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保底理財產品

銀行保底理財產品

行理財產品按照收益類型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保證收益類,二是保本浮動收益類,三是非保本浮動收益類,前兩類又可以歸納為保本類。一般來說,同一個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非保本類的收益要高於保本類的收益。保證收益類,保障本金與收益安全,到期收穫本金與預期收益。保本浮動收益類,保障本金安全,收益不固定,有可能達不到預期收益率。從產品的風險來看,非保本類理財產品要比保本類理財產品大很多,不過前者的收益也要明顯高於後者的收益,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在5%附近,其中保本類理財產品的收益大多在4.5%以下,而非保本類理財產品的收益則大多在5.2%以上。

誤區

誤區一:預期收益等於最終受益
通常保本型理財產品能夠達到4%、5%的年化收益率就已經很高了。而投資者往往把“預期最高收益”等同於其最終收益率,在購買理財產品前一味追求預期收益指標。而在理財產品到期後,如果出現最終收益低於預期最高收益時,投資者便會覺得自己上當受騙了。
其實,“預期最高收益”指的是在理想情況下理財產品的收益情況,這其中是存在一定的市場風險,預期收益可能最終不能實現。投資者在閱讀產品指南及條款內容時,須同時關注其中列出的較差或最差投資收益情形。
誤區二:保本理財品等於儲蓄存款
很多投資者認為購買保本理財品和到銀行參加儲蓄存款是一樣的,都可以得到固定收益。但其實兩者有著很大的區別。雖然保本理財產品風險最低,但實際上該類產品均附加了一些條件,如銀行可以提前終止產品,客戶無權提前終止等。因此,此類產品並不完全等同於儲蓄存款。
誤區三:不到期也會保本
很多投資者認為,只要購買的是保本型理財產品,即使沒有到期、提前贖回也都會保本。正常來說,如果購買的理財產品是保本型理財產品,多數情況下無論是投資者半途贖回,還是到期後都會保本。可有些時候,投資者也會出現虧本的情形。
一般而言,一些銀行對於本行發行的保本型理財產品都會有附加條件,持有到期,便會保本,而如果中途投資者自己贖回,則本錢不進行保證。如此來說,投資者在購買保本型理財產品時,對於銀行所說的保本,一定要慎重對待,必須看清理財產品說明書上說的保本是專指到期保本,還是也包括提前贖回保本,以避免投資者購買了保本型理財產品後,因提前贖回不會保本,而讓投資者損失掉不應該損失的本金。

注意事項

分清“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
為投資者提個醒,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要分清楚“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顧名思義,“固定收益類”是商業銀行承諾向投資者支付固定收益,由銀行承擔投資風險的理財計畫,也就是“保本保息”。但此類理財一般收益率較低,略高於定期存款。
“保本浮動收益類”則指銀行保證本金支付,本金以外的投資風險由投資者承擔,並根據實際收益情況確定投資者實際收益的理財計畫,也就是“保本不保息”。
人民幣固定收益產品:應迴避長期產品
此類產品多為短期產品,運作模式以債券投資和信託募集資金為主,收益率一般為3%—5%,本金有保障。這類產品適合年齡較大、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投資者。但此類產品潛在風險是收益可能不如存款利息高,即如果銀行加息,可能會出現產品到期後跑不過儲蓄存款利率的情況,投資者應儘量迴避長期產品。
人民幣結構性產品:要了解產品基本操作方法
它是銀行通過購買股票組合、股指或者商品期權等,以募集投資者的資金作為相應對衝來操作的理財產品,大部分偏好掛鈎股票且較集中在幾大藍籌股上。購買這類產品的投資者最好具有一定的金融知識,能夠理解產品的基本操作方法。
這類產品雖然銀行確保本金,但如果因為投資者自身原因導致產品提前終止,則本金保證條款不再適用。大部分結構性產品都是在到期後才能100%歸還本金的。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須“四問”
面對數量井噴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者在購買前要做到“四問”:一問在哪查詢;二問誰的產品;三問投向何處;四問與誰簽約。
據報導,銀監局已要求各商業銀行在營業網點建立個人產品信息查詢平台,收錄全部在售及存續期內代銷產品的基本信息。客戶可通過平台查詢、核實相關產品信息。“誰的產品”、“投向何處”、“與誰簽約”則著重提示消費者分辨“自有”還是“代銷”,遇到無具體投向、無明確發售方、無風險提示的“三無”理財產品更要多加小心。
其實,有不少老百姓一直試圖尋找既高收益、又無風險的理財方式,客觀上也給不法分子帶來可乘之機。收益總是伴隨著風險的,面對一些產品遠高於正常固定收益水平的“預期收益率”,就要多留個心眼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