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出版社出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十八課神話六則

長春出版社出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十八課神話六則

《長春出版社出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十八課神話六則》本課六則神話都熔鑄了濃烈的情感,塑造了鮮明的形象,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

一八 古代神話六則
文本解讀
一、整體感知
本課六則神話都熔鑄了濃烈的情感,塑造了鮮明的形象,表現出豐富的想像力。神話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滿鬥志,具有神異能力和英雄氣概。
1.《盤古開天地》
《盤古開天地》中的兩段文字分別選自《三五曆紀》和《五運歷年紀》。《三五曆紀》《五運歷年紀》是三國時吳國的太常卿徐整所作,為目前所知記載盤古開天傳說的最早著作,已散佚,只在少數古代文化典籍中有片段引用。
本則神話的第一段描寫宇宙生成之前“天地渾沌如雞子”,整個世界就像一個中間有核的渾圓體,人類的祖先盤古就在這核心中孕育而成。經過了一萬八千年的孕育之後盤古劈開了渾沌的世界,輕而清者不斷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者不斷下降,變成了地。而且盤古頂天立地與天地共同成長。“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這些語句把盤古與天地進行比較,突出其身軀高大無比,極寫盤古超凡的智慧和力量。兩個“萬八千歲”揭示了宇宙生成的緩慢過程。文中將創世之功歸於巨人盤古,體現了先民對人類自身智慧和力量的歌頌。古史把他出生的時代稱做“開天闢地”。
本則神話的第二段用“化”“成”和十三個“為”寫盤古“死而不已”,以其整個身軀化育了自然和人類,創造了豐富、美麗、神奇的大千世界。盤古開天地的故事,是古人對宇宙起源的探索,對人類始祖的神化,它體現出中華民族嚮往光明,為造福人類社會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變”為全文的線索。
2.《女媧補天》
《女媧補天》是一個流傳千年的神話故事,它講述在鴻蒙初辟的太古時期,“天地玄黃,日月洪荒”,生存環境十分險惡,幸虧女媧挺身而出,整治天地,拯救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類,才使民生得以安居樂業,繁衍生息。藝術地表現出女性在遠古社會勞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社會生活里的偉大貢獻,是中華民族勇敢、善良、勤勞、不怕危險、甘於奉獻精神的讚歌。
本則神話可分為三個層次:(1)渲染彌天大災。(2)女媧補天平災。(3)災後天下太平。
第一層(往古之時……攫老弱),這一層是故事的開端,交代女媧補天的背景。以四組駢句多角度地渲染人類所面臨的災難。天柱廢折,九州斷裂,烈火熊熊燃燒,洪水滔滔不絕。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猛獸鷙鳥乘機肆虐,人類瀕於生存絕境。“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這種滅頂之災,為塑造女媧的形象作了重要的鋪墊,是一種烘雲托月的藝術手法。
第二層(於是……止淫水),這一層是故事的發展和高潮。用一組排比句,八個動詞將女媧勇敢果決、大無畏的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她從容不迫,沉著應對,不知疲倦地興利除害,使人對這位橫空出世的救世女神油然而生敬意和感激。這一層描寫採用的是高度濃縮提煉的手法,留乾刪葉,筆墨凝練,無數可歌可泣的情事與細節,留待讀者去想像回味。
第三層(蒼天補……顓民生),這一層是故事的結局。用整齊劃一的六個主謂短語構成一組排比句,極寫天下被治理得井井有條,展示了偉大女神為人類生存創造的昇平世界,進一步頌揚女媧的偉大功績。
3.《精衛填海》
精衛本是炎帝的女兒,因游東海遭遇風浪,溺水而亡。她憤恨大海奪去了自己的青春,從西山銜來樹枝和石子,發誓要填平東海,使它不再興風作浪,危害人類。遼闊無際的大海和力量微弱的精衛鳥之間在形體、氣勢和能量上形成巨大的反差。但“常銜”卻是鍥而不捨精神的寫照。全文66個字,既描寫了精衛的外貌,也交代了她的來歷,更突出了她不屈的意志和與自然鬥爭到底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堅定信念。故事悲切壯麗,悽美感人。
4.《刑天舞乾戚》
