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血戰爭

色之魅電影主題書,戰爭電影是男孩子成長路途中非常重要的啟蒙參考書。滿足與對武器軍營、冒險、好鬥、宣洩的好奇和渴望。影響到了他們未來的選擇。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山東友誼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1月1日) 叢書名: 色之魅電影主題書 平裝: 190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32 ISBN: 7806425918

商品描述

內容簡介

色之魅電影主題書。對於任何一個曾經是男孩的人來說,戰爭電影都是他成長路途上非常重要的啟蒙和參照物,它滿足著他們對於武器、軍營、冒險、好鬥、意志、宣洩等太多方面的好奇和渴望,以至於深深地影響到了他們未來的選擇。本書是眾多優秀戰爭影片的大展播。當然,它更是對戰爭影片的詮釋,啟迪著我們對電影的熱愛。

媒體推薦


我的精神家園
很喜歡王小波的那篇《我的精神家園》。那篇文章里的思想站的角度非常高,但是那個題目卻讓我的精神家園具體起來。
我的精神家園是電影。它幾乎成了我惟一的愛好,幾十年來從未改變。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經常會有剛從這家影院出來,跨上腳踏車又匆匆地奔赴下一家影院的時候。直到現在,在一個星期之內把一個導演的作品全看完的事也時有發生。
記得前不久,我的搭檔曾在節目中間我最想做的職業是什麼,我毫不猶豫地說:電影導演。
這真是一個遙遠的夢,遠得讓我無力觸摸。雖心有戚戚,但賊心不死。這不死的心也只能寄托在那些電影中了。記得很多年前,曾一直好奇乾報考電影學院導演系的程式,但終因那個職業離自己太遠,加上身邊確實無人指導而讓這個朦朧的理想漸漸遠去。那時候,周圍偶有學表演的人,指導老師都是話劇院的老演員,但是要想學導演,真的無從談起。於是,經常會感嘆自己,為什麼沒有生在那幾個有電影廠的大城市裡,尤其會為沒有長在電影廠而遺憾。
曾在一本雜誌里看到多年以前初展才華的上影女導演彭小蓮的一篇懷念趙丹的文章,在那篇文章里,她表達的是在她最困難的時候,趙丹給予她的真誠幫助。當時,正在外地插隊的她想進一個城市的話劇團,但主管這件事的人提出必須搞到一張名人的畫,於是在上影看大門的她的媽媽就找了趙丹,而趙丹還真就給辦了。雖然最終彭小蓮沒用上這幅畫,但這已經不重要了。我看重的是,她後來的一切,都緣於生長在電影廠這個環境裡。她媽媽雖然是看大門的,但卻能跟那些電影界的大人物打上交道,而且,在環境的浸染下,她終於走上了電影之路,並且是做了導演。所以,直到現在,我依然覺得,如果我也有那么好的命,說不定我也能實現那個夢想,再不濟,做個一般的導演總還可以的吧。在沒邁進這個大門的時候,惟一的念頭就是先入了這一行,否則談什麼都是妄想,哪怕是從最底層做起,就像大衛·里恩,為了能人行,寧可放棄了會計師的工作而去電影公司做清潔工。對我來說,那可真是天方夜譚。
所以,我只能把那樣的夢想置放在對電影的欣賞和收藏中,而戰爭片則是這筆財富中極有分量的一個部分。對於任何一個曾經是男孩子的人來說,戰爭電影都是他成長路途上非常重要的啟蒙和參照物,它滿足著他們對於武器、軍營、冒險、好鬥、意志、宣洩等太多方面的好奇和渴望,以至於深深地影響到了他們未來的選擇。
年輕些的時候,最感興趣的是那些異常驚險殘酷的戰爭場面;而現在我更感興趣的是戰爭里的人生。所以,這本《鐵血戰爭》,說的並不僅僅是戰爭。這幾十部電影中,並不都是我的偏愛,而我偏愛的那么多的電影實在無力把它們寫出來。文字原本就很難描述電影帶給我們的豐富而微妙的感受,何況用自己的文字來記錄電影,那簡直是痴人說夢。
其實,我喜愛的相當多的戰爭片並沒有寫出來,只因我力量有限。所以,我想把它們列出來,既為大家提供些參考,同時也讓自己能時時地感受到這些電影所帶給我的那些溫暖——

