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塘江學校

錢塘江學校

錢塘江學校現有45個教學班,教職工120多人,創建於清朝末年,經過多年發展,校辦工廠已有多家。現任校長為沈偉強,副校長許園達、朱振明,發展了書法教育特色。

基本信息

學校概況

錢塘江學校簡介

現有45個教學班,在校學生1848人,全校在編教職工120多人,專任教師113人,其中大專學歷32人,本科學歷67人。

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德育放在首位,以“一切為了學生”的教育理念,認真落實新課程改革要求,全校師生在“團結、文明、求實、奮進”的八字校風下,勤奮、刻苦、努力、認真地工作、學習,教育質量穩步提高,教育成果碩果纍纍。

早在84年,學校被命名為海寧市文明單位,99年被命名為嘉興市文明單位,近幾年,學校被評為嘉興市創安先進單位嘉興市首批中小學生行為規範達標單位,海寧市師德建設先進單位,海寧市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先進集體,學校黨支部連續多年被評為市鎮兩級先進黨組織,在升學考試中,重高上線的人數年年列農村國中前列,初升高的比例在92%以上,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了大批合格的新生。

目前,全校師生正滿懷信心、團結奮鬥、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再創輝煌。

學校歷史歷經滄桑的發展史(一)

(一)清末<光緒三十三年>~一九四九年

錢塘江鎮文化教育事業源遠流長。早在二九世紀五十年代,現鎮屬範圍內即有私塾存在,清光緒年間,僅石井周圍就辦有私塾五所,各私塾學生多則三、四十名,少則十多名。教學內容以《論語》、《孟子》、《千字文》、《神童詩》、《百家姓》居多。辦學經費大都由學生負擔,也有地方損資的“義塾”,清光緒三十年前後,石井橋北小莊橋西就有一所,但當時私塾沒有統一布局,統一教學時間,有不少私塾由於經費或其它原因,經常停辦,教與學完全由塾師自定。光緒三十三年正月,石井地區創辦了第一所公立學校--觀海國小堂,屬當時縣治所的地即今鹽官城區管轄,校址在石井南張家祠堂內。由張氏兄弟張陛思、張陛賡、張光弟張鴻翔、張鴻山等創辦。堂長為張陛賡、孟肇元,教職員有顧裕聲、許森榮、張茂林、余友仁、吳梅春等五人。其中孟肇元為清末秀才。辦學資金由地方損資,缺餘部份由發起人損助,學生四十餘人,每年畢業人數六~八人,並有學田九分,府落在石井橋北小莊橋西。

辛亥革命後,學堂改名為“海寧縣城斜區石井國民國小”。其辦學經費一部份仍由地方紳士損贈,一部分由當時政府提供,學生大都是損贈辦學經費的地方富戶子弟,以男生居多,女生極少。以一九二一年為例。國小一個三年級班學生二十三名,僅一名女生。學校共有四個年級,三個教學班,除一年級外,余均不滿三十人。開設課程有國語、算術、自然、地理、歷史、手工、音樂、圖畫等。一九一五年秋,學校遷入石井橋南堍保萬庵址。一九二二年,學校規模有所擴大,增加了一個補習班,新來二位老師,一名叫沈其利,一名叫王夢川,由沈其利任校長,顧國英繼續留教。

北伐開始,學校因逃難而停辦。一九二七年秋複課,複課後,顧國英辭職而去。當時學校有近100名學生,分兩個複試教學班。校長仍為沈其仁,第二年春,王夢川調走,來了二位姓郭的老師,學生稱為“大郭先生”、“小郭先生”均為男性,其中“小郭先生”名祥林,是縣中山中學第一屆畢業生。從一九二八至一九三八年期間,學校教學秩序較為安定,新建了校舍,七間一排平房,學校遷入了新校舍,校址在今錢塘江鎮水泥廠南牆邊,建校款項為地方有識之士募捐。抗日戰爭爆發時,新建校舍毀於戰火,學校被迫停辦,教師與學生都疏散回家。

