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黃柏

關黃柏

關黃柏,喬木,高10~25米。樹皮淡黃褐色或淡灰色,木栓層厚而軟,有規則深縱溝裂。葉對生,羽狀複葉,小葉5~13厘米,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2厘米,寬3~4.5厘米,邊緣具細鋸齒或波狀,有緣毛,上面暗綠色,下面蒼白色。圓錐花序頂生,雌雄異株,花小而多,黃綠色。漿果狀核果球形,紫黑色,有香氣。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關黃柏關黃柏

名稱:關黃柏

別名:黃柏

英文名稱:Amur Cork-tree Bark

來 源:為芸香科植物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樹皮。

分布及產地:生於深山、河邊、溪旁林中。主產遼寧、吉林、河北。

化學成分:主含小薜鹼,並含巴馬亭(Palmatine)藥根鹼(Jatrorrhizine)、黃柏鹼(Phellodendrine)、蝙蝠葛任鹼(Menisperine)、白橋樓鹼(Candicine)、黃柏桐(Obacunone)等。

性 味:性寒,味苦。

關黃柏關黃柏

功能主治: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於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

煎劑或乙醇浸液對各種病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可產生顯著而持久的降壓作用;提取物100毫克/千克皮下注射,對阿司匹林或結紮幽門引起的胃潰瘍有顯著抑制作用,對水浸法應激性潰瘍也有效。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關黃柏

【漢語拼音】Guan Huang Bai

中藥材鑑別

方法名稱: 關黃柏-鹽酸小檗鹼的測定-高效液相色譜法

套用範圍: 本方法採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關黃柏中鹽酸小檗鹼的含量。

本方法適用於芸香科植物黃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的乾燥樹皮。

方法原理: 本品加乙腈-0.1%磷酸溶液(50:50)(每100加十二烷基磺酸鈉0.1g)超聲處理,濾過,續濾液進入高效液相色譜儀進行色譜分離,用紫外吸收檢測器,于波長265nm處檢測鹽酸小檗鹼的吸收值,計算出其含量。

試劑:

1. 乙腈

2. 0.1%磷酸溶液

儀器設備:

1 儀器

1.1 高效液相色譜儀

1.2 色譜柱

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理論塔板數按鹽酸小檗鹼峰計算應不低於4000。

1.3 紫外吸收檢測器

2色譜條件

2.1流動相:乙腈 0.1%磷酸溶液=50 50(每100mL加十二烷基磺酸鈉0.1g)

2.2檢測波長:265nm

2.3柱溫:室溫

試樣製備: 1. 稱取供試品

精密稱定本品粉末(過三號篩)0.5g,為供試品。

2. 對照品溶液的製備

精密稱取在100℃乾燥5小時的鹽酸小檗鹼對照品適量,加流動相製成每1mL含0.1mg的溶液。

3. 供試品溶液的製備

取本品粉末(過三號篩)約0.5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入流動相50mL,稱定重量,超聲處理(功率250W,頻率40kHz)4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流動相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

操作步驟: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各5mL,注入高效液相色譜儀,用紫外吸收檢測器于波長265nm處測定鹽酸小檗鹼(C20H17NO4·HCl)的峰面積,計算出其含量。

參考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國家藥典委員會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版,一部,p99。

栽培技術

北方一般在4~5月播種,可作寬1~1.3米、高15~20厘米的畦,畦溝寬約30厘米,大壟可開寬溝撒播。復土3厘米,稍加鎮壓,保持土壤濕潤,以利出苗。

黃柏播種後20天左右陸續出苗。秋播在封凍前進行,要加強苗期的田間管理。

關黃柏育苗1年後即可移苗定植,定植時間從冬季落葉到新芽萌發前均可。株行距3~4米。定植2年後,入冬前施1次廄肥,株施10~15千克,加強中耕除草。

關黃柏易發生鏽病,可用25%粉銹寧1000倍液,隔7天噴1次,連噴2~3次防治。蟲害主要有鳳蝶、地老虎、蚜蟲、蛞蝓,可噴90%敵百蟲800倍液或拌毒餌誘殺。

關黃柏定植後15~20年即可採收,一般7月剝皮比較容易,若不用材,可採取環剝的方法,不會對樹的生長產生較大的影響,一般15~20年齡的關黃柏可剝采17.5千克關黃柏藥材幹品,採收鮮果實15~30千克。

採集

剝取樹皮,除去粗皮,曬乾。

炮製

關黃柏 除去雜質,噴淋清水,潤透,切絲,乾燥。

鹽關黃柏 取關黃柏絲,照鹽水炙法(附錄ⅡD)炒乾。

關黃柏炭 取關黃柏絲,照炒炭法(附錄ⅡD)炒至表面焦黑色。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潮。

性狀鑑別

1.川黃柏:為長寬不等的皮片。老樹皮多呈板片狀,外面常殘存稍厚的栓皮,無彈性,灰褐色,內皮黃色,厚4~6mm,內表面黃色或淡棕黃色,有細條紋及橫皺;幼樹皮多呈淺槽狀或捲筒狀,外面帶有較薄的栓皮,呈灰褐色至褐色,有縱條紋、橫向皮孔和地衣白斑,內皮黃色,厚1~3mm,內表面棕黃色或淡棕色,有淺條紋。體輕,質硬脆,易折斷,斷面深黃色,短纖維性。氣微,味甚苦,嚼之有粘性。

2.關黃柏:為長寬不等的板片狀,厚2~4mm。外表面黃綠色或灰黃色,有不規則的縱皺紋,罕見皮孔痕,常殘存少量具彈性的灰白色斑塊狀栓皮。內表面黃色或近淡棕黃色,有細縱皺紋。體輕,質較堅韌,折斷面鮮黃色或黃綠色,纖維性,可成片剝離。氣味與川黃柏類似。均以皮厚,斷面色黃者為佳。

顯微鑑別

1.川黃柏(厚3.5mm)的橫切面:殘存的木栓層為數列長方形木栓細胞,內含棕色物質,木栓形成層明顯。皮層狹窄,散有多數石細胞,單獨或數個相聚,多為分枝狀,壁甚厚,層紋明顯,木化。韌皮部寬闊,韌皮纖維束略呈帶狀,斷續成層排列,纖維束周圍細胞中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韌皮部外側也分布有較多的石細胞。韌皮射線狹長,先端常彎曲,寬2~4列細胞,以4列者居多。石細胞及纖維均呈鮮黃色。粘液細胞隨處可見。薄壁細胞含細小澱粉粒,並含草酸鈣方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