目錄

第01場 子彈頭的回歸
—《全金屬外殼》
第02場 俄羅斯輪盤賭
—《獵鹿人》
第03場 成長
—《野戰排》
第04場 穿過黑暗的心靈
—《現代啟示錄》
第05場 兩個瘋子
—《巴頓將軍》
第06場 那些美麗動人的名字
—《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第07場 一個人和一個城市
《瓦爾特保衛塞拉耶佛》、《橋》
第08場 青澀少年心裡的撩人
《莉莉·瑪蓮》
第09場 遙遠的夢
—《戰地浪漫曲》
第10場 把人嚇癱了的吻
《戰場上快樂的聖誕節》
第11場 最後一班捷運
第12場 那些曾經青春的臉
—《赤色黎明
第13場 洇滿目光的紅色
—《拯救大兵瑞恩》
第14場 微笑後面是什麼?
—《美麗人生》
第15場 平行交錯的兩段毀滅
—《英國病人》
第16場 我們是戰士
……
第29場 鬼子死了
—《葵花劫

文摘

書摘
法斯賓德電影的頂峰應該是《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那是他對於戰爭反思後的傑作。在那部電影裡,他以強有力的電影語言對那場最殘酷的戰爭發起了控訴。他的至理名言是:痛苦有時候比戰爭還殘酷,而愛情有時候比死亡更冷酷。這算是他對於戰爭與人生的最好總結。
《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也是法斯賓德與漢娜。許古拉登峰造極的合作。那裡面的許古拉有勇有謀,風情萬種,比《莉莉·瑪蓮》中的維莉還立體,還細緻,在她那複雜、變化著的性格里,流淌著更為生動的血液。儘管這樣,我還是更喜歡《莉莉·瑪蓮》,因為它先人為主,因為那裡面的許古拉更華美、更憂傷,當然,更重要的是緣於那首充滿憂傷的歌。
當年,只有在這憂傷的歌聲里,德軍士兵才能暫時忘掉外面那個瘋了的世界;後來,這首歌傳遍了德國的每一個角落。現在呢?不知道那兒的年輕人還唱不唱它,也許有一天,在德國某家電台的懷舊節目裡會再度響起這動人的歌聲,而那時候,恰巧被一個正坐在庭院裡乘涼的中國少婦聽到了,不知她會作何感想。她就是多年前那個夏天的晚上給我們彈《莉莉·瑪蓮》的那位女生,如今已定居德國,並且真的嫁給了一個純種的德意志人。不知道這究竟是巧合,還是《莉莉·瑪蓮》的原因,反正她來到了《莉莉·瑪蓮》的故鄉。她也許想不到,那個夏夜的演奏曾滋潤了兩顆少年的心。
曾聽別人說:只有少年時打動過你的歌聲,才會根植於記憶的深層。
這話真的很有道理。
這不,那美好的歌聲又響起了:
在兵營大門前有一盞路燈
它一直矗立在那兒,
我們希望在那兒再次相見。
我倆偎依在路燈下,
像初次相見那樣,莉莉·瑪蓮。
倆人的影子重疊如一。
人們一眼就能看到。
讓大家都知道,我們在相愛。
我倆偎依在路燈下,
像初次相見那樣,莉莉·瑪蓮。
寂靜的夜空,沉睡的大地,
在這深沉的夜晚,
有誰還站在路燈下。
翹起你那迷人的嘴唇,
像初次相見那樣,莉莉·瑪蓮。
下崗時間到,歸營號已吹響,
朋友我馬上來,三天后再相見。
我倆難捨難別,
我多想跟你在一起
和你一起走,莉莉·瑪蓮?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這部電影——《戰地浪漫曲》,一部1985年在我國上映的蘇聯電影。很簡單的故事裡,透著說不盡的辛酸和蒼涼。而這一切,又都;是戰爭帶來的結果。
