奏,兩個主題則交替出現,渾然的呈現出一體的格局。

第一樂章為激烈的快板,在樂隊強奏的襯托下,主奏吉它在高音區奏出華麗的主題,宛如銀鈴般清脆,具有十分濃厚的西班牙風格(片段1)。

第二樂章的音樂是吉他史上最令人心醉神馳的旋律,旋律柔和優美,如夢幻一般,經常被改編成由其他樂器單獨演奏的曲目和輕音樂。在主奏吉它美妙的琶音襯托之下,先由整個樂隊奏出略帶哀婉氣質的第一主題,而後主奏吉它加上花奏,對第一主題進行反覆(片段2),在這一華彩段落中,主奏吉它盡情發揮其獨特的抒情效果,十分動人。 接著,雙簧管奏出更為動人的第二主題,在抒情的旋律音調下,主奏吉他不時賣弄著顫音的裝飾奏,同時還以輕巧的撥弦,馳騁於各音域之上,變換出時而清脆明亮時而寬厚低沉的耀眼音色,高難度的吉它技巧,表現出更為纏綿的哀婉情緒(片段3)。 羅德里戈把這個樂章稱作是“吉他與管弦樂器之間輓歌般的對話。”它是羅德里戈對蜜月期間的快樂時光以及與妻子攜手漫步於阿蘭胡埃斯公園的深情回憶。

第三樂章則是活潑的快板,回復到節奏感極強的情緒。主奏吉它與整個樂隊並肩比美,熱情洋溢的旋律具有濃厚的西班牙弗拉門哥吉它的風格,粗獷而奔放的線條勾畫出一幅西班牙洛可可風格的宮廷舞蹈的場面(片段4)。像是被衍生而出的插句,兩拍和三拍小節的組合維持著樂曲的脈動,由管弦樂全體以強奏再次展現主部旋律,隨著吉他下行的分散和弦音型中,安靜的結束全曲。

這部洋溢著快速節奏與悠揚旋律的作品,各個樂章的主題都有明顯的民族性格,並且恰到好處地展示了西班牙吉他手法與表情特色,以及吉他與管弦樂隊的音色乃至音量,應如何恰到好處地結合等問題,都獲得了圓滿的解決。

作曲家簡介

華金·羅德里戈(Joaquin Rodrigo)這位從三歲起就雙目失明的盲人作曲家,是20世紀音樂史中具有崇高地位的特殊領#導人物,同時也是西班牙樂壇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由於《阿蘭胡埃斯協奏曲》的成功,更使羅德里戈一躍成為西班牙繼阿爾班尼斯(I.Albeniz)、格拉那多斯(E.Granados)、法雅(M.Falla)、圖里納(J.Turina)之後,西班牙樂壇最亮麗的一顆彗星。

羅德里戈於1901年11月22日誕生於西班牙瓦倫西亞(Valencia)的一個小城鎮沙岡多(Sagunto)。他在三歲時因一次高燒而導致雙目失明。然而或許是宿命的作弄,還是上蒼給予奪去他靈魂之窗的補償,羅德里戈在幼年時便展露出驚人的音樂才華。少年時期,羅德里戈在瓦倫西亞名作曲家洛佩茲(E. Lopez)的鼓勵與培育下,天賦的音樂才華迅速得到西班牙音樂界的重視。

1920年開始,羅德里戈曾在歐洲各地旅行了三年,並廣泛地採擷各地不同的風土民謠做為音樂創作上的素材。1924年發表了第一首交響樂小品《魔術師》,隔年又因發表了《五首管弦樂小品》而得到了西班牙政#府的獎勵。1927至1932年的六年間,羅德里戈前往巴黎,拜入名作曲家保羅·杜卡(Paul Dukas)的門下學習作曲,並隨毛里斯·艾曼紐(Maurice Emmanuel)、安德列·皮洛(Andre Pirro)研究音樂史與音樂美學。在此同時,他也受到法雅多方的支持與鼓勵,從而愈加堅定他投入祖國音樂的創作的使命感。

1933年羅德里戈與土耳其鋼琴家維多莉亞·卡米茜(Victoria Kamhi)結婚,她是李斯特的嫡傳弟子,同時也曾隨名鋼琴家海吉約(Gera Hegyey)學琴,是一位相當優秀的鋼琴演奏家。她曾在奧地利與巴黎求學,但自從與羅德里戈結婚後,即中斷自己的演奏事業而全力協助雙目不便的丈夫。次年,羅德里戈果返回西班牙後,因獲得西班牙#政#府#的獎學金(Conte de Cartagena),又再度重返巴黎繼續深造。此後三年,羅德里戈曾旅居德國、奧地利、瑞士等國,而在1936年西班牙爆發內戰後,羅德里戈為了祖國的利益,毅然的回國擔任馬德里大學的歷史及音樂教授,並同時擔任管弦樂團指揮,及受聘為國家廣播電台的音樂顧問。

1939年,羅德里戈在馬德里完成其一生中最偉大的鉅作《阿蘭胡埃斯協奏曲》,頓時聲名大噪,成為西班牙眾所推崇的代表性作曲家,並迅速在國際樂壇間嶄露鋒芒。而在作曲之外,羅德里戈在音樂演奏與音樂論著方面,均有非凡卓越的表現。羅德里戈的作品雖以《阿蘭胡埃斯協奏曲》最為著名,但在吉他之外,他也寫作許多著名的鋼琴作品如《英雄頌》、小提琴協奏曲《夏》、長笛協奏曲《牧歌》、豎琴協奏曲《小夜曲》以及大提琴與聲樂作品等。另外他也曾寫作一首小提琴隨想曲(Capricho),是題贈給西班牙小提琴泰斗薩拉沙泰(P. Sarasat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