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守黑龍江等處地方將軍

此後二百多年,黑龍江將軍府一直設於齊齊哈爾。 1862年(同治元年)開始,黑龍江將軍轄區內取消副都統,相繼設立道、府、廳、州、縣等地方行政建置。 至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黑龍江將軍轄區先後設定呼蘭府、綏化

設立

1683年12月,清廷決定,劃出寧古塔將軍所轄之西北地區,在黑龍江中游東岸的黑龍江城,增設鎮守黑龍江等處地方將軍,簡稱黑龍江將軍。這是黑龍江自成一個軍事、行政區域並以“黑龍江”命名的開端。形成盛京、寧古塔、黑龍江三將軍並立。
初置黑龍江將軍時,由寧古塔副都統薩布素升任,駐黑龍江東岸的愛琿(舊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薩布素移駐黑龍江西岸的愛琿新城(黑龍江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移駐墨爾根(今嫩江)。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薩布素復自墨爾根移駐齊齊哈爾。此後二百多年,黑龍江將軍府一直設於齊齊哈爾。

職權

黑龍江將軍是清政府設於邊疆地區的最高官員,直接對皇帝負責。與清廷設於內地的駐防將軍不同,黑龍江將軍除了管理軍政、旗務以外,還兼管地方民政、民刑等事宜。黑龍江將軍統管八旗駐防、水師營、火器營、打牲總管衙門、八旗官學等。民事上設有印房、銀庫、刑司、戶司、兵司、工司等機構辦事。
黑龍江將軍之下先後設有黑龍江(璦琿)、墨爾根、齊齊哈爾、呼倫貝爾、呼蘭、布特哈、通肯等7城副都統和興安城副都統銜總管。1862年(同治元年)開始,黑龍江將軍轄區內取消副都統,相繼設立道、府、廳、州、縣等地方行政建置。

轄區

黑龍江將軍轄區初期,廣袤數千里。東至畢占河、南至松花江,與吉林將軍轄區接壤; 北至外興安嶺與俄羅斯為界;西至喀爾喀接車臣汗部界。南北距3800餘里,東西距3100餘里 。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中俄簽訂《尼布楚議界條約》,確定了中俄兩國東段邊界, 即以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至海為界。額爾古納河右岸為中國領土,左岸為俄國領土;外興 安嶺至海,嶺南為中國領土,嶺北為俄國領土。外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待定另議。進入19世 紀以後,沙皇野心復萌,不斷人侵中國黑龍江中下游地區,非法霸占中國領土。迫使清朝當 局於1858年(清鹹豐八年)簽訂不平等的中俄《璦琿和約》(通稱《璦琿條約》),中俄兩 國國界由外興安嶺分水嶺南移到黑龍江,沙俄攫取了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 ,致使黑龍江將軍轄區總面積銳減。  黑龍江將軍為便於進行行政管理和抗禦外敵入侵,在轄區內分地築城,劃分副都統轄區 ,派副都統或副都統銜總管駐守。初期,先後分設黑龍江、墨爾根、齊齊哈爾、呼倫貝爾( 今海拉爾市)、布特哈(今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境內)、呼蘭6城。至光緒年間,又先後 增設興安城(今嫩江縣境內)和通肯城(于海倫河北新建通肯城),史稱“黑龍江八城”。 隨著清廷對東北封禁政策的解除,黑龍江地區逐步放荒招墾,人煙漸稠,民事日繁,遂陸續 劃定區域添設民官。至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黑龍江將軍轄區先後設定呼蘭府、綏化 府、海倫直隸廳、黑水廳(今龍江縣)、大賚廳(今大安市)、肇州廳、安達廳、巴彥州、 木蘭縣、蘭西縣、青岡縣、餘慶縣(今慶安縣)、拜泉縣、大通縣(今通河縣)、湯原縣, 計2府、5廳、1州、7縣。並於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添設黑龍江分巡道和綏蘭海兵備道 ,翌年將綏蘭海兵備道移至興安嶺以東改為興東兵備道。同時,鑒於齊齊哈爾、呼蘭、通肯 副都統轄區已添設民官,“布特哈系打牲部落,牲丁無多”,黑龍江將軍奏請朝廷批准,於 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初,裁撤了齊齊哈爾、呼蘭、通肯、布特哈四城副都統。其他各 城副都統因地處邊防等因,仍依其舊制不變。

裁撤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行東北新政,設黑龍江行省,裁撤黑龍江將軍,最後一任黑龍江將軍程德全改署黑龍江巡撫。
有清一代,除程德全是漢人外,黑龍江將軍一職都由滿清宗室、旗人擔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