刑天是神話中的斷頭之神,“與帝爭神”,可見其叛逆和勇敢,“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表明“爭帝”失敗。之後作者又以“乃”字使情節急轉而下,人物出乎意料地起死回生,並搏鬥不息。“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乾戚以舞”想像奇特,讚頌了刑天至死不屈、英勇強悍、凌厲無前的銳氣。全文只有30個字,卻能使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令人嘆為觀止。
據學者考證,歷史上曾發生過黃帝與炎帝的爭鬥,而這裡的刑天又是炎帝之臣,所以本則神話寫的是炎帝與黃帝之爭的餘緒。不幸的是,刑天的力量太小,小得連自己的名字也沒有。人們只是因為他被砍掉了頭才叫他為“刑天”。不過也正因為他如此渺小,卻敢於和黃帝爭神,才使他的人格精神充滿了積極而悲壯的魅力。在陶淵明的《讀山海經》中有:“刑天舞乾戚,猛志固常在”的詩句,讚頌了刑天的精神。
5.《夸父逐日》
《夸父逐日》講述了夸父追趕太陽的故事,反映了原始人類了解自然、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這篇神話全文不足40個字,卻用誇張的手法描寫了夸父“與日逐走”、飲“河、渭不足……道渴而死”、“棄杖為林”三個情節,形象生動感人。
故事起筆突兀,直入矛盾衝突白熱化的高潮“夸父與日逐走”。這裡沒有交代“夸父與日逐走”的原因,但聯想一下“羿射九日”即可推想太陽酷熱給人類帶來的災難,夸父此舉實際上也是早期人類與自然搏鬥精神的抽象和概括。
雖然“道渴而死”,給人功虧一簣的遺憾,但“入日”(“入日”一種解釋是“接近太陽”,說明他與太陽賽跑的目的快要達到了。)已顯示了夸父的奮鬥過程和成就。雖然“道渴而死”,是一個悲劇的結局,但“棄其杖,化為鄧林”,卻給奮鬥者、追求者一個溫暖的明證,也給繼往開來者提供了休憩的場所,更向人們展示了夸父頑強不屈、死而不已的拼搏精神,激勵人們為戰勝自然、造福人類而永遠奮進。
6.《鯀禹治水》
本則故事是由《山海經·海內經》《呂氏春秋》《淮南子》中的三段文字構成的。反映了遠古洪水泛濫給原始人類帶來的災難,記述了鯀的失敗和禹的成功,表現原始人類為戰勝自然而世代相承、前仆後繼、公而忘私、奮鬥不止的頑強意志和勤勞、義勇的獻身精神。同時也藝術地總結了原始人類在長期的苦鬥中所積累的治水經驗。
第一段寫鯀為治理洪水,“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觸怒了天帝而被殺。可見鯀甘願替人民冒險,為人民的安定幸福犧牲個人生命的獻身精神。“鯀復生禹”是一處精彩的想像,使得鯀造福人類的精神後繼有人。他的兒子禹繼承父志“卒布土以定九州”。從一個“卒”字可以推知禹戰勝洪水的漫長而艱苦卓絕的努力。鯀、禹兩個平息水患而捨生忘死、前仆後繼的父子英雄形象躍然紙上。
第二段和第三段補敘了禹治水過程中的細節。禹娶妻後“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與《史記·夏本紀》中的“三過家門而不入”一樣都反映了禹公而忘私的品質。下文“禹治洪水,通轅山,化為熊”而使妻子“慚而去”“化為石”則從另一角度突出禹公而忘私,不顧一切,也同其父一樣為治理洪水,造福百姓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禹治洪水,通轅山,化為熊”一句與第一段的“布土”相照應,可以發現禹治水的方法由鯀的堵塞轉為堵疏並用,這是人類認識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治理洪水方法上的飛躍。
二、問題探究
1.《盤古開天地》寫盤古“一日九變”“日長一丈”,而且“如此萬八千歲”,而王逸在給《楚辭·天問》所作注亦云:“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這樣夸張敘寫的目的是什麼?
這樣寫的目的是賦予神話主人公以非凡的能力,使之具備創世的奇異本領,樸素地揭示宇宙形成的原因。
2.《女媧補天》《鯀禹治水》都以彌天大災開篇,西方神話《諾亞方舟》亦是以洪水為背景,說明了什麼?
這些大災難不全是虛構和想像。相傳商自成湯至盤庚曾幾度因水遷都:河宜甲遷相,祖乙遷於邢,陽甲以後遷於河北,盤庚遷於殷。水患成災,威脅到國都的安定。成湯時期七年大旱,洛坼川竭,煎沙爛石,成湯不得不親自齋戒沐浴,剪髮斷爪,素車白馬,著布衣,插白茅,以“敬恭神明,宜無悔恕”。殷商時期的另一次大旱是文丁三年,因旱而洹水斷流。甲骨卜辭中,還有許多求雨祈年的記載。中西方很多神話故事以彌天大災為背景,很可能是當時曾發生的強烈的地震、大規模的洪水、持續的乾旱等自然災害的現實投影,說明神話是現實的折射。
3.禹是怎么誕生的?如何理解這個離奇的情節?
禹是在其父鯀的肚子裡孕育生成的。鯀的肚子被剖開後,禹即誕生到世上。男子生育雖然不合乎人的生理特點,但這一神奇的想像,在文學和美學上有其多方面合理寓意:第一,說明鯀根治洪水的決心未滅,他把希望寄托在後代禹的身上,具有不屈的精神。第二,說明禹治水既是繼承父志,又是反抗天帝、為民造福的行動。第三,說明禹的出生是不平凡的,他必然會有一番轟轟烈烈的舉動,預示著治水的成功。
4.鯀治水用“堙”,禹治水用“布”,兩者有無區別?