一九四一年,地方公推沈壽田與王周通等辦學校複課事宜、沈與王商量後,請來一姓朱女老師,是石井地區公立學校第一位女教員。當時由於局勢極不穩定,學校性質實為“民辦”,也由於缺少辦學經費,沈壽田去上海向海寧籍商界募捐,用於租賃校舍及支付教員工資,校址先選擇在石井首富姚雨亭“洋房”中,即今供銷社生資部舊址。一九四二年初重新遷入保萬庵舊址辦學,學生僅三十名,這個狀況一直維持到抗戰勝利。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期間,學校沒有明確的校長。一因學生不多,教員只一人,另因學校尚有地方紳士管理,實無須再設校長一職。

抗戰勝利後,學校歸入當時政府,學生人數逐漸增加。一九四六年九月,舊政府任命徐文連後,任命王力行為石井完小校長。到一九四九年解放前夕,學校共有四個教學班,四名教師,學生人員達一百三十多名,但當時辦學經費十分困難,由於舊政府腐敗,加上政局多變,教員工資十分低,每月只有縣裡下撥谷票二擔,並且時常不能兌現。同時學校也無明確管理制度,倒是地方紳士十分熱心,時常籌措經費支持辦學,在地方紳士的支持下,學校修繕了舊庵,並在旁邊翻蓋了二個教室。到一九四九年解放大軍南下時,當時石井鄉地區共有學校五所,但其規模以石井完小居首。

歷經滄桑的發展史(二)

(二)一九四九年~一九七六年

新中國一成立,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一九四九年六月,石井完小正式複課,同年十一月,正式任命虞哲民為石井國小校長,褚克勤(女)為教導員,並配合土改工作隊動員學生入學。到一九五一年春,全校共有四個教學班,六個年級,人數達一百三十六名,教師除了虞與褚外,尚有張月娥(女)、楊玉素(女)、朱月康、高德壽幾位老師。除了辦好石井國小,石井鄉所屬其它三所村小也相繼開辦,第一所在今石井村藥師庵,一班學生一至四年級三十人左右,教師是貝漢成;第二所是聖帝殿李家村學校(即今周鎮鄉新建國小前身),有二個班,五十多名學生,教師是姚莊其,後高德壽調入;第三所是“王馬石”國小(即今和平國小前身),一個班,一至四個年級,教師是錢慧玉。這段時間,學校開設課程有:國語、算術、體育、唱歌和勞作,五、六年級還開設自然、地理、歷史。一九五三年冬季,學校“少先隊”組織成立。在解放初的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反、三反、五反運動中,全體教師積極參加,並在青年民兵中開辦夜校、冬校,開始了錢塘江鎮歷史上的成人教育第一次嘗試。

一九五二年,開展思想改造活動,虞哲民因在解放前曾任偽職,並且抵制當時正開展的思想改造活動而被調離。同年九月,陳育新(女)調來石井任校長,教導員仍為褚克勤。一九五六年九月學校改名為“鹽官區石井鄉中心國小”,同年褚克勤調入雲龍國小任校長。這時學校已初具規模,全校教師增至六名,除陳育新外,尚有:沈旭初、於志林、楊玉素、王金寶、周小勵,全校一至六年級分設六個單式班,學生為二百人左右,這段時間,學校秩序穩定,教學質量持續上升,五三年至五六年間畢業的學生,很大部分升入海寧中學、海寧三中學習,並學有建樹。如:洪關林,本校一九五三年高小畢業,後考入海寧中學,畢業於北京大學,現在瑞士一所大學任客座化學教授;鄔建榮,一九五四年畢業於本校高小部,後就讀于海寧中學,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後任中國駐斯里蘭卡大使館翻譯。

一九五三年,學校在“黨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方針指引下,貫徹執行部頒《小學生守則》和《國小暫行規程(草案),實施“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制訂了個人政治。業務學習計畫,提高了教師的政治業務水平。一九五四年,在“以俄為師”,“學習蘇聯經驗”的思想指導下,推行了五級記分制,和課堂教學抓五個環節的模式。一九五六年,回響黨提出的“向科學技術進軍的號召,全體教師自覺鑽研業務,促進了教育質量的持續穩定上升。

一九五七年,反右鬥爭開始,全校老師都參加了這一運動,運動期間,學校經常仃課,教師參加學習,影響了正常教學。一九五八年六月,陳育新因所謂“現反”問題調離石井,同年九月去祝會國小任教,一九五九年上半年被捕。一九五八年秋,縣文教局委派朱達生來石井任石井中心國小校長。

