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惡不悛

長惡不悛

【解釋】指長期做惡,不肯悔改。【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壞人。 【同義詞】諱惡不悛、怙罪不悛。成語出處《左傳·隱公六年》:“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宋·李綱《申省措置酌情處斷招降盜賊狀》:其有久為頭首,累受招安,~,及殺人眾多,情理巨蠹之人,自合依舊處死。石勒派特使王修赴長安答話,本無惡意,突然聞聽王修殺,封號被撤銷,不僅怒火中燒,首先下令誅殺了曹平樂的三族,然後召集大臣說:“我們侍奉他們劉家人已經仁至義盡了,他們劉家人當上了帝王,便想屠戮我們這些功臣,結果上天收拾了他們(指匈奴漢國政變);現在我們派使者赴長安,本是為了答話劉曜,並稟明願捐棄前嫌、重修舊好,並無什麼惡意。

基本信息

成語典故

長惡不悛長惡不悛
《左傳·隱公六年》:“善不可失,惡不可長,其陳桓公之謂乎,長惡不悛,從自及也。”

宋·李綱《申省措置酌情處斷招降盜賊狀》:其有久為頭首,累受招安,~,及殺人眾多,情理巨蠹之人,自合依舊處死。

晉朝末年,天下大亂。十六國前趙國君劉曜,是匈奴漢國創建者劉淵之族子,北方的匈奴貴族,後來匈奴漢國發生政變,他便以“誅殺叛逆”的名義,自立為帝,徙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威震當時群雄。

無獨有偶,另一位叱吒風雲的人物石勒,原為羌族人,從小耕田、漚麻,後被晉朝官吏賣到山東為奴隸。其人勇武過人,足智多謀。遭逢亂世,他便投奔劉淵從軍,多立戰功,官封大將軍。匈奴漢國生變後,石勒自封“趙王”,以襄國(今河北省邢台市)為都城,史稱“後趙”。石勒麾下軍事實力很強,便想以武力滅掉劉曜。他率兵多次與劉曜交戰,大大挫傷了劉曜的銳氣。

後來劉曜改變策略,對石勒採取收買拉攏的手段,遂派心腹官吏郭汜為使者,前往石勒的都城襄國,詔封石勒為太宰,領大將軍銜,進爵趙王,夫人封王后,世子為王太子。統轄二十郡,出入警蹕,乘金銀車,駕雲馬,冕帶十二旒,猶如昔日曹操的榮耀富貴。石勒答應下來,立即罷戰,並派王修等人為特使前往長安拜謝。

這時,劉曜手下有個謀士叫曹平樂,原來曾是石勒的舍人。他因為被石勒留仕於劉曜,心懷怨恨,便對劉曜說:“石勒派王修等到人來答話,外表虔誠之至,其實是來觀察各郡的虛實,等王修返回後,便會伺機來進攻。”劉曜聞聽十分震怒,加之當時劉曜勢力殘弊,擔心王修回去說予石勒,便等他派往石勒處的使者郭汜回到長安,便馬上下令把石勒的特使王修斬首了。同時,還撤銷了對石勒的封授。

石勒派特使王修赴長安答話,本無惡意,突然聞聽王修殺,封號被撤銷,不僅怒火中燒,首先下令誅殺了曹平樂的三族,然後召集大臣說:“我們侍奉他們劉家人已經仁至義盡了,他們劉家人當上了帝王,便想屠戮我們這些功臣,結果上天收拾了他們(指匈奴漢國政變);現在我們派使者赴長安,本是為了答話劉曜,並稟明願捐棄前嫌、重修舊好,並無什麼惡意。但劉曜卻‘長惡不悛’,不僅殺害了我們表示誠意的使者,而且作為君主,出爾反爾,又撤銷了對我的封授!趙王、趙帝,我自取之,名號大小,豈能受他節制!”

於是石勒下令設立了太醫、尚方、御府諸令,並專門修了高大雄偉的正陽門,設壇祭告天地,自稱趙王。後又經過與劉曜的反覆較量,終於在公元319年,誅殺劉曜,建立起後趙政權。成語“長惡不悛”便源於後趙石勒譴責前趙劉曜的故事。它與“諱惡不悛”、“怙罪不悛”意思基本相同。

詞語辨析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壞人。

【同義詞】諱惡不悛、怙罪不悛。

延展閱讀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