“堙”的意思是“填塞”,而“布”的意思是“鋪開,分布”。“堙洪水”只能有一種解釋就是“堵塞洪水”,給人一種被動的感覺。“布土”卻能給人一種井井有條的自由掌控的感覺,或“布土”堵塞洪水,或“布土”疏導洪水,皆有可能。所以說鯀治水用“堵”的辦法,而禹治水則堵疏並用。關於禹治水的方法在其他典籍里也有記載,如“疏河決江,十年未闞其家”(《尸子》孫星衍輯本卷上)。
思考與討論
一、本課的幾則神話塑造了不同的形象,例如:開天闢地的盤古,造人補天的女媧,堅強不屈的精衛和刑天,勇往直前的夸父,為民治水的鯀、禹。他們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請結合課文,談談你對他們的評價。本題設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情節和重點詞句獨立思考,把握神話主人公形象的意義。答案不求統一,鼓勵獨到的個性化的合理見解。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盤 古
盤古之後“乃有三皇”。他是人類的始祖,其位之尊,我們真當頂禮膜拜。盤古生天地中,“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歷“萬八千歲”,天高地迥,“盤古極長”,可見盤古生於自然,長於自然,在自然界中有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盤古在天地間“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他的成長不只表現在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偉岸英雄,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智者。故事直接表述的是一位神話英雄,從人類發展科學的角度看,這則神話中寓含著人類群體的發展歷程。人類的出現、發展和成長壯大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始終以自然為根基,又承受了大自然的挑戰。“神於天,聖於地”,與其說是盤古個人的品質,莫如說是人類在艱難的發展中開啟自我智慧的幻想。盤古的“垂死化身”,總體來說反映了一種獻身濟世的崇高精神。盤古把四肢五體,筋脈皮肉,精髓血液,感官齒骨,乃至聲氣汗流一無保留地奉獻出來。比照“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和“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更見其奉獻精神的徹底。人的終結是化為塵土,回歸自然,這是科學的,而“氣成風雲”等又反映出人類對自然認識的幼稚。
盤古“垂死化身”而為“風雲”“雷霆”“五嶽”“江河”“草木”“金石”等自然物所處皆在地,對天的認識有限,故而只及日月、星辰,而且是以眼、發等小物化大物。盤古開天闢地,勇氣可嘉,然而更為可貴的是,他也創造了“黎”,並且把這種勇氣也注入我們的血液里,從此人類便不再混沌的生,不再混沌的死了。時代需要勇者,勇者創造了時代,我們呼喚勇者時代的來臨。
女 媧
傳說中的女媧不僅是人類的締造者,而且還是偉大的救世主。“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這樣的環境人民日子怎么過?火災不減,水災不息,猛獸鷙鳥不時侵襲,人民怎么活?“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殺黑龍”,“積蘆灰”,這是多么強的責任心,多么大的勇氣!然而女媧實行起來卻冒死歷險,千辛萬苦都在所不懼。神話中的女媧不只有英雄氣概、英雄行為,而且補蒼天,正四極,涸淫水,平冀州;滅狡蟲,生顓民,英雄業績斐然。總覺得女媧是一個美化的使者,她是地球的美容師。其實創世難,守世更難,所以女媧的愛尤其可貴,那是母性的魅力,人類因為有了女媧才更顯得溫暖而美麗。
精 衛
精衛是炎帝的小女兒。精衛敢“游於東海”,已經可見她的勇氣。她“溺而不返”,銜木石以填塞東海,固然含有個人恩怨,有報復的成分,但是主要還是表現了兩種精神:其一,不把自己受害之苦延及他人,發憤除害。其二,不畏艱難險阻,不怕填海任務之重,這與愚公移山的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精衛在我的心目中是一隻令人肅然起敬的鳥。她敢於“蚍蜉撼大樹”,“微木以填海”,就貴在一個“恆”字,有時候,人類就需要以自己脆弱的身軀去挑戰大自然,這樣人類社會才會不斷地進步,不斷地超越。我喜歡精衛這一顆單純而勇敢的心靈。
刑 天
刑天敢於向至高無上的天帝挑戰,這種勇氣應該是獨一無二的。其目的是“爭神”,是對傳統觀念的突破,對至尊的否定。身首離異,葬之常羊之山,他仍不肯屈服,“以乳為目”,“以臍為口”,不單是要頑強地活下去,更可貴的是“操乾戚以舞”,“猛志固常在”。刑天是一個悲劇的英雄,悲劇在於他生在炎黃時代。也許他在舞動的時候,也會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吧!但是我喜歡他的精神。“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與其唯唯諾諾地死,不如亮亮堂堂地生。那份殘軀就是精華。
夸 父
夸父是與大自然抗爭的神話英雄,他不只有追日的英雄本領,而且投入的精神難能可貴,達到了“入日”的程度。渴飲河、渭尚且不足,反襯出他逐日、入日勞累是常人不堪忍受的。杖化鄧林(桃林),還是加了一句英雄不死的神話色彩。更喜歡夸父的“桃林”,儘管“英雄末路”,但那鮮美的桃子,卻給後人以甘甜和潤澤。這無外乎又給這長跑的健將,蒙上了一層溫暖的情懷,悲天憫人,恩澤後生。落紅含情,夢歸葉蕾。
