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縣文化館

開縣文化館

開縣文化館是開縣人民政府設立的組織、輔導和研究民眾文化活動和民眾文藝創作的文化事業機構,是開展民眾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和思想教育的陣地。開縣文化館的前身是中華民國初期的“開縣民眾教育館”,新中國成立後命名為“開縣人民文化館”,一九五三年更名為“開縣文化館”,是開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直屬事業單位。

移民搬遷

開縣屬三峽工程淹沒區,移民大縣,開縣文化館巧借移民契機,開動腦筋求發展,一邊落實移民任務,一邊多方籌集資金建設新館,在江北區對口援助下,新館已於2007年落成並全面投入使用。新館位於開縣新城月潭公園西側,“舉子”廣場中央,處於新城人口稠密中心地段,建築設計為古典園林式(三層、框架結構),各群文輔導功能完善,現有館舍建築面積5466平方米。開縣文化館設施設備完善,擁有流動舞台車一輛、一大批專業的演出燈光音響設備,以及用於培訓教學,和資料採集的專用設備,如今擁有開展群文工作的設備總資產達239.2萬元。

機構設定

2009年開縣文化館完成了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了《人事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進行了幹部制度、人事(勞動)制度、分配製度三項制度的改革,實行全員聘用,人員分流妥善安置,加強了聘後管理制度建設。2011年底對內部機構進行了重新設定,更加科學合理地發揮文化館的功能作用。現設定有辦公室、文藝輔導部、宣傳輔導部、藝術培訓部(中心)、戲曲活動中心。

開縣文化館現有領導班子4人,書記1名、館長1名、副館長2名。在冊職工34人,其中副研究館員2人、館員5人、助理館員4人、職員18人、工勤2人、試用期3人,其中大學本科學歷14人、大專學歷9人。另外引進專業技術人員7人。

開縣文化館現有館辦團隊:紅舞鞋藝術團、巴人民俗表演隊、靈魂街舞社、俏夕陽藝術團等,常年活躍在我縣城鄉舞台。

群文活動

開縣文化館於2007年入住新城,完善了新館各項群文活動功能,如今開縣文化館免費開放的文化活動廳室總面積有2500㎡,用於美術、書法、攝影等展廳4間,美術培訓室2間,書法培訓室1間,舞蹈培訓室6間,音樂培訓室2間,美術、書法活動室1間,美術室4間,各類文化活動廳室總計20餘間。開闢室外活動場所2000餘㎡,該場地是民眾每天跳健身舞蹈的固定場所,也是開展廣場文藝演出的主要陣地,我們的目的就是匯聚人氣,建立長效陣地。

為構建和諧社會,打造文化大縣,解決山區老百姓看戲難的問題,從1987年至2006年,組織“烏蘭牧騎”式文藝小分隊下鄉演出,特別是自1994年以來,連續7年組織“送文化下鄉”演出,深入到全縣鄉(鎮)演出百餘場,觀眾達10餘萬人次,受到民眾熱情歡迎和廣泛好評,也因此“百場文藝下鄉”形成品牌,2007年由縣委宣傳部,文廣新局主辦,開縣文藝演出隊承辦,並由中國移動開縣分公司協辦的,以“弘揚先進民眾文化,構建和諧新型農村”為主題的百場送文化下鄉文藝演出也從此拉開了帷幕。

“以節日帶平時,以城鎮帶農村”是該館開展民眾文化活動的一貫作法。每年元旦、春節、“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教師節、老年節等,都有豐富多彩的民眾文化活動。特別是每年春節,從臘月二十幾到正月十五,各種活動連續不斷,精彩紛呈。其中規模較大的有:①“移動通信杯”歌手賽暨廣場大型民眾遊園活動;②全縣春節文藝調演(83年首屆文藝調演起,至今已有18屆);③街頭文藝表演;④元霄節獅舞、車燈、連廂表演。

