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第一彎

長江第一彎

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上游為著名的金沙江。金沙江由青藏高原向南奔流到雲南高原後,在石鼓附近突然掉頭向北北東方向流去,與原流向形成了一個120°的急轉彎,被稱為“長江第一彎”。峽谷長16公里,右岸玉龍雪山主峰海拔5,596公尺,左岸中甸雪山海拔5,396公尺,中間江流寬僅30?60公尺。虎跳峽的上峽口海拔1,800公尺,下峽口海拔1,630公尺,兩岸山嶺和江面相差2,500?3,000公尺,谷坡陡峭,蔚為壯觀。江流在峽內連續下跌7個陡坎,落差170公尺,水勢洶湧,聲聞數里,為世界上最深的大峽谷之一。江流最窄處,僅約30餘米,相傳猛虎下山,在江中的礁石上稍一腳,便可騰空越過,故稱虎跳峽。這一奇特的地理現象,早已為中外地理、地質學家所關注。

概述

長江第一彎一向以“險”而聞名天下。這裡首先是山險。峽谷兩岸,高山聳峙。東有玉龍山,終年披雲戴雪,銀峰插天,主峰海拔高達5596米,山腰怪石鑔峨,古藤盤結,山腳壁立,直插江底,虎嘯猿啼,狼豹出沒;西有哈巴雪山,崢嶸突冗,山腰間有台地,山腳為陡峻懸崖。西岸山峰,高出江面3000米以上。

7

國內三峽,世稱壯觀,它的江面與峰頂高差,僅1500米;美國的地獄峽谷,世界著名,最大高差,也僅2400米,它的深邃,可以想見!虎跳峽不僅深,而且窄,許多地方,雙峰欲合,如門半開;身入谷中,看天一條縫,看江一條龍;頭頂絕壁,腳臨激流,令人心驚膽戰。其次是水險,由於山岩的斷層塌陷,造成無數石樑跌坎,加之兩岸山坡陡峻,岩石壁立,山石風化,巨石常·崩塌谷底,形成江中礁石林立,犬牙交錯,險灘密布,飛瀑薈萃。從上虎跳峽至下峽口,落差達210米,平均每公里14米,江流特急,不少段落,每秒達六至八米。因而江水態勢,瞬息萬變,或狂馳怒號,石亂水激,雪浪翻飛,或鏇渦漫捲,飛瀑轟鳴,霧氣空濛。構成世上罕見的山水奇觀。
虎跳峽谷天下險。這雖給航行帶來不便,但這個“險”中卻蘊藏著一種美,一種攝人心魄的壯美,吸引了國內外遊客到此尋幽探險。若從麗江大具進峽,下平台,沿小路繞至山腳,達下虎跳。兩岸危崖壁立,在30來米寬的江面中,還屹立著四五米高的虎跳石。江水從兩邊傾瀉而下,猶如猛虎下山,風馳電掣,水花進射,山谷轟鳴,蔚為壯觀。

地質成因

自20世紀初以來,眾多學者對長江第一彎進行了考察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觀點,歸納起來有“河流襲奪成因”和“非河流襲奪成因”兩種。

河流襲奪觀點

多數學者認為金沙江原來自北向南流,由雲南省麗江石鼓流經白漢場—九河—劍川,通過漾濞江注入瀾滄江紅河。後來由於雲南高原隆起,長江侵蝕基準面降低,侵蝕能力加強,使石鼓以上的金沙江水流被長江襲奪而併入到長江水系之中,從而形成了金沙江石鼓的大拐彎。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較多,如丁文江、李春昱、巴爾博(G.B.Balboa)、任美鍔、曾昭璇等,影響也較大,以致曾經作為水系變遷和河流襲奪的案例被編進了一些地貌學或地貌與第四紀地質的教科書中。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通過實地考察之後,認為石鼓以下的長江曾經襲奪了石鼓以上的金沙江,並有著眾多的證據加以支持。例如,1959年,任美鍔經考察後認為,金沙江曾在石鼓以下的雄古與鴻文之間發生了河流襲奪,鴻文—白漢場—九河—劍川谷地為河流襲奪前的金沙江古河流,其主要證據有:鴻文—白漢場—九河—劍川為一寬廣的老谷地,從其規模來看,絕非小河所能形成;谷底兩側有三級侵蝕階地;谷地內有古金沙江形成的古礫石層,以及一系列窪地和湖泊。據測河流襲奪的時代為早更新世或中更新世。

5

1991年,曾昭璇認為鴻文村到劍川谷地為成形河谷,谷地中有古階地發育和古河床卵石層,古谷地縱斜度均勻向劍川遞降等,從而認為古金沙江確實存在,古代金沙江南流入洱海段是更新世河谷,並認為古金沙江河床乾涸是在更新世末期,亦即金沙江襲奪發生於距今1.7萬年,而虎跳峽上溯侵蝕是在更新世末期才達到的。