戰爭,曾給蘇聯帶來了無盡的光榮和輝煌,同時也讓它的人民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偉大的衛國戰爭里,那些可歌可泣的蘇聯兒女在獻出生命的同時,也給他們的家庭留下了永遠的創傷。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傷亡最慘重的戰爭,而蘇聯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了2800萬條生命。差不多每一個家庭都與戰爭發生了關係,差不多每一個家庭都有再也沒有回來的親人。所以,蘇聯會有那么多的戰爭片,而且大都身手不凡。
戰爭結束了,可人們的眼淚並沒流乾,那些悲歡離合的故事還在延續著。戰爭改變了人們的命運,留下了成千上萬的孤兒寡母和殘肢斷臂,還有那些難以撫平的精神創傷。但是,無論那些傷痕多么深重,生活總還是要繼續下去,而人們也在苦苦尋找著新的希望。
《戰地浪漫曲》,就是這個背景下的一段插曲。說是浪漫曲,其實裡面滿是眼淚和憂傷。一段戰場上的往事,成為一段人生中的序曲;一段不合時宜的愛情故事,講的也不僅僅是愛情。
曾聽一位朋友講他的一種感受:在一次老同學的聚會中,他見到了當年曾非常心儀的一位女生,但是,這次見面摧毀了他記憶里的美麗。如今的她已變成了肥婆,而且在喋喋不休中呈現著讓他無法接受的俗態。當時他真是無地自容,為她,更為自己。這種感受恐怕很多人都有過,但是,總會有些例外的,比如,電影裡的薩沙,他用真情延續了一段曾經在想像中存在的愛情。
薩沙,電影裡的男主角,一個小人物,正享受著自己的幸福生活。可是,有一天在街上,他看到了一個賣包子的女人。那個女人,穿著破衣服,粗俗不堪地站在雪地里大聲吆喝著生意,她的身邊還有一個看起來有點可憐的小女孩。望著這場景,薩沙的心亂了。
在薩沙的心底,這個賣包子的女人是他的“初戀”,這個女人曾經那么漂亮、那么高傲,那清脆的笑聲能蓋住整個營房的夜晚。那時候,她是衛生連長,正在同營長熱戀;那時候,薩沙對她心嚮往之,可他們的距離是那么的遙遠。她當時是他們的“戰地皇后”,她叫柳芭。
那時的薩沙還是個孩子,情竇初開,渴望愛情,而柳芭——薩沙世界裡閃亮的女人便成了一個具體的目標。與其說薩沙愛上了她,倒不如說薩沙開始了對女性的嚮往。所以,薩沙在心裡編織了一個美麗的夢。
也許,每一個男人都曾有過一段遙不可及的夢想,隨著時間的過往,這段夢漸漸地沉積在心底里,閒暇的時候也會想一想,一旦有機會,又不遺餘力地去圓它。大概,薩沙就是這樣吧。從那一天起,薩沙開始經常地在大街上賣包子,有時,還會帶著她們母女到政府申請住房。特別是。薩沙常常會叫那母女倆到他的放映間裡來看電影,就在這裡,他溫柔而小心翼翼地為她梳理那一頭早已失去光澤的金髮,然後,他們翩翩起舞。對薩沙來說,這裡就是當年戰地里營長的指揮所。那間指揮所,是營長和柳芭幽會的地方,寒冷的冬夜,裡面,會傳出優美的音樂聲和柳芭那刺激人的放肆的笑聲。那時的薩沙,是多么的羨慕甚至是嫉妒營長啊,儘管他似乎還沒有資格。有時候,男人征服世界的本能並不只體現在對女人的態度上,相反,倒主要是在同類里證明自己。所以,男人跟女人的關係有時是一種炫耀。當然,薩沙沒有炫耀的資本,他只能把夢偷偷地藏在心裡。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