一九五八至一九五九年,學校根據黨中央提出的“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辦學指導方針,回響“大辦鋼鐵、大辦農業”的號召,辦起了“三場”(農場、牧場、工場),飼養了三隻羊、一頭豬,若干只兔,在學農基地上種值“油菜大王”、“絡麻大王”(學農基地在今鎮中心學校國中部南牆處),每星期安排了相當時間讓學生參加勞動,並且由於當時農村嚴重缺乏勞動力,時近冬令,絡麻尚成堆堆在田裡,學生參加勞動,一做就是半天,打亂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嚴重影響了教育質量。

一九五八年九月,石井國中創辦,上級撥款加地方集資,在石井西,韋駝橋建起二排共十八間平房,加二間食堂。第一年招收二班,共一百二十八名學生,新校址原是一片雜草叢生的荒地,一九五七年秋至一九五八年春經過全校一百多名高年級學生幾個月勞動才清理出來。校名為“海寧縣石井國中”。國小校址仍在石井大橋南堍。當時中小學生完全分治,中學校長為李文華,教導為王兆林,第一年有教師三人,校工一名;國小校長仍為朱達生,六級人員。一九五九年春,國小更名為“錢塘江公社石井中心國小”。

一九六O年底,黨中央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一九六一年七月,石井國中決定關閉,全體學生除極少數外(例:當時整個初二班六十四名學生只有二名女生,一名男生轉入海寧三中),其餘全部動員回隊參加農業勞動。第一屆畢業生計122名,大都回隊參加勞動。中國小教師中有二名由公轉民。

一九六一年八月,上級委派胡根榮來石井中心國小接任校長,包稚云為副校長。根據有關規定,動員了大批超齡學生歸隊勞動,招收了部分民辦教師,制定了嚴格的政治、業務、學習制度,穩定了教育秩序。學校更名為“錢塘江公社中心國小”。

同年九月,學校與醫院成立了文衛系統黨支部,張少卿任支部書記。學校工作在文衛支部領導下進行。(六六年~六八年,支部工作基本停止,六八年十月,公辦國小下放到大隊來辦,黨員組織關係轉入各村支部,直至一九七八年一月成立鄉中心學校黨支部)。

一九六三年,學校和全國各地一樣,掀起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熱潮,舉行了“雷鋒事跡報告會”,利用黑板報、牆報、借用電影隊幻燈,用各種形式向學生系統介紹雷鋒同志的事跡,在學雷鋒活動中,好人好事不斷湧現,學生自發組織送溫暖小組,星期天為軍屬、五保戶打掃衛生。

一九六二年至一九六五年期間,由於重視抓教育,學生學習成績明顯回升,一九六五年秋季開學時,全校共有教職員二十名,其中黨員二名。六二年至六五年,全校共畢業學生八十七名,招收新生一百五十三名,全校共有七個班級,六五年秋增至九個教學班。

一九六三年秋至一九六四年春,學校還開展了憶苦思甜活動。請進來,走出去,請苦大仇深的老貧農來講舊社會苦,對師生進行階級教育,從而步一進激發了廣大師生對新社會的熱愛。

一九六四年冬至一九六五年,學校掀起了學習毛主席著作高潮,學校每星期至少一次召開學習毛主席著作講用會,師生中湧現了大批學習毛主席著作的積極分子。

一九六四年冬季,業餘教育也掀起了高潮。每個教師包幹了一至二個生產隊,教師白天教全日制,晚上教民校,勞動熱情十分高漲。

一九六六年四月,“社會主義教育工作隊”進駐學校,“文化大革命”開始,隊長為彭章清,(當時文衛系統與街鎮合一個工作隊),開始所謂“斗、批、改”、“清理階級隊伍”。教學秩序開始混亂,這一年秋季,由於暑期教師集中“清隊”學習,開學時間為十月十五日。

一九六七年一月,上海“一月革命”後,為去上海取經,學校停課組織教師去上海串連,步行經桐鄉崇福到嘉興沿鐵路至莘莊再乘汽車到滬,住宿在延安東路1號接待站。人數達二十多人(包括各村少部分教師)。

一九六八年九月,“貧下中農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學校。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底,公辦國小下放到大隊來辦,學校規模縮小,學校改名為“錢塘江公社石井“五·七”學校”。班級為五個年級加一個過渡班,共九個教學班。