鯀 禹
鯀治洪水,以息壤堙之,方法固然不當,但他仍不失為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他的失敗,為後人積累了經驗,此為其一。他“不待帝命”而“竊”息壤並非謀私,這應該說是蹈死不顧的忘我精神使然。帝命禹布土定九州,說明帝儘管為鯀的越權竊壤而怒,殺了他,但是帝畢竟正視了鯀所從事的治水大業。禹受命治水,“不以私害公”,新婚別妻,“復往治水”。關於禹化熊的傳說寓意在他治水不僅非常賣力氣,有如憨熊,而且面目皆非,生活異常艱苦,但禹皆不以為然。妻見禹“作熊”,“慚而去”,是一個襯筆,禹所經歷的痛苦是慘不忍睹的。一語破石,又神化了禹的能力。在治水中鯀“堙”禹“布”,前者失敗在違背了治水要疏導的基本規律,禹汲取教訓,按規律辦事,自然事半功倍,獲得了成功。鯀禹都是英雄,父親更加悲壯,兒子更加大義。父子兩人,構成了精神的紐帶,生生不息。唯有如此這大地才不會被精神的洪澇淹垮。也許兩人合而為一才是社會的進化史。但願如今的領袖會明白“息壤”的珍貴,和“三過家門”的決絕。
二、中國古代神話中有一個竊天帝息壤的鯀,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偷宙斯火種的普羅米修斯。課外蒐集有關資料,試比較鯀與普羅米修斯有什麼異同。
設此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分類、比較、分析、歸納。中國神話和古希臘神話的比較,這是跨國度、跨文化的比較,有一定難度。可從研究性學習的目標出發,引導學生蒐集資料,對所占有的資料進行整合,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使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到培養。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洪水是天帝懲罰人類的一種手段。中西神話皆有這一內容。不難想像,在洪荒年代,人類經常受到洪水的威脅。
鯀受命治水。為了抗洪,解救百姓,鯀不得不去偷息壤。鯀說:“此非尋常之土,名叫息壤。它能夠孳生不窮,如子息一般,是上帝御水的寶物,尋常的水,可以用尋常的土地擋它,現在是天降的大災,非用上帝的寶物決不能治,現在竟被某偷竊來了,這是人民之幸也。”又說:“此物必須偷竊,若先向人說明,或掘取的時候有了人聲,掘的人固然立即就死,那塊地方亦頃刻遇到大災,所以不能不用偷竊之法了。”
神話說,鯀是一匹白馬,這白馬是黃帝的孫子。黃帝就是天帝。
鯀得到了息壤,馬上去堙塞洪水。這東西果然靈驗,只用少許,便積山成堤。洪水快要平息的時候,息壤被竊的事被天帝知道了。他馬上派火神祝融下來,把鯀殺死在羽山,奪走了剩下的息壤。但是,鯀的精魂不死,他的屍體三年不腐。三年之中,他孕育了兒子禹,讓兒子具有更大的神力,去完成他未完的事業。
普羅米修斯與鯀的處境有些相似,希臘神的最高統治者宙斯規定:人類必須宰殺牲畜向他祭祀,而且條件十分苛刻。身為人的領袖的普羅米修斯義憤填膺,決定把人類從這種沉重的負擔中解救出來。他偷偷登上奧林匹斯山,竊取了火種,帶回大地,使備受嚴寒和飢餓煎熬的人類得到溫飽,神王宙斯便派出天神把普羅米修斯鎖在高加索的山岩上,而且每天夜裡讓一隻禿鷹來啄吃他的肝臟。
面對殘酷的迫害,普羅米修斯並沒有屈服:他的內臟每天重新長好;他的叫喊聲使禿鷹驚慌地飛走;他的雙眼始終閃著永不熄滅的火焰。
專制的天帝和宙斯對於偷竊他們的寶物的鯀和普羅米修斯不肯善罷甘休,給以嚴厲的懲罰。但人們所崇敬的並非擁有赫赫權勢的天帝和宙斯,而是為人們謀利的英雄鯀和普羅米修斯。
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固然偉大,但鯀更偉大,鯀的崇高精神和英雄氣概遠遠超過普羅米修斯,鯀為解救百姓於洪水,他鞠躬盡瘁,死而不已,孕育兒子去完成自己未竟的事業。我們的先民歌頌的就是這么一種高尚的精神。
教學建議
一、本課因為是神話故事,故事的內容有很多學生在平時學習和影視作品等相關媒體中會有所了解,也有一定的閱讀興趣,在掌握大意上沒有太大的難度;但是作為七年級的文言課文,文言詞句的量也較多,可以從學生平時的閱讀積累入手,布置學生藉助工具書做好課前預習,以減輕課堂容量大的壓力。
二、在了解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概括歸納神話富於誇張、想像甚至是幻想的特色和意義,在探討和質疑、解疑中培養正確閱讀神話故事作品的良好習慣,在學習中加強對社會及自然和他人的正確認識。
三、指導學生展開想像甚至是幻想,利用誇張的手法,添枝加葉地改寫或創造性地複述這幾則神話故事。
相關資料
一、神話概論
(一)古代神話傳說的產生
我國古代神話傳說多產生於氏族社會,而當今見諸文字的卻是封建社會裡書文所載。因為當時沒有記載神話傳說的專書,所以只在封建社會初期的一些典籍中間或有些神話傳說的片段。儘管如此,其豐富的內容和奇情異彩,在中國文學史上仍然留下了耀眼的一頁。在生產力低下、知識貧乏的氏族社會中,人們要解釋變幻莫測的自然現象,思考、認識日呈複雜的社會問題,不可能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做鑰匙,只能憑藉想像甚而幻想做解釋,這樣便產生了神話和傳說。神話雖然脫不開現實生活基礎,但情節和人物純粹是幻想和虛構的。傳說中有一些歷史事實的影子,傳播中人們通過幻想不斷加工,賦予了歷史的影像以血肉和魂靈,使其大大充實起來。
(二)古代神話傳說的內容
人類社會的初級階段,無論個體或是群體,產生精神活動的社會生活基礎都是簡單的,而人與自然的關係相對來說卻更密切。這個生活基礎,反映為古代神話傳說自然方面內容的豐富性,也反映出了人與自然的交織。神話的內容豐富而複雜,簡要分類如下:
