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市善義堂清真寺

開封市善義堂清真寺

現寺有大殿十楹,拜殿七楹,後殿三楹,耳房四楹,後院北學堂六楹,東廂講堂南北屋十楹,前院南北屋六 楹,經學堂十五楹,沐浴室十楹,總計一百一十六楹。此後又在鼓樓街路南路北,馬道街路東購置房屋6所,作為養寺之附屬財產。 善義堂清真寺落成後,格外雄偉壯觀。院落寬敞整潔,房屋布局井然有條,雕樑畫棟,古樸典雅,結構嚴謹,既有我國古建築風貌,又有民族“特色。回族一年一度的聖紀,僅卷棚之下可同時擺設7O余席,以供會餐。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開封市善義堂清真寺
地杜:河南省開封市鷓鴿市街
郵編:475000
現任教長:謝生文
現任學董;馬遂

簡介

清鹹豐初年,陝西東部回族人為躲避清政府鎮壓所謂“秦川之亂”而東遷。到同治十三年(1874年)已遷來開封的有300餘戶,均在籍鴿市街、鼓樓街、馬道街、牲口市街一帶居住,多以行商、販馬為業,開封人稱“馬客伙”。經濟力量比較充實.陝、甘、寧旅汴之回民,定居不久,就要求建立陝、”甘、寧清真寺。但鑒於所謂“秦川之亂”才平,清政府及地方士紳出面阻止。由商民“忠義和”號馬自忠(前渭南候選同知)、“信義長”號蘇占傑、“明發樣”號伍廷發、“義升德”號於義升、“德盛店”號洪德語、“復盛和”號馬自鵬聯名呈請祥符縣,仿效省會各會館聚同鄉、辦義事、設學堂之舉,簿建“善義堂”。祥符縣於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月頒發告示(現存有碑刻為憑),其告示文摘錄如下;“近聞左宮保勒定西陲,其善後事宜,內有回民設立義學延師教讀,每學生一名日給白米2斤,以資養瞻一條。商民欲仿昭其法。公捐資財,在城內鴆鴿市賣民房院一座,前門臨鷓鴿市街,後靠鐵佛寺、名曰‘善義堂’。內設經學,俾回民子弟從師誦經,外設義學,聘請名師,不分殄域,俾回漢兩教貧民子弟入學讀書。朝夕漸磨,變化氣質,未嘗非養育人才之一助也。”“查該商民等捐資設塾,實屬善舉,足見仗義疏財,是堪嘉尚。巳批准立案辦理矣。合行出示曉諭。為此示仰省城軍民士庶人等知悉。爾等如有子弟願入善義堂學讀書者,應即告執事者送學課讀。該民首事等務當慎重其事,認真經理,延請品端學粹之士,作為館師,實加訓課,漸義磨仁,通經致用,本縣厚望焉。各直愧遵毋違”。此告示得之不易,曾經公堂跪火鏈、受酷刑。赴京城奔走,蒙朝遷派大員到汴處理,才得以允許建善義堂。當時陝甘寧籍回族商民不僅要建立清真寺,而且也要辦義學,提高文化,以育人才。因此,於光緒十四年(1888年)寺內設塾,開始教五經、四書。進入民國時期,改為民生國小,直到1949年。《中國穆斯林》曾在1993年第1期第28頁載文介紹。寺內另外儲存有兩塊石碑,正面由按察使銜前安徽鳳穎六泅兵備劉流棋撰,文中記載,為建寺,族人馬自忠、蘇占傑、伍廷發、於義升、洪德語、馬自鵬、馬策勛等三百餘家慷慨捐資白銀1萬9千3百兩。千兩以下,百兩以上者24家。百兩以下,十兩以上者70家。余為十兩以下者200餘家。從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籌建,到光緒十三年(1887年)八月落成,歷時13年。據建築物上文字記載,大殿和卷棚從光緒九年(1883年)到光緒十三年落成。據老人們回憶,清同治十三年之前,僅蓋有一所簡易房舍,供朝拜沐浴之用。現存規模宏大的善義堂清真寺是光緒十三年八月落成之建築物,原簡易拜殿改為沐浴室。
現寺有大殿十楹,拜殿七楹,後殿三楹,耳房四楹,後院北學堂六楹,東廂講堂南北屋十楹,前院南北屋六楹,經學堂十五楹,沐浴室十楹,總計一百一十六楹。此後又在鼓樓街路南路北,馬道街路東購置房屋6所,作為養寺之附屬財產。善義堂清真寺落成後,格外雄偉壯觀。院落寬敞整潔,房屋布局井然有條,雕樑畫棟,古樸典雅,結構嚴謹,既有我國古建築風貌,又有民族“特色。回族一年一度的聖紀,僅卷棚之下可同時擺設7O余席,以供會餐。當建寺時,由於有些人加以刁難,新建寺院不能稱清真寺,只能在大門上邊掛上“善義堂”匾額。陝甘寧旅汴國民深感不便。19O1年,慈禧太后由西安迴鑾北京,路經開封,其前部先行官馬安良是回族人,知開封有一座陝甘寧清真寺,到善義堂禮拜時,問為啥把“清真寺”稱善義堂,首事們詳述原因,並拜請轉呈慈禧太后“萬民冊”。馬安良面奏太后,慈禧經過查問,認為民眾捐錢建寺,勸化愚民,設塾辦學,教化頑童,事屬善舉。遂賜親筆御書“清真寺”匾額一方,加蓋御寶,懸掛寺之大門。至此再無人敢來干涉、直到清亡之前,因門上懸有慈禧御賜匾額,使文官下轎,武官門前下馬,善義堂名聲大振,皇親國戚,達官顯貴,省縣官吏,文人墨客,也紛紛題詞贈匾,前來恭賀。如成親王贈匾“無畏上帝”;醒親王贈匾“在明明德”;太子太保大學士兵部尚書兩江總督左宗棠也贈匾“道之大源”;協鎮馬策勛贈匾“西方區域”。朝廷恩賜十八歲翰林馬文夢親書卷棚四個抱柱。大殿內還有普老爺馬壽清阿訇書寫的一塊阿文大匾和兩個經字抱柱。大殿內外有20餘塊大匾,真是琳琅滿目,金光閃閃,筆墨蒼苹,整個寺院裝飾得金碧輝煌。可惜這些匾額全部毀於“文革”。該寺現有教民100多戶,400多人,均系回族,遵行格迪目教禮。善義堂清真寺自建立之後,章程嚴整,老先人之遺願是如請教長,必請陝甘寧籍之“爾林”。故所請之歷任阿訇,皆為德高望重,博學多才,阿文造詣較深的名“爾林”有:第一任阿訇楊振龍,人稱楊半面,河南桑坡人,但系陝西派周老爺傑出弟子,河南阿文大學的創立始於此老。後聘請的有馬希賢、者萬選、雲南馬善義、普義馬仁石、西寧常元舉、槐樹寨馬承德、鹹陽馬河圖。河南籍的有海彥彬、王繼增.現任阿旬是平涼人謝生文。善義堂歷任阿旬都注重,開學講經,培育人才。歷史上常有“海里凡”1O位到2O位,最多時有40位。另外還有阿文教育國小班。百年來曾經培育出不少有學識的阿旬,分赴全省和西北高原,對宣揚伊斯蘭教義起到一定的作用。河南籍成名的阿旬虎彥章尚希賢郭景福、於安、馬天爵、郭連登、余雲龍等皆在善義堂住過學,為其後成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陝甘寧的成名阿訇中曾在開封善義堂投師住學者也不乏其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