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縣

閬中市位於四川盆地北緣、嘉陵江中游,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歷史。歷代封建帝王先後在這裡設定懟西郡、保寧軍、安德軍、保寧路、川北道和川北鎮等治所,向為古代巴蜀軍事重鎮。

基本信息

閬中縣簡介

閬中歷史悠久,戰國時為巴國國都。公元前314年,置閬中縣,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歷代王朝都在這裡設定郡、州、府、道、治所。漢唐時期,閬中是我國古代天文研究中心,著名天文學字落下閎創製了《太初曆》和世界第一台渾天儀;蜀漢史將張飛鎮守閬中七年之久;明、清時期,閬中一度成為四川臨時省會達10餘年。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閬中一直是川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1985年國務院公布閬中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3年7月2日撤縣建市,為四川省直轄市;1992年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2001年被授予國家級生態示範市。

閬中縣建置沿革

周慎靚王五年(秦惠文王后元九年,前316),秦滅巴,置閬中縣(治在今閬中市保寧鎮),屬巴郡(郡治在今重慶市市中區)。東漢建安六年(公元201),為巴西郡治所。東晉永和三年(347),為北巴西郡治所。西魏廢帝二年(553年),為盤龍郡治所。隋因避文帝父楊忠之諱將閬中縣更名閬內縣。開皇三年(583)為隆州治所。大業三年(607),隆州改巴西郡;武德元年(618)改巴西郡為隆州,玄宗先天元年(712)為避李隆基諱,改隆州為閬州。開元二十一年(733),改閬州為巴西郡;肅宗乾德元年(758)又改巴西郡為閬州。十國前蜀復縣名閬中,仍為閬州治所。後唐天成四年(929)孟知祥於此置保寧軍。閬中縣為州(軍)治所。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1276)為保寧府治所。明清因之。民國二年(1913)為川北道治所。三年(1914)改川北道為嘉陵道。十七年(1928)直屬四川省。二十四年(1935),為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駐地。
1950年屬劍閣專區;1953年撤銷劍閣專區後劃歸南充專區管轄;1970年專區改地區,閬中縣屬南充地區,1991年1月12日,撤銷閬中縣,設立閬中市。1993年7月2日,南充地區撤地建市,閬中市屬地級南充市。

閬中縣的珍品景觀

道台衙門

道台衙門 古城壓秤的珍品景觀
專家指出:在中國現有的官衙遺存中,僅有縣衙,而沒有道台衙門。如果閬中的道台衙門一經修復,便在全國具有唯一性。
“道台衙門是彰顯閬中歷史地位的重要建築群,急需儘快恢復!”早在4年前,省內外的一些重量級古建築專家便發出了這樣的呼聲。在此基礎上,連續兩屆閬中市委、市政府都將恢復道台衙門作為重點項目納入了重要議事日程,並著手將原道台衙門舊址上的10000多平方米不協調建築全部拆除。
道台衙門,古城一個失落的驚嘆號

道台衙門的歷史意義

閬中名城研究會副主任李文明告訴筆者:道台衙門是明、清兩代界於省、府之間設定的一級重要行政機構,其長官稱“道員”或“道台”。當時,四川全省共設定了川北、川南、川東、川西4處道台衙門,它們成為連結省政府與各州、縣的橋樑,主要職責是負責考核轄區的吏治,審理大案,督導農桑,整肅稅源。從明洪武四年(1371)到崇禎十七年(1644),又從清順治八年(1651)至民國三年(1914),川北道台衙門設在閬中長達536年,明代轄保寧、順慶、龍安、潼川三府一州共27縣,清代轄25州縣。明末清初,因成都戰亂,四川省會也設在川北道台衙門內,在閬中行使省政府權利長達17年,並在閬中設貢院,連續4屆舉行鄉試。明代狀元楊瞻和清代名宦黎學錦等人,皆分別在閬中作過“道台”。民國元年,改川北道台衙門為川北宣慰署使,張瀾先生為首任川北宣慰使。國家一些古建築專家論證說,如今,在全國遺存官署類文物遺蹟中,只有縣衙,沒有道衙。閬中道台衙門一經恢復後,在全國是唯一的一處。
由此可見,道台衙門標誌著閬中在當時的川北具有無法取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的重要歷史地位。楊林由等曾見證過閬中道台衙門昔日輝煌的閬中老人介紹說:古城道台衙門的古建築,大部分毀於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不少有識之士說:閬中古城能夠彰顯個性和魅力的地方不多,除了“國寶”張飛廟、待完善的貢院和一批民居院落外,再無壓秤的精品景觀了,僅憑現有的這些家當是很難滿足多數遊客的胃口的。道台衙門的歷史價值很高,修復後在全國叫得響,屬於珍品極品,是不可多得的古城文化生態資源。省委書記張學忠到閬考察,參觀道台衙門遺址時,對陪同的閬中市委領導說:“原先這裡住的就是我這個級別的官呵!”

道台衙門的危機

修舊如舊,還一座歷史文化殿堂
去年以來,閬中名城研究會曾邀請省內外的專家們舉行過多次座談會,認為主色調要凸出明代建築基調。在規模上,尤其要再現川北道台衙門的宏大氣派、古樸自然;內部的局部結構由行政、兵備、糧秣、司法功能部門以及“思政堂”、“柏台亭”、“思豫倉”、“道台井”、“惜陰軒”、“補過亭”、“補拙軒”等既有文化含金量又有可視性的景觀構成。
在採訪中,筆者還驚喜地發現,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閬中的鄉土畫家馬先達、陳文大等人曾將道台衙門的整個輪廓布局及細微結構畫了下來,為如今的恢復提供了難得的依據。
老人們說,道台衙門內的每一處景觀都有意味雋永的故事。諸如“思豫倉”,便由鹹豐元年的川北道台胡興仁修建,每年他自捐俸銀買谷二百擔,貯於倉內以備荒年賑災之用,堪稱一段佳話。
閬中一些文化人士還紛紛建言:恢復道台衙門不單只是一幢古建築外殼的再現。事實上名研會兩年前就呼籲社會賢達和搞收藏的研究人員有所準備。他們謝絕外地客商高價收購閬中明代官用器物,如四川罕見的楠木几案(為省級官衙用)、楠木二出頭官帽椅、書有“舉案齊眉”的呈裝訴訟公文盒和大量屬於明代的窗花、屏風、雕飾諸珍品,還有不可多得的如“風度端凝”、“明經炬典”等巨型匾額,專為提供道台衙門修復後配套使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