1.創世神話
中國古代的創世神話,以盤古故事最為著名: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後乃有三皇。
這是一則典型的卵生神話,認為宇宙是從一個卵中誕生出來的,這種看法在世界各地的原始初民中普遍存在。卵生是一種普遍的生命現象,先民們由此構想宇宙也是破殼而生的。宇宙卵生神話對中國的陰陽太極觀念有極重要的影響。同時,宇宙生成的人格化、意志化過程也反映了先民對人類自身力量的堅定信念。盤古不僅分開了天和地,同時也是天地之間萬事萬物的締造者。另一則神話說他死後,呼吸變為風雲,聲音變為雷霆,兩眼變為日月,肢體變為山嶽,血液變為江河,發髭變為星辰,皮毛變為草木……。這種“垂死化身”的宇宙觀,暗喻了人和自然的相互對應關係。中國古代關於宇宙萬物的神話還有多種表達形態,如帝舜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個太陽,帝俊的妻子常羲生育了十二個月亮等。《山海經》中所記錄的燭龍之神,他的生理行為就直接引發了晝夜、四季等自然現象。這些都表明了先民對宇宙等自然現象積極探索的精神。
2.始祖神話
就像關心宇宙的起源一樣,人們對人類自身的起源也有極大的興趣。而有關人類起源的神話,則首推女媧的故事。女媧補天,顯示出她作為宇宙大神的重要地位。《淮南子·覽冥訓》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女媧經過辛勤的勞動和奮力的拼搏,重整宇宙,為人類的生存創造了必要的自然條件。女媧不僅有開闢之功,她也是人類的創造者。《太平御覽》卷七十八引《風俗通》云:俗說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做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故富貴者,黃土人也;貧賤凡庸者,人也。這一則神話意蘊豐富,它不但虛構了人類的產生,同時也試圖闡釋人類為什麼會有社會地位的差別。有關女媧的神話主要應是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女媧補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績,既反映了人們對女性延續種族作用的肯定,同時也是對女性社會地位的認可。以上神話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有著奇異神通而又辛勤勞作的婦女形象,她所做的一切,都充滿了對人類的慈愛之情。除了人類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話。商民族始祖契是簡狄吞食燕卵而生,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誕生和經歷更具傳奇色彩。后稷神話記錄在《詩經·大雅·生民》中:姜嫄因踩到天帝的足拇指印而受孕,順利地產下稷。姜嫄覺得不祥,便把他丟棄在窄巷、樹林、寒冰等處,但稷分別得到牛羊、樵夫、鳥的奇蹟般的救助,成活下來,並迅速表現出種植農作物的天賦,最終成為周人的始祖。這類神話幾乎各部族皆有,而且不少在情節或結構上有相似之處。它們反映了部族成員對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現出民族自豪感。
3.洪水神話
以洪水為主題或背景的神話,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學術界對洪水神話的成因也提出了種種解釋。曾經有過的洪水災害是如此的慘烈,在人類心靈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成為一種集體表象,伴隨著神話一代一代地流傳下來,提醒人們對自然災害保持戒懼的態度。國外的洪水神話,大多是表現這樣一個主題,即天帝對人類墮落的失望,洪水是對人類的懲罰,而洪水之後人類的再造,反映了對人性的反省和批判。而保留在中國漢民族古代文獻中的洪水神話,則主要把洪水看做是一種自然災害,所揭示的是與洪水抗爭、拯救生民的積極意義,看重人的智慧及鬥爭精神。在這些洪水神話中最傑出的英雄當數鯀禹父子。《山海經·海內經》載: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鯀為了止住人間水災,而不惜盜竊天帝的息壤,引起了天帝的震怒而被殺。他的悲慘遭遇也贏得了後人深切的同情和尊敬,如屈原作《離騷》就為他鳴不平:“鯀直以亡身兮,終然妖乎羽之野。”鯀由於志向未竟,死不瞑目,終於破腹以生禹,新一代的治水英雄由此誕生了。禹繼承了鯀的遺志,開始也是採取“堙”(堵)的方法,但仍難以遏止洶湧的洪水,於是改用疏導的方法。為疏通水路,禹不辭辛勞到處考察河道、地形,據《呂氏春秋》載,他向東走到海邊,向南走到羽人裸民之鄉,向西走到三危之國,向北走到犬戎國。在治水過程中,“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疏河決江,十年未闞其家”(《尸子》孫星衍輯本卷上),“股無脛無毛手足胼胝面目黧黑,遂以死於外”(《史記·李斯列傳》),可謂歷盡千辛萬苦。除此之外,他還要和諸多惡神展開艱苦的鬥爭,如誅殺相柳(《山海經·大荒北經》《山海經·海外北經》)、擒服水怪無支祁(《太平廣記》卷四六七“李湯”條)等。他的精神也感動了諸多的神靈,傳說河伯獻出河圖(《尸子》孫星衍輯本卷下),伏羲幫助他丈量土地,還有一條神龍和一隻靈龜幫助他從事勞動(《拾遺記》卷二、《楚辭·天問》)。總之,彌漫天下、禍害人間的洪水終於被大禹制服了,而一個不辭辛勞、為民除害而又充滿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國文化史上樹立起來。洪水神話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鬥爭中所積累的經驗和表現出的智慧。
