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台侯氏

閩台侯氏的始祖侯宗貴系南宋進士,歷官太常寺正卿,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

閩台侯氏

傳於閩、台、粵、豫(部分)的侯氏族人,其始祖侯宗貴系南宋進士,歷官太常寺正卿,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因蒙古入侵中原,改朝為元,繼而南侵,南宋國都臨安(杭州)陷落。宰相陳宜中先從城中逃出,遂與張世傑、陸秀夫、侯宗貴扶幼主趙眞、趙入閩,在福州立趙眞為帝,是為端宗,改元景炎。因元兵繼續南侵入閩,又從福州輾轉泉州、廈門、漳州,安置趙氏部分皇族於趙家堡,並於公元一二七五年底避之廣東。
據傳在抗元鬥爭中,侯宗貴護幼主路過南安十八都侯安鄉,發現該鄉地形險要,三面環山,古樹參天,易守難攻,侯宗貴即令部隊安營紮寨,修築工事,與元兵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如今的御史寨,位於侯安之東,是當年侯宗貴護幼主安營的指揮工事,而南北大寨、牛港寨,都是當年戰鬥的堡壘,真乃山山相連,寨寨呼應,後人稱"萬米長城"。
由於當時文天祥被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使,率主力軍進攻江西,元年,收復寧都,軍威大振;但在福建的宋軍,節節敗退,直退到廣東。一二七八年,趙眞死於岡州,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侯宗貴又立趙為帝,登陟崖山(今廣東省新會縣南海中)。一二七五年三月,元軍對崖山宋軍發動進攻,南宋水軍大敗,陸秀夫抱趙投海而死;張世傑突圍後遇風浪船沉亦死,只有侯宗貴突圍,旋住泉州西街萬厚鋪古榕境舊館驛,後卜居戰鬥過的侯安鄉 自侯宗貴開基侯安鄉至今七百一十餘載,從這個小山村徙居菲、新、馬、泰及河南、浙江、廣東、江西、福建、台灣各地侯氏的後裔,計傳數十萬人丁。而侯氏後裔世代相傳皆不認元朝,凡侯氏家譜、神主、墓碑,從不出現"元"字,據說這是侯宗貴的遺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