一九六九年六月,“貧下中農管理學校領導小組”成立。

一九七三年,學校開始附設國中班,至一九七五年,國小在校學生達395人,國中在校學生達186人,同年國中畢業生82人。

一九七六年學校開始附設高中班,招收學生48名。至一九七九年仃辦高中班。

一九七二年秋,隨著招收學生增加,教室日趨緊張,學校在食堂西側擴建教室用平房十間,計228平方米,辦公室一間,計22平方米。

“文革”中,儘管教育進程被嚴重扭曲,但學校廣大教師以“忠誠黨的教育事業”之心,為錢塘江鎮教育事業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文革後期,由於黨的教育方針深入人心,學校體育工作還較重視。一九七O年秋,舉辦了第一屆錢塘江公社中心學校學生田徑運動會。以後每年都舉行全社會性運動會一次,在體育老師的努力下,早操、課外活動,常年堅持不斷。學校擴展了體育鍛鍊場地200多平方米,添置了不少體育設施,為學校體育活動的正常開展創造了條件。

十年動亂, 一場浩劫。在這多變的十年中,雖然廣大教師曾為事業、學校前途思索過,擔憂過,抗爭過,但總逃脫不了時代的枷鎖,每走一步,總免不了時時觀望、傍徨、畏宿,但可喜的是,這一切終於過去了。

歷經滄桑的發展史(三)

(三)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七年

“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教育事業猶如枯木逢春,又發新枝。錢塘江鎮文化教育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一九七八年九月,公社中心學校成立,學校更名為“錢塘江公社中心學校”,一九八三年撤社並鄉,學校更名為“錢塘江鄉中心學校”,一九八五年鄉建鎮學校更名為“錢塘江鎮中心學校”,自一九七八年起學校設立黨支部,許惠良為黨支部書記兼校長,張炳章為副校長。一九八七年又由徐福祥接任。一九八七年由張文學接任,學校黨支部根據三中全會的方針,認真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平反了全社教育系統的冤假錯案多起。同時,組織全社學生批判了“四人幫”炮製的“兩個估計”,調動了廣大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著手抓校風校紀的整頓,嚴格健全了學校的各次規章制度,建立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一九八九年上半年,學校試行中國小教師,崗位責任制,於此同時,狠抓了教育質量的提高。幾年來,鎮中心學校學生學習成績直線上升,學生在參加縣、市各級各類競賽中都獲得了好成績,單是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八年四年統計,全校共有三十六人次在縣、嘉興市、上海經濟區十城市等各類競賽中獲得名次,有七名學生榮獲嘉興市“三好”學生稱號,有二名學生被評為嘉興市優秀學生幹部。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七年,全鎮共有137名國中畢業生升入名類大專院校。使學校在社會上贏得了聲譽。

重視加強對師生的政治思想工作。隨著形勢的發展,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的要求,對師生政治思想工作採取了不同的內容和要求。一九八O年,重點進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教育,貫徹《中國小學生守則》,開展以“五講、四美、三熱愛”為主要內容的道德品質教育。一九八二年,學校開展了“文明禮貌月”活動,抓社會主義精神教育,使學校樹立了“團結、文明、求實、奮進”的新校風,師生精神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幾年來,有五名教師被推選為鄉鎮人民代表,一名教師當選為市人大代表。一九八二年被評為“五講四美、為人師表”的先進單位,一九八三年被評為縣先進集體,一九八四年榮獲縣、市、省先進集體光榮稱號,一九八六年又被評為海寧縣先進單位、嘉興市先進集體。

在此同時,又鼓勵支持教師進行系統的文化、業務進修學習。目前全校國小教師大部分達到中師學歷,國中教師也有積極堅持業餘進修的。

重視學生體育鍛鍊,注意減輕學生負擔。自七九年實施新的《國家體育鍛鍊標準》,八一年貫徹執行《中國小體育工作暫行規定》、《中國小衛生工作暫行規定》以來,學校調整了作息時間和課程表,保證了學生每天有一定的時間參加體育活動。體育工作以達標為重點,改革了體育課和課外活動課結構,達標率逐年上升,學生體育成績也有明顯提高。一九七八、一九八四、一九八六在縣市運動會中均獲國小農村組團體冠軍。歷年來,有二十一位學生代表縣市參加了嘉興市學生運動會,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有三名學生平破了縣市紀錄。