4.戰爭神話
黃帝和炎帝是活躍在中原的兩個大部族的首領,分別興起於相距不遠的姬水和姜水,他們在向東發展的過程之中發生了嚴重的衝突。《史記·五帝本紀》載: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這一則神話中所言“諸侯”、“修德”等,很明顯是出於後世儒者的附會。但黃帝和炎帝在阪泉之野確實發生過一次殘酷的戰爭,《新書·益壤》稱當時的戰場是“流血漂杵”。而黃帝居然能驅使熊、羆等猛獸參加戰鬥,為這次戰爭增添了神奇的色彩。這些猛獸可能是某些部落的圖騰,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部落跟隨著黃帝參加戰鬥。阪泉之戰以黃帝的勝利而告終,它導致了炎黃兩大部族的融合,華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並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主要成分。這則神話實際是對一次歷史事件的記錄和解釋。
炎黃匯合後,另一次著名的大戰是發生在黃帝和蚩尤之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山海經·大荒北經》)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后法斗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太平御覽》卷十五引《志林》)蚩尤屬於南方的苗蠻部族,他有81個銅頭鐵額的兄弟,這可能是暗示他們的軍隊已經裝備了金屬盔甲,一些文獻上提及蚩尤冶鍊金屬作兵器,這與當時冶金術的發展程度是相適應的。這場戰鬥十分激烈,涉及風伯、雨師等天神,而風、雨、旱、霧等氣象也成了相互進攻的利器。這兩則神話不僅涉及古代的祈雨、止雨巫術,還涉及一些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發明,內涵較為豐富。黃帝正是在對內兼併和對外抗禦的兩場戰爭之中,大顯神威,確立了他作為中華民族始祖的形象。出於對中華民族始祖的愛戴,後世又把許多文化史上的發明創造,如車、陶器、井、鼎、音樂、銅鏡、鼓等,歸功於黃帝,或是黃帝的臣子。黃帝在神話中又成了一個善於發明創造的文化英雄。
5.發明創造神話
黃帝之後,神話進入了一個英雄的時代。人們把自身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各類重大發明,以及對各種自然、社會障礙的克服,都加在一個個神話英雄身上,並把他們看做是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徵。自然神從而被人類自己的神所代替。它標誌著人類自身的主體性突出了,這是社會進步的結果,歷史上相繼出現了大量有關文化英雄的神話,這些神話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們都有著神異的經歷或本領,他們的業績在於創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農氏、倉頡、后稷等等。
后羿是神話傳說中弓箭的發明者,也是一個神射手。弓箭的發明是初民生活中的大事,因此人們把無上的勇力和榮譽都賦予了這個弓箭的發明者。而后羿正是憑著自己發明的弓箭和神技,為民除害,造福人類。死於羿的弓箭之下的害人妖孽有鑿齒、九嬰、大風、猰貐、修蛇、封豨等。不過,羿最為輝煌的業績,還要數射落九個太陽。據《山海經·大荒南經》和《大荒東經》載:“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這十個太陽住在樹上,輪流出現,“一日方至,一日方出”。《楚辭·天問》王逸注引《淮南子》云:“堯時十日並出,草木焦枯”。於是羿彎弓搭箭,“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烏皆死,墮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人間的秩序又得到了恢復。十個太陽都是天帝舜的兒子,羿要射落九日,不僅需要神技,還要有超人的膽略。
除了以上這些類型的神話外,還有一些神話顯示了人類英雄突出的個性、勇氣,顯示了人類對自身不可動搖的信念,如: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山海經·海外北經》)夸父為何要與日逐走,已不得而知了,但他那強烈的自信心,那奮力拚搏的勇氣,以及他那溶入太陽光芒之中的高大形象,構成了一幅氣勢磅礴的畫面,反映了古代先民壯麗的理想。而他渴死道中的結局,又為整個故事塗上了一層濃厚的悲劇色彩。另一則與自然抗爭的悲劇神話,發生在一個纖弱的女子身上: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山海經·北山經》)女娃被東海淹死,化而為鳥,堅持以弱小的生命、菲薄的力量,向浩瀚的大海復仇,這是何等的悲壯!正是這種明知徒勞仍要抗爭的精神,支持初民走過那險惡而艱難的年代。夸父和女娃的神話,謳歌了人類頑強的生命力。
(三)古代神話傳說的特點和影響
