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興華

閻興華,男,漢族,1945年10月出生,獻縣商林鄉人,畢業於河北師大生物系,現任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土木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

基本信息

閻興華,男,漢族,1945年10月出生,獻縣商林鄉人,1968年9月參加工作,1976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河北師大生物系畢業,大學學歷。
1968年9月至1977年8月,閻興華先在獻縣印刷廠勞動鍛鍊、後任獻縣本齋中學教師、獻縣文教局教研室幹部、獻縣團縣委幹事。
1977年8月至1985年10月,先後任獻縣本齋公社副書記、公社書記、鄉黨委書記。
1985年10月至1996年1月,先後任孟村縣政府副縣長、 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泊頭市委副書記、市長、市委書記。
1996年1月至 2008年3月,先後任滄州市委常委、黃驊市委書記,滄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滄州市政協副主席、滄州市政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
閻興華雖非本齋籍人,但他把本齋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他先後在本齋回族鄉工作生活十餘年,把青春和精力貢獻給了本齋人民,為本齋回族鄉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977年8月,閻興華調本齋公社工作,先後任副書記、書記,期間正值全縣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在本齋公社掀起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熱潮。閻興華經常深入到生產隊和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並和機井隊員在井台上吃餃子過年。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在全國全面鋪開,本齋公社各村先後平穩的推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他根據本齋回族鄉的實際情況和優勢特點,以全面發展農村經濟為工作重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提出構建“種、養、加”一條龍的發展模式,大力發展畜牧業,制定了發展規劃。多次進京赴省外聯,爭得中央統戰部、國家民委、北京市工商聯、河北省畜牧水產局等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在本齋東村建起了全省第一座鄉村冷凍廠,為民族經濟發展發揮了龍頭帶動作用。在此基礎上謀劃了橡膠廠、麵粉廠、骨粉廠、皮革廠等一批鄉辦企業,帶動了本齋回族鄉經濟的快速發展。
1984年,閻興華就當時農村改革出現的新問題,聯繫工作實際,提出自己的見解,上書地委主要領導,引起地委高度重視,此材料被省委辦公廳在全省轉發。
為弘揚馬本齋母子的英雄事跡,閻興華組織搬遷馬母墳,修建馬母墓、馬母陵園及初期的馬本齋紀念館,組織開展了一系列紀念馬本齋英雄事跡的重大活動。弘揚英雄事跡,打造本齋名片,提高本齋回族鄉知名度和影響力,促進了本齋回族鄉的經濟發展。
在當時地委主要領導的關心下,在滄州地區交通局的大力支持下,修通了由本齋通往獻縣縣城的第一條公路,結束了獻縣境內無鄉級公路的歷史。
1985年至1988年,閻興華在孟村回族自治縣工作期間,先後擔任政府副縣長、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組織參與了全縣兩大建設項目,一是縣針織廠技改項目,二是建成了孟村縣第一座110KV變電站;狠抓鄉鎮企業發展,使孟村主導產業——管件、彎頭業初具規模;主持修通縣城四環路,建成商業局清真冷凍廠,完成縣委辦公大樓建設。
1989年至1995年,閻興華調泊頭市工作,先後任市委副書記、市長、市委書記。期間成功舉辦了首屆、二屆、三屆中國泊頭鴨梨節;大力發展黃、紅、黑三色產業(鴨梨、小棗、鑄造),建設經濟強市;招商引資大上了一批重點工業項目,建起了泊頭工業新區;以城建為重點,改造了市區主要街道,提高了城市品位;順利完成了鄉鎮合併工作。
1996年至1999年,閻興華在黃驊市工作,任滄州市委常委、黃驊市委書記。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狠抓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實施“二四一”工程,開展“十百千”活動,黃驊市鄉鎮企業綜合排位連續幾年居滄州市第一;推進兩個文明建設,開展“雙學雙創”活動,爭創全國百強縣;支持黃驊港和朔黃鐵路建設,大力開展城建工作,1997年,黃驊市被評為“中國明星縣市”。
1999年5月,閻興華調任滄州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2001年7月至2008年3月,調滄州市政協工作,先後任黨組成員、副主席、黨組副書記、副主席。
2007年3月9日,當選為滄州市文史研究會會長。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教授

個人經歷:
1963.9-1968.12 清華大學工民建本科學習
1978-1981 冶金部建研院 抗震專業碩士
1981-1985 北新建材集團工作
1985-今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土木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
期間1993.8-1995.3 美國布法羅紐約州立大學訪問學者
專兼職職務: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結構分會理事
中國鋼協結構穩定與疲勞協會
中國建築學會抗震防災分會結構減震控制專業委員會
主講本科課程:
土木工程概論
主講研究生課程:
預應力混凝土結構
研究領域:
鋼結構,預應力結構,結構理論與實踐
研究項目:
☆小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住宅體系集成技術研究,建設部2002年科技項目,2002.3-2006.6,負責人
☆鋼-混凝土混合結構彈塑性地震分析及設計方法研究,2004年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04.1-2006.6,負責人
☆快裝輕鋼框架結構房屋體系配套技術研究,1997年市教委科技項目,1997.9-1999.12,負責人
☆超高層鋼——混凝土混合結構的抗風抗震性能研究及設計建議,教育部:高等學校重點實驗室訪問學者基金(2000年清華大學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2000.1-2001.12,負責人
☆超高層鋼-混凝土結構抗風抗震性能研究
☆小高層鋼-混凝土結構住宅體學院集成技術
☆輕鋼框架結構配套技術研究
代表論文:
◇結構半主動減震控制原理及分析《地震工程及工程振動》1997
◇高層鋼-砼混合結構抗震性能試驗研究《工程力學》增刊2003.8
◇輕鋼框架節點抗震性能試驗研究《工程力學》增刊2003.8
獲獎情況:
△1998年獲建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8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0年獲院教研二等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