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斗水車

鏈斗水車

鏈斗式水車始於唐代,即利用大水輪索鏈上裝設的竹筒提水,用畜力拉動。近代被用於菜園井上,延用至20世紀50年代。中國古代向西方輸出了許多科技發明創造,鏈斗水車就是其中一個,於公元二世紀出現在中國,於1672年才傳入歐洲。

簡介

商代初期,在一些日用青銅器物上已有圓環式金屬鏈作為器物與其蓋的連繫物。在古代各類水車中,如翻車 (龍骨水車)中的刮水板,高轉筒車的水筒,都以鏈的形式安裝在機械中。傳輸作用的鐵鏈是中國人最早發明並套用的。
用牛力拉動的稱牛車,藉助自然風力的稱風車,人力制動的稱人力水車(有腳踏和手牽兩種),通稱“三車”。“三車”由上車和下車兩部分組成。上車即動力部分,由車軸、車盤、支架和篷帆風車等部件組成;下車即戽水部分,由車槽、斗板和鏈斗等連線組合而成,均用硬質木料製作,戽車形似龍脊,俗稱龍骨水車。車頭置於河岸渠口,車尾浸入水中,憑藉人力、牛力或風力,由車軸撥柁帶動鏈鬥鬥板,取水入漕,戽水灌田。下車車身長度視動力和揚程高低而定,手搖水車不足4米,其他水車5~6米不等。
每架人力水車一般能灌溉水田3~5畝,風車視風力大小而定,一般每架可灌溉水田20畝左右,每架牛車一般可灌水田15~20畝。人力水車結構較簡單,造價較低,車身體積較小,便於拆裝移動。風車和牛車都有固定的車基。牛車有車棚、支架、車盤、車軸和撥柁等部件,結構較其它兩種水車複雜,體積也較大,相應造價較高,又要飼養耕牛,投資多,成本大。一般經濟條件較為富裕的農戶自置1架,經濟條件較差的幾戶合置1架,也有少數富裕的農戶家有多架水車,為附近農民分別承包水田灌溉。在嘉定、寶山等縣也有些農戶只備水車不養耕牛,在稻田灌水季節去崇明縣租耕牛,待稻田灌水結束後交還牛主,每熟交租牛費折合大米150~200公斤。風車憑藉風力鏇轉啟動,4級風力以上方可轉動,風力微弱就停轉,風力過大又多事故,遇有颱風、龍捲風易於損壞。結構也較為複雜,上車由支架、齒軸、篷竹和布帆等部件組成。成本也較高,每台造價約需大米10多石。人力水車分手牽和腳踏兩種。手牽水車結構最簡單,體重輕,車身短,搬運方便,一般用於揚程1米左右的零星水田戽水。腳踏水車在岸上部分裝有兩根立柱支架,上有橫木把手,下有圓木車軸,長度按2人、4人起踏而定,軸中裝有撥柁一個,兩邊裝置腳踏榔頭,兩端設固定車軸蓋頭,人立在車軸榔頭上不停蹬踏,撥柁帶動下車鏈斗、斗板進行戽水,功效比手牽車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