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山埡[劍閣鋸山埡]

鋸山埡--在劍閣縣城北鎮鋸山村山脊豁口處,因每年在這裡舉行劍門大肉會而著名。

簡介

鋸山埡在劍閣縣城北鎮鋸山村山脊豁口處,因每年在這裡舉行劍門大肉會而著名。所謂“埡”地形上看就是平整的山脊在此處留下一個缺口,這個埡口兩邊輻射17個村。相傳乾隆年間,當地民眾就在這個相對集中的地方建起一個小院,實木吊腳樓樣式。緣由民眾樸素的情感需要,小院裡供奉民眾祈求養蠶順利、六畜興旺、送財、得子的塑像,許多“神”因廟堂小而直接描畫在牆壁上,有佛宗也有道教的影子。
如今,小院擴建到8間,因為地處埡口,房子雖不宏大但非常緊湊好看。至於為什麼會在這修院供菩薩,還有一些故事支撐。

傳說

相傳乾隆年間,一農夫在此開荒種地,挖到臉盆粗的“地瓜根”,這“地瓜根”是本地生的覆地蔓生葛藤植物,一般粗細只在手指。而這根“地瓜根”農夫連砍3天沒砍斷,晚上有白鬍須老翁託夢給農人說:“龍鬚不怕千萬斧,只怕一來一去!”農夫從“一來一去”悟出應該是暗示自己用鋸,於是他天亮後便平地一鋸,那知頓時根斷山縮,山脊在此處形成一個埡豁,當地人便叫此地為鋸山埡。傳說這一鋸是斷了龍脈,鋸山埡1公里外的山脊攢皺隆起成一個山包,取名拱龍包,一直叫到現在。包有多大,土改時,包上駐紮過一個排的部隊;兩公里外的山裡突然淌了三天黑水,當地人相信流的龍血,便修烏龍廟作祭,這廟在土改期間才散去;鋸山埡周圍有一個村莊的斑竹全部一夜之間四下暴裂,從裂開的竹腔里飄出的竹膜似人形又似馬樣,當地便把村落所在地叫做人馬埡;而不遠的大堂埡不巧失火,村裡有一草寇根據這一宗現象,猜想是龍脈斷、氣數散盡,以為“真龍天子”有難,便以犁鏵為箭頭,擀麵杖為箭桿,犁圓為弓,犁地的綁牛縴繩為弦,朝皇帝的寶座連射三箭,結果皇帝未薨,草寇因“謀反”問斬。
為謹記這一事件,代代相傳“鋸子鋸斷鋸山埡,氣死人馬埡,燒盡大堂埡,夭折草寇王”的口語。所以儘管埡上小廟歷經毀損,但信奉傳說的村民總會把廟宇重建,就目前規模的小廟是1994年恢復起的。

其他相關

大肉會在每年農曆二月初三和十月初一各舉行一次。每到開會時,當地方圓數十公里的百姓以及慕名而來的各地遊客紛紛聚集於此,享受盛行了八百餘年的“大肉會”。劍門山區的這一民俗由來已久,據悉,當地村民素有餵養大肥豬的習慣,民諺有“無豬不富”的說法。因飼養肥豬多,這裡逢年過節、婚喪嫁娶,都要舉辦豬肉筵席。山區村民們還挨門逐年辦會,久而久之,慢慢形成了定例,並逐漸演化出了民間習俗——“大肉會”。 在會上,大石板壘成的石桌子上會放一大砣熟透了的肥豬肉,座上吃客八人一桌、挽起袖子、手執割肉小刀、大快朵頤、談笑風生,旁邊還有很多人在附近山坡上等著下一輪。 “大肉會”上一塊大肉重達3斤到6斤左右,放上調料要用小火慢慢煮上10多個小時,火候的掌握相當關鍵。由於歷史的原因,劍門“大肉會”曾一度中斷。上世紀90年代中期,當地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原鋸山村支書、現年62歲的嚴貴先組織當地民眾又重新把“大肉會”辦出來,並按照原來的習俗每年農曆二月初三和十月初一舉辦兩次,每次會期三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