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過門

鐵過門

鐵過門“鐵過門”原名“鐵裹門”,又名“葦箔嶺”,是明代的一處險要關隘。 以山頂鐵過門為終點,海拔600m。 歷史“鐵過門”本名“鐵裹門”,又名“葦箔嶺”,是古代的一處關隘。

鐵過門

“鐵過門”原名“鐵裹門”,又名“葦箔嶺”,是明代的一處險要關隘。常常有騎行者朋友們從這經過,附近村民告知此地叫“鐵裹門”。因此被騎行者諧音為“鐵過門”。意在告訴石家莊騎手們,要真正成為騎行者必須要跨越的一道鐵門坎。

地點

鐵過門位於元氏與井陘交界處曠村西邊
一般騎行愛好者以胡家莊紀念碑為起點,海拔200m。
以山頂鐵過門為終點,海拔600m。
紀念碑到山頂6600m。平均坡度6%。
石家莊騎友心中的聖地。

“鐵過門”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元氏縣黑水河鄉曠村村西的頂峰,是一座海拔666米的小山峰。
山腳下有兩座韓國抗日戰士的烈士墓碑,從這個紀念碑出發沿著一條縣級公路到達山頂,全長6100米,海拔上升約369米,坡度約為6%。這座山峰不知為什麼當地人都稱呼它是蒼岩山(其實真正的蒼岩上是位於離它西側的近十公里,坐落於井陘縣內的蒼岩上),是騎友們心中的聖地,騎友們以登上鐵過門為榮。
騎友們從石家莊出發,穿過黑水河鄉的曠村,這就是騎友們稱呼的鐵過門(當地人稱呼這個村發音為huang村。曠村在抗日戰爭時期是共產黨領導的縣政府所在地,在離村南不遠的地方有一片無名烈士墓地,是當年八路軍戰士為保衛縣政府及曠村的老百姓與日寇戰鬥的地方,每年的清明節曠村的不少鄉親們來到無名烈士墓地祭奠先烈。
解放後曠村是鄉政府所在地,後來在80年代合併大鄉鎮時與黑水河鄉合併,就是這樣一座小小的山峰騎友們沒有不知道它的,它在騎友們的心中的位置可以說至高無上無法替代的,圍繞著這6100米崎嶇的山路發生的故事真是太多太多,騎友們對她的感受也是多采多樣的,從鐵過門山頂的一座紅磚牆就可以看到,磚牆上面刻滿了無數個騎友們的名字與數不清的正字,每一筆畫都代表著一種精神,一種鼓舞,一種鞭策,一種希望,一種勝利後迎接更大的自我挑戰。

歷史

“鐵過門”本名“鐵裹門”,又名“葦箔嶺”,是古代的一處關隘。
“葦箔嶺口,在北曠村正西俗呼鐵裹門,北至倒馬關三百五十里,通志載至故關八十里”
“今元氏諸山之脈,則來自山西,歷寧武、忻州、由平定、樂平等處,始及贊皇黃沙嶺之嶂石岩,迤儷東北行,其連元境者曰“孤撮嶺”。……由孤撮嶺至此,山嶺相連,皆以嶺脊為界,嶺西屬贊,嶺東北則元屬也。孤撮嶺東南為鹿台山,以北為青峪嶺。西界山西平定州,又北為蒼岩山道口,西界井陘,又北為鐵裹門口,即葦箔嶺。”(《元氏縣誌·同治志》之《元氏山水總記》及附圖)
根據清朝人顧祖禹撰寫的《讀史方輿紀要》“葦箔嶺口縣西八十里,北至故關亦八十里。正統四年設。嘉靖二十年,增置官兵於此。《志》云:縣西七十五里有蒼岩道口,七十里有孤撮嶺口及短嶺兒口,其相近者有鴿子嶺口。縣西六十里,又有青草峪口,俱太行山徑路出山西處也。有官軍戍守。”
石家莊寇哥騎行網創始人寇哥到達此處,感嘆山路之險峻,很想知道此嶺何名
,便問附近山民,無人知曉。寇哥遂找到當地一位70多歲老人詢問,老人說,此嶺原是元氏與井陘兩縣交界處,相傳一度兩縣不睦,在此設一道大鐵門,晨啟暮關。後來軍閥混戰,大鐵門被拆去造槍炮,牆磚也陸續被村民搬走壘牆、蓋豬圈,再也找不到任何大鐵門的痕跡了。據此寇哥靈感突發,命名此嶺“鐵過門”嶺。
2009年5月2日,無極途樂腳踏車俱樂部騎友草木本心在嶺上題字“鐡過門”,鐵過門一詞正式風行騎行界,不少騎友以挑戰鐵過門、征服鐵過門作為騎行上層次的標誌。隨著騎行運動的日益普及,鐵過門在騎友們心目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知名度也直線上升。不少騎友把騎上鐵過門作為騎行“中學畢業”的標桿。

騎行路線

山前大道——梁家莊——土地廟——常河——南紫溝——前仙——喬家莊——西王家莊——曠村——鐵過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