在上級黨委和各級行政部門的關懷下,學校辦學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三中全會以來,學校新建了教學用房2993平方米。八四年又征地七畝,投資三十萬,新建了國小部教學大樓。幾年來。全鎮(社)共集資48萬元,投資於教育,促進了全鎮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九七七年四月,學校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辦起了校辦印刷廠。幾年來,印刷廠克服了資金、技術設備方面的困難,越辦越興旺。現在校辦廠共有契約制職工43人,教師2人,印刷機器十多台,發電機組一套,固定資產總值達10多萬元。十年來,校辦廠總產值達233.94萬元,創利26萬9千元,上交國家稅金11萬4千多元,上交校辦工業公司1萬6千4百多元,上交學校行政9萬9千8百多元,學校用這筆資金,翻建食堂,改善了師生福利條件。與此同時,學校也組織學生到校辦廠參加勞動。增強了學生的勞動觀念,使學校辦廠真正成為學校“育人”、“聚財”的基地。一九八八年五月,創建錢塘江皮件廠,由曹培生任廠長至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其間創利12萬。一九八九年九月,成立鎮校辦工業辦公室,由施雨新同志任主任,協調11家校辦廠及一家綜合服務部,在工業領導小組統一籌劃下,全鎮已擁有校辦廠工人221人,使之初步規模。

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我們浮想聯翩,思緒萬千。我們對事業信心倍增,對前途充滿希望。全校學生決心在黨的領導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同心同德,再接再厲,去展開錢塘江鎮文化教育事業更新的一頁。

學校領導

校長

錢塘江學校校長 沈偉強

校長

1969年1月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1988年參加教育工作,2000年走上學校領導崗位,2005年至今任錢塘江學校校長,浙江省春蠶獎獲得者,是海寧市名教師、嘉興市優秀教師、浙江省教育學會會員。

校長

大學畢業後,一直在農村學校任教已滿20年,愛崗敬業,注重科研,共發表各級各類論文20多篇,主持課題4個,其中有3篇論文獲浙江省、嘉興市一等獎。熱心指導青年教師,所帶學科整體成績列海寧市前列。學校被評為嘉興市文明單位。

錢塘江學校書記兼副校長 許園達

許園達:男,59年5月生, 78年8月參加工作,85年7月海寧師範畢業,03年7月獲得大專學歷,中共黨員,90年至今先後擔任村校教導、校長、中心國小付校長、校長、錢塘江學校書記兼付校長 ,從教近三十年來,為錢塘江學校的教育事業,兢兢業業,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取得了一些成績,也獲得者了一些榮譽。

人物照

本人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有堅定的政治方向,熱愛教育事業,作風正派、嚴已律己,清正廉明。

工作責任性強,勇挑重擔,以身作職,努力起表率作用。

平易近人,幹群關係密切,努力為民眾排憂解難。

本人信奉:愛是需要付出的。

塘江學校副校長 朱振明

人物照

中共黨員,國小高級教師,本科學歷,1988年畢業於海寧師範,分配到錢塘江荊山完小任教,1990年2月調入中心國小任教至今。曾擔任國小體育專職教師,國小語文教師,現任教國小數學。1997年獲海寧市語文“優質課”獎,2004年被評為海寧市首批國小數學“優秀骨幹教師”,2002年獲浙江省第十五屆“春蠶獎”。2005年任副校長。與講台晨昏相伴,與學生朝夕相處,用一件件小事,用點滴的行動履行著一名教師的職責,詮釋著對教育事業的忠誠。

人物照

錢塘江學校副校長兼教導主任 陸永明

教導

錢塘江學校副校長兼教導主任 陸永明

人物照

錢塘江學校副教導主任 陳國芬

1992年畢業於湖州師範專科學校物理專業,後完成浙江教育學院綜合理科本科函授及浙江師範大學教育學自考,並獲學士學位。從事教育工作17年,擔任班主任12年。現為學校教科室主任,海寧市名教師。工作勤勉,熱愛學生。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堅持教育應以促進學生的一生髮展為宗旨。

錢塘江學校副教導主任 錢利雅

人物照

錢利雅,國小高級教師,1995年畢業於海寧師範,現本科學歷。自參加工作以來,任教中、高段語文,2003年9月參加市“十五期間第二期小語骨幹教師培訓班”。現任校少總部總輔導員,教導處副教導,教科室主任(國小部)。