我國古代學在官府,缺乏私人著書立說的條件,而史官又都重在記實,不以虛擬幻想的神話故事為然。儘管如此,古籍中仍然保存相當數量的神話傳說,可見我國古代神話傳說的豐富。無心插柳,而蔭及後世的古代神話傳說,顯然是歷數千年而篩選出來的精品,是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古代神話傳說對後世文學在某種意義上也有先導作用。古代神話傳說和《詩經》,是中華民族文學源泉的長江和黃河兩大脈。可以說古代神話傳說是浪漫主義的源頭。屈原和李白的詩作中,都可見這源頭中的活水。以小說而言,戰國時期的《穆天子傳》就是用一些神話傳說中的素材寫出來的,魏晉的志怪小說中就有一些類似於神話的故事。眾所熟知的《西遊記》《封神演義》,無論故事情節的玄妙,表達的神乎其神,都明顯受到古代神話傳說的影響。民間口頭流傳的故事,不單是講鬼說妖的,言及歷史人物,也多有神話傳說色彩。
(四)中國古代神話所蘊含的民族精神
中國古代豐富多彩的神話,是遠古歷史的回音,它真實地記錄了中華民族在它童年時代的瑰麗的幻想、頑強的抗爭以及步履蹣跚的足印。同樣,它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源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徵。
首先,中國古代神話體現了深重的憂患意識。中華民族發源於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廣闊地域。而在3000年前,黃河流域除了不斷出現洪水和旱災以外,還分布著很多密林、灌木叢和沼澤地,其中繁衍著各種毒蛇猛獸,從《山海經》中那些能帶來災異甚至能食人的半人半獸或半禽半獸的描述中,我們能看到先民對生存環境的警懼之情。為了順利地生存和發展,我們的先民們在滿懷希望中必須切實地體驗現實的艱難,並作不懈的努力。比如在女媧、羿和禹的神話中,無不以相當的分量描繪了人類的惡劣處境,神性主人公們都能正視現實的災難,並通過鍥而不捨的辛勤勞作和鬥爭,戰勝自然災難。神話特彆強調諸神不辭辛勞的獻身精神,反映了先民對現實的苦難有著深刻的體驗。這與奧林匹斯諸神的享樂精神形成鮮明的對比。
其次,中國古代神話具有明確的厚生愛民意識。對百姓民眾生命的愛護和尊重,是中國文化的一貫精神,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經·繫辭下》),就反映了這種思想,這與以希臘神話為代表的西方神話有顯著的不同。中國古代神話在展示人類惡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時,還為人類塑造了一些保護神,如前所說之女媧、后羿等。此外,還有一些神話形象如龍、鳳等,“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南山經》),它們的出現給人帶來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識還包括對個體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延續的渴望。《太平御覽》卷七九引《管子》曰:“黃帝鑽燧生火,以熟葷臊,民食之無腸胃之病。”再如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修務訓》記他採藥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黃帝、炎帝對人類的生命可謂關懷備至,甚至不惜以身試毒。此外,《山海經》中“不死之國”“不死民”“不死之藥”的傳說,也說明了中國神話對人類生命的珍視。古代神話還表現了自然和人之間的親和關係,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厚生意識。如主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職掌日月的出入,“以為晦明”(郭璞注《山海經·大荒南經》引《歸藏·啟筮》語),調和陰陽風雨,還要“敬授人時”(《尚書·堯典》),以利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再如春神句芒的到來,“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句者畢出,萌者盡達”(《禮記·月令》),給人類帶來了美好的希望。這些都體現了人們對和自然和諧相處的願望,在本質上是對保護和發展生命的希冀。
再次,中國古代神話體現了先民們的反抗精神。生存環境的艱苦,激發了先民不屈的奮鬥精神,這種奮鬥精神本身就意味著對於命運的抗爭,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話英雄。前者如精衛以頑強的生命力,面對著難以征服的自然,作頑強的拼搏。後者如《山海經·海外西經》中所載的刑天:刑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乾戚以舞。
即使斷首以死,也要對著天帝大舞乾戚,這種頑強的抗爭精神是何等的壯烈!他所象徵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悲劇性格,成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長河中的巨浪。
(《文學史話》)
二、補充注釋
1.《山海經》
僅僅31000多字,卻是一部涵蓋古代地理學、方誌學、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藥物學、社會學、歷史學、人文學、民族學、神話學和巫術學等集大成的曠世奇書。它文字簡潔、內容豐富、整體有序、結構嚴謹,共18卷,分《山經》五篇,《海經》十三篇(《海外經》四篇,《海內經》五篇,《大荒經》四篇),成書於戰國初至漢代初年。關於它的作者,學術界有不同的爭論,有些古籍記載,認為《山海經》是夏禹、伯益所作,其實沒有那么早,大部分成於戰國時期的楚地,《海內經》部分成於西漢。《山海經》是我國古代一部地理著作,它在文學史上的特殊價值,主要是保存了我國遠古時代豐富的神話傳說。《山海經》的文學價值主要在於它是我國古代收集神話最多的典籍,據統計全書記敘神和神話故事400多個,內容十分豐富。