非河流襲奪觀點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長江第一彎不是河流襲奪所造成的,即非河流襲奪成因,這包括了嵌入河曲成因和斷裂控制成因兩種解釋。
1957年,袁復禮認為:雖然石鼓以上的金沙江與怒江和瀾滄江的河床同處於橫斷山脈之中,大致成為南北向的大斷落谷,但石鼓及下游各地金沙江都有突然的轉折變化,可用嵌入河曲解釋。
1963年,沈玉昌等認為:石鼓附近金沙江的馬蹄形大拐彎與北北西—南南東和北北東—南南西的共軛構造有關,並不是河流襲奪的結果;鴻文村附近不是襲奪彎,在鴻文村與玉龍山之間也沒有襲奪的痕跡;鴻文村與劍川的寬谷主要沿著北北東—南南西大斷裂發育的一連串的斷陷盆谷,北段為石灰岩溶蝕窪地,中段為寬廣的第三紀九河紅色岩系盆地和河東斷陷溶蝕盆地,南段為劍川斷陷盆地,這一寬谷形成的時代約在第三紀末第四紀初;第三紀時,金沙江與瀾滄江及紅河上游禮社江之間的一些盆地大多數是封閉的,沉積了各自的地層,礫石層岩性成分很不一致,在玉華山上升之前,劍川和洱源盆地可能互相溝通,猶如現在彌苴河貫穿了洱源、鄧川、大理三個盆地一樣;漾濞江是一條不太大的山地河流,河谷狹小,與鴻文村至劍川之間的寬谷地貌很不相同,似非金沙江故道。
1982年,許仲路等考察發現鴻文村—甸南縱谷缺乏大河營力塑造的地貌,縱谷為斷層谷,縱谷內除劍川盆地和九河寬谷有湖積物外,其餘多為洪積物。因此認為金沙江在石鼓流向的突變,是金沙江在發育過程中適應各地地質條件的自然結果,萬里長江第一彎是河谷地貌對構造自然適應的產物,而並非河流襲奪之結果。
1989年,何浩生等認為:在金沙江河谷發育有七級階地,這些河流階地在石鼓及鴻文上、下游均連續分布,反映了金沙江自早更新世以來,並沒有發生明顯的河道變遷;在鴻文—白漢場—劍川谷地中,所謂金沙江的三級侵蝕階地,實際上是夷平面斷裂變形的階梯狀斷塊台地;谷地中的沖、洪積層中的礫石成分與金沙江沖積層的礫石成分截然不同,其物質來源與金沙江無關,谷地中的金沙江古礫岩實際上是大面積面狀分布的始新世—漸新世的山麓堆積;鴻文—白漢場—劍川谷地不是金沙江的古河谷,而是劍川斷裂帶形成的斷陷谷地,在整個斷陷谷地中,分布著一系列斷陷盆地和湖泊。

古河流匯流口

中更新世晚期,區內的構造應力方向曾有一次較大的調整,使區內的主壓應力方向由北西變為近南北向和北東向。據李祥根的研究,在南北向的構造應力的作用下,青藏高原東南部形成了8條東西向展布的隆起,北緯26°至27°間的劍川、鶴慶、永勝、華坪、渡口、落雪一線的東西向隆起就是上述8條隆起中的一條。通甸—白漢場系列近東西向排列的山脈,如石紅山(3303米)、白石山(3352米)等,成為今金沙江水系和瀾滄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嶺,同時將早更新世麗江—鶴慶盆地分為現今的三個盆地(拉市、麗江、鶴慶等盆地)。這條隆起使得古金沙江向南的流路被阻斷,而不得不沿其支流水落河廢棄的河道反向流動,至三江口與水落河—川江交匯。至此現代金沙江水系完全形成,古金沙江兩支流在石鼓附近匯合形成的匯流口成為了長江第一彎,三江口附近的第二彎則是金沙江襲奪水落河的襲奪彎。

7

古金沙江從向南流轉向北流的過程中,東西向的構造隆起起了關鍵作用:一方面形成了南北向隆起阻斷了流路,另一方面由於老君山一帶的強烈隆起,使該區金沙江河床變得比較狹小,古金沙江才會掉頭向北流動。否則,只有在老君山北面形成一定規模的湖泊使水位抬高,才能迫使河流沿水落河廢棄河谷流動,但這一帶沒有發現相關湖相沉積證據。
長江第一彎的成因問題因其重要性而使眾多有關學者關注,但其複雜性又使這個問題爭論了近百年而未能解決。通過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關資料,特別是縱向嶺谷區的水系發育過程和特徵來分析長江第一彎的成因,將水落河及沖江河解釋為古金沙江的支流,石鼓附近的金沙江銳角彎是水落河和沖江河匯入古金沙江的匯流口,而不是襲奪形成的,也不是構造形成的,不僅符合河流地貌形態的發育規律,而且更接近事實,符合該區水系發育的歷史過程。

旅遊指南遊

峽有兩種選擇:一種可藉助汽車游看重點,省力快捷;另一種則是徒步穿越,可徒步走哈巴雪山小路,也可徒步走碎石公路,身體力行的品味虎跳峽之美。另外還可把虎跳的景觀分為峽景和山景,以上說的上、中、下虎跳之景都是峽景,主要在峽谷左側山腰的碎石公路一線觀賞;山景是指徒步哈巴雪山看到的景觀,主要在步行小路和翻越哈巴山至中甸白水台的途中觀賞。

5

徒步提醒

1.徒步虎跳峽要量力而行,峽谷內白天氣溫較高,可帶上短褲、T恤衫。因步行體力消耗較大,可帶一些高熱量的食品,如朱古力、麥乳精、牛肉干等。
2.最應該小心的是位於核桃園和中峽旅館之間的大深溝瀑布,無論晴雨都會落石,非常危險,過了這個險地就到了中峽旅館。
3.從橋頭乘車到核桃園,可包租長安微型客車,120-150元可乘6人;如乘山白臉旅館客貨車,每人10-15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