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蟲病(黃胖病)

鉤蟲病是十二指腸鉤蟲或美洲鉤蟲寄生於人體小腸所致的疾病。它是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尤其是農民健康的寄生蟲病之一。臨床以貧血、營養不良、浮腫、腹痛及胃腸功能障礙為主要表現。高發區有“黃胖病”之稱。... 病因 鉤蟲病的傳染源是鉤蟲病患者和感染者,鉤蟲感染在我國分布極廣。本病主要是經皮膚接觸感染。農民赤足下地,幼蟲易鑽入皮膚而致病,故農村中感染率較高。鉤蟲卵在低於5-10℃時易死亡,而25-30℃和濕潤土壤最適於蟲卵孵化和幼蟲生長。故我國南方鉤蟲病的流行遠較北方為重。.. 症狀 鉤蟲病的臨床症狀輕重不一,與感染鉤蟲的種類、數量、時間和個人營養及免疫狀況有關。絕大多數是無症狀的鉤蟲感染者。. 一、貧血和循環系統 貧血是鉤蟲病最突出的表現。長期漫性失血造成鐵及蛋白質的損失,引起缺鐵性貧血及低蛋白血症;在重度感染後3-5月可逐漸出現嚴重的進行性貧血,病人有頭昏、眼花、耳鳴、乏力、勞動後心悸、氣促、記憶力減退、表情淡漠、皮膚蒼白或呈臘黃色等症狀。 . 二、消化系統 可導致慢性炎症和胃腸功能紊亂,引起消化道症狀。. 三、其它 兒童期嚴重感染可有生長發育障礙。孕婦嚴重感染可導致流產或死胎。.. 檢查 糞便中檢到蟲卵為確診的依據,糞便中蟲卵數不多時,直接塗片的檢出率低,較可靠的方法是飽和鹽水漂浮法和鉤蚴培養法。.. 治療 一、驅蟲治療 驅鉤蟲藥物種類很多,但尚無較理想的藥物,採用廣譜驅腸線蟲藥為宜。如甲苯咪唑、噻嘧啶、丙硫咪唑、左旋咪唑等,用法同治療蛔蟲病。國內鉤蟲病多系兩種鉤蟲混合感染,若用一種驅鉤蟲藥未驅盡時,可換用另一種藥物,藉以提高療效和減少副作用。. 二、對症治療 鉤蟲病有貧血時應驅蟲同時補充鐵劑與高蛋白飲食。常用硫酸低鐵,每次0.3-0.6克,每日3次,服用鐵劑時間宜長,以補足組織內貯鐵。對少數口服鐵劑不能耐受者可給予肌肉注射鐵劑,如右旋糖酐鐵,首次為50mg,以後每日或間日注射100mg,總量不超過2.5-3.0克,兩側臀部肌肉交替注射。嚴重貧血伴有胃酸缺乏可加服10%稀鹽酸或胃蛋白酶液。對臨產孕婦或貧血嚴重者,可在驅蟲前輸小量血或邊輸血邊驅蟲。. 三、治療病人及消除傳染源是預防的重要環節。加強糞便管理,殺滅鉤蟲卵是綜合防治措施之一。為避免赤足下地感染可用25%白礬水液或1%碘酒等塗擦手足。. . . ..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