《山海經》中的神話多姿多彩,奇異瑰麗,諸多神話充滿英雄主義精神,展示著一種原始厚重的悲劇美和崇高美,其中可稱為經典的有《精衛填海》《夸父逐日》《鯀禹治水》《刑天舞乾戚》等。
2.《淮南子》
又名“鴻烈”“淮南鴻烈”,鴻,廣大也,烈,光明也,意即包含了光明宏大之理,二十一卷,西漢皇室貴族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在其主持下編著。成書年代大約在景、武之間。劉安,漢高祖劉邦少子淮南厲王劉長之子,劉長死後,襲父爵為淮南王。此書為漢初黃老學派著作,《漢書·藝文志》列為雜家,載《淮南子》內21篇,外33篇,今只流傳內21篇。全書博奧深宏,融道家﹑陰陽家﹑墨家﹑法家﹑儒家思想於一體,但主要是發揮先秦道家思想,是漢代學者對漢以前古代文化一次最大規模的匯集與融合。《淮南子》之通篇主題為“道”,既講自然之道,也講治世之道,提出了“漠然無為而無不為”“漠然無治而無不治”的政治理想。在最後一篇《要略》中,概括全書以闡明宗旨,“言道”與“言事”,即掌握自然界的規律與考究社會歷史變化規律,此外,還綜述了各家思想及其產生的歷史背景和思想淵源,具有很高的價值。
《淮南子》具有重要的文史價值。其博奧深宏的內容中蘊涵著豐富的哲學、史學、文學等各個領域的思想文化資源。
3.關於精衛的命名
精衛是以它叫的聲音命名的。
精衛,精衛……確像海鳥的叫聲。
4.發鳩山
發鳩山,位於山西長子縣城西25公里處,海拔1646.8米,由三座主峰組成,奇峭的山峰逐次排列,像三尊傲立蒼穹的巨人。方山峰是發鳩山的主峰,它比海拔1524米的泰山最高峰還高出120米。峰巒疊起,怪石崢嶸,雲濤霧海,景色奇特。峰頂是一塊面積不大的平地,古人曾在這裡修築廟宇。主峰稍南有一無風台,這裡任何時候都無一絲一縷的風息。偏南依岩築室,為寺僧禪室,稱“起雲洞”,洞口有石山,雲氣冉冉。發鳩山東山腳下有清泉,是濁漳河主要源頭。古時源頭建有“泉神廟”,後改為靈湫廟,傳說是神農炎帝為紀念其女兒女娃所建。廟宇宏大,造型別致。廟的周圍有摩天塔、上天梯、通天橋、南天門、八角琉璃景、四星池等建築。
據當地傳精衛填海的發鳩山與共工怒觸之“不周山”,都指的是山西長子縣這座發鳩山。當地民間還有一個傳說:很久前,發鳩山周圍是一片汪洋大海,女娃之母一日去海邊洗衣,不幸落水而亡,女娃為報母仇,發誓要填平大海,於是變為精衛鳥,銜石填海,所以發鳩山上的石頭全是小碎石,因女娃未找婆家嫁人,所以葬她的墳稱為黃姑墳。這墳現在還有,定是後人意會出來的。
5.東海
傳說中的東海,很可能指現在的上黨盆地,在遠古時期,長子縣、長治市一帶是一片汪洋。
三、參考譯文
1.《盤古開天地》
天地像雞蛋一樣清濁不分,盤古在其中孕育。一萬八千年過去,天地初分,清而輕的上升成為天空,濁而重的下降成為大地。盤古在天地之間,每天都有很多變化,他的智慧超過天,他的能力超過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增厚一丈,盤古每天長高一丈。這樣過去了一萬八千年,天已極高遠了,地已極深厚了,盤古的身子長得極長了。這以後才有了三皇。最早出生的盤古,臨死化身。他的氣化為風雲,聲化為霹靂,左眼化為太陽,右眼化為月亮,手足和身軀化為大地四方的邊際和五方的高山,血液化為江河,筋脈化為河川道路,肌肉化為田地,鬚髮化為星辰,汗毛化為草木,精髓化為珠玉,汗水化為甘霖,身上的各種蟲子,被風感化,變為黎民。
2.《女媧補天》
遠古的時候,四極坍塌,九州崩裂,天不能全部覆蓋大地,地不能完全承載萬物,大火蔓延燃燒不熄,洪水泛濫浩浩不止,猛獸吞食善良之民,鷙鳥攫取老弱之人。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斬斷鰲足來支撐四極,殺死黑龍來拯救冀州,堆積蘆灰來阻止洪水。蒼天被補好,四極被立正,淫水乾涸了,冀州安定了,猛獸被殺死,人民得以生存。
3.《精衛填海》
發鳩山,山上多生柘樹。有一種鳥,它的樣子像烏鴉,頭上有花紋,白嘴、紅足,名叫精衛,它的叫聲是叫自己。這是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女娃到東海遊玩,不料淹死而回不來了,所以變成了精衛鳥,它經常銜著西山上的樹枝和石頭,想要填東海。
4.《刑天舞乾戚》
刑天和天帝爭奪神位,天帝砍掉了他的頭,把頭埋在常羊山中。刑天就用乳頭做眼睛,用肚臍做口,拿著盾和斧繼續同天帝爭鬥。
5.《夸父逐日》
夸父同太陽賽跑,跑到接近太陽的時候,口中乾渴,想要喝水,便到黃河和渭河中喝水,兩條河的水都被他喝乾,仍然不能解渴,又想到北方去喝大澤的水。還沒到大澤,就在半路上渴死了。死之前丟掉了手中的拐杖,化做一片桃林。(據說就是夸父山北面方圓三百里的桃林。)
6.《鯀禹治水》
洪水滔天,淹了天下。鯀偷了天帝的息壤(傳說這是一種能夠生長不息的土),用它去填塞洪水,不等天帝下命令。天帝知道後大怒,命令祝融將鯀殺死在羽山的郊外。鯀死了三年,屍體不腐爛,又生了禹。天帝就命令禹用土填塞大水,用來安定九州。禹娶了塗山氏姑娘,不為自己的私利損害大家的利益,婚後四天就又前往治水。禹治理洪水,為開鑿轅山化做了熊。禹對塗山氏說:“想要送飯,聽到鼓聲才能來。”禹踏石而誤碰石中鼓,塗山氏前來送飯,看見了化成熊的禹,(認為作為“王者”的禹,變成動物太失身份)便羞慚地離去。她到了嵩山下,變成了石頭。即將生啟,禹說:“還我的兒子。”石頭從北面裂開才生下了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