文藝輔導

自80年代以來,全縣先後建立了55個文化站,聘用了60餘個文化專職幹部。文化館擔負起了全縣文化專乾的業務培訓輔導工作,每年舉辦全縣文化專乾培訓班。在全縣有重點地建立了若干個“企業文化”、“鄉鎮文化”和“校園文化”輔導基地。

民間藝術

在民間藝術的蒐集整理工作中,開縣文化館編印的《開縣民間音樂集成》、《開縣民間器樂曲集成》、《開縣民間文學集成》蒐集整理《巫舞》、《獅舞》、《肉連廂》等舞蹈被編入了省卷和地區卷。

成績榮譽

2007年被開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黨委授予 “先進基層黨組織”、2008年被中共開縣縣委授予 “先進基層黨組織”、2009年被重慶市文化廣播電視局授予 “先進文化館”。2007年以來文化館參加上級調演並獲獎的情況是:創作輔導的《石工號子》《獅舞》等曾參加全國、全省文藝調演;歌舞《鄉場信訪一條街》參加重慶市紀檢系統調演獲二等獎。小品《擦皮鞋》獲重慶市首屆戲曲小品調演三等獎。舞蹈《滿月山的女童班》獲萬州移民開發區文藝調演一等獎。聲樂演唱獲第九屆全國電視歌手大賽重慶賽區銀屏獎、萬州歌手大賽二等獎等。國畫《司馬遷作史記》參加《紀念司馬遷誕辰2140周年國際書畫展》並被收藏。水彩畫《山鄉》獲重慶市水彩畫展優秀獎,國畫《神州無處不春風》參加華風百幅精品赴日展。書法作品曾獲《紀念孔子誕辰2250周年美術書法展》優秀獎。攝影作品曾獲四川省青年攝影作品三等獎。2008年5月作品《工棚》獲全國教師美術書法攝影作品競賽專業組特等獎,2010年3月獲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評選活動重慶市二等獎;2008年3月作品《人與自然》獲重慶市第十二屆三峽藝術攝影作品聯展三等獎,2008年12月作品《層林盡染》獲“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我眼中的新重慶”攝影大賽二等獎,2009年9月《“藝術家” 走進希望國小》獲重慶市第十三屆三峽藝術攝影作品聯展三等獎,2010年3月《下崗女老闆》獲市參加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三等獎,2010年10月《加油》獲重慶市第十三屆三峽藝術攝影作品聯展一等獎; 2007年11月獲全國明星鎮西部峰會首屆“城鄉統籌發展”歌手賽銅獎, 2009年3月獲重慶市公共文化服務“先進個人”; 2008年1月獲第三屆全國鄉村青年才藝風采大賽二等獎,2009年5月獲開縣十大傑出青年殊榮,2007年9月集體創作快板舞《誇誇計生新氣象》獲第三屆重慶人口文化藝術節萬州片區匯演一等獎; 2010年10月作品《情哥情妹配成雙》獲重慶市第四屆鄉村文藝會演二等獎,《一曲連廂代代傳》獲重慶市第四屆鄉村文藝會演三等獎;2010年9月 小品《活菩薩》獲重慶市第二屆小品大賽市三等獎;2009年12月集體創作《滿月山歌》獲首屆三峽庫區山歌大賽三等獎,集體創作《茶扇舞》獲重慶市三峽移民文藝展演創作表演二等獎,集體創作音詩畫《碧波東來》獲重慶市三峽移民文藝展演表演、創作一等獎,2010年3月作品《給點陽光》獲重慶市全國第十五屆“群星獎”三等獎,2009年10月《開心小子》獲“火鳳凰”杯第二屆全國美術與藝術設計大賽佳作獎, 2009年11月《雕塑》獲第十六屆國際書法美術攝影作品大賽金獎等。

開縣文化館在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的直接領導下,在改革和工作中,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貫徹黨的文藝“雙百”方針 “二為”方向,堅持該館面向基層、服務社會的公益性性質不變;堅持民眾文藝普及與提高兩手抓工作思路不變。在堅強有力的黨政領導班子帶領下,全館職工奮力拚搏,不僅能圓滿完成上級指令性任務,而且各方面工作成績突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