政教

人物照

錢塘江學校政教主任 張福明

中共黨員,華中科技大學經濟管理系函授畢業。1974年11月參加工作,任教國中語文35年,2000年7月至2005年7月任錢塘江中學教導主任,2005年8月起任錢塘江學校政教主任;1999年起擔任學校工會主席。本人信念:認認真真做事,踏踏實實做人。

人事

錢塘江學校人事管理 姚劍

人物照

浙江省海寧市人,中共黨員,中學一級教師。1983年畢業於海寧師範,1996年畢業於浙江教育學院數學專業,現在海寧市周王廟鎮錢塘江學校任教。任教國中數學課、學校國中部書法課,人事幹部。書法作品多次在全國獲獎,並在《書法報》上發表,德育論文《親職教育對學生成長的影響》收錄於嘉興市德育論文集,數學教學論文曾在海寧市獲獎,曾被評為市級“骨幹教師”。

總務

錢塘江學校總務主任 倪金林
錢塘江學校副總務主任 朱國良

浙江海寧人,1968年8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學一級教師。1987年8月到錢塘江學校工作,任教20多年來,擔任過10多年班主任工作。愛崗敬業,關愛學生,一直以來努力“播春風浸潤心靈,秉雅言傳承文明”。 2005年8月至今任學校副總務主任。

錢塘江學校副總務主任 方惠明

方惠明,男,1970年12月生,中共黨員,1989年浙江海寧師範畢業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錢塘江學校任教,擔任數學、體育教學工作已近20年,其中任班主任、體育教研組長15年;工作努力,關心學生,重視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注重自身素養的提高,2003年中央電大小教專業專科畢業,2008年嘉興學院小教專業本科畢業。

學校特色

錢塘江學校“書法特色”創建情況簡介

在“特色興校”的熱潮中,我們錢塘江學校踐行著“求實、創新”的校風,不甘落後,努力探索,提出了“認認真真寫字,踏踏實實做人”的書法特色學校創建口號,打造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全面發展及個性發展的學校文化,使學生積澱文化底蘊、增強人文素養,致力於培養具有開闊的知識視野、豐富的人文素養、健康的心理素質、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有道德修養的完整的人。形成了良好氛圍。

在2004年1月,我們組織全校教師認真學習了海教&#91;2004&#93;8號檔案《關於海寧市特色學校創建工作的意見》,開展了一次特色教育大討論,並多次召開教師座談會,聽意見,想辦法,尋找適合本校實際的特色創建之路。經過上上下下多次研討,我們最終確立了書法特色項目的創建。2004年4月,我們根據市局要求,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特色學校創建領導小組,制定出了書法特色學校創建計畫。學校在重視師資隊伍建設的同時,通過多種渠道,提高學生寫字質量: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機加強寫字;最佳化平時練習,自主進行寫字;作業雙項評定,專項評價寫字;各科教學滲透,配合抓好寫字。另外,學校還自覺接受監督,家校共創特色。並通過教育科學研究,開展課題實驗,嘉興市級立項課題《寫字特色教育的實踐研究》已完成結題。學校還注重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成立了“青青書畫社”。 送春聯活動成為了學校的傳統項目。小小書法家評比、“認認真真寫字、“踏踏實實做人”作品賽、現場書法賽、“寫規範字,做文明學生”系列活動,更是有效地推動了學校特色創建的步伐。

學生的成長、社會的肯定是學校特色創建最好的驗證。自特色學校創建以來,經過幾年來的不懈努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有一百多人在市、鎮舉辦的各類書畫比賽中獲獎,成為了學生鍛鍊、展示自我的一個舞台,受到了學生、家長、社會的一致好評。在海寧市中小學生規範漢字書寫大賽中,我校參賽的十一位選手中有六名選手獲得一等獎,五名選手獲得了二等獎,郭鑒金老師榮獲了優秀指導老師獎,同時學校還獲得了組織獎。

經過4年的運作,在市教育局的關心與扶持下,在我們的嚴格管理悉心指導下,在社會各界力量的協助下,使學校書法特色辦學踏上了迅速發展的快車道,如今這一特色已在我校蓬勃開展起來,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讓書法教育成為一種文化、一種習慣,讓大家具有一種能力,我們會“咬定青山不放鬆”,認定選準了的路持續不斷地、勇敢地走下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