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掌

釘掌

釘掌,就是給牲畜釘上蹄鐵以利行走。據文獻記載,我國在2000多年前就發明了蹄鐵術。曾有“無鐵即無蹄 無蹄即無馬”的說法。切蹄、釘掌隨著生產和戰爭的需要逐漸發展成一項專門技術。我國發明蹄鐵術的時候,歐洲還只知道用皮革縫製簡單的蹄鞋。後來,才在學習我國蹄鐵術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

介紹

別名

掌握,在冀東民間不稱“師”,也不稱“匠”,而是直呼為釘掌的。

主要形式

一種是固定型,即在路邊或臨街處設鐵匠爐,稱為掌爐,打制鐵掌鐵釘,埋有掌樁子釘掌;另一種是流動的,預先在家加工掌鐵、掌釘,在牲口市或繁華路口埋設掌樁子,追趕周邊的集日,給客戶的牲口釘掌,稱掌樁子。

工具

為牲口釘掌需置備掌爐和掌樁子。掌爐即備有爐灶、風匣、錘子、鉗子等普通鍛打工具的鐵匠爐,事先打制掌鐵、掌釘等。掌樁子是由3根粗壯結實的原木架成,呈“Π”形狀,配3條長繩,用於吊綁待釘掌的牲口。工具主要有夾子錘,用於釘、起掌釘;掌起子,用鋼鍛打而成,一端為方形平頂,一端鍛扁,彎成直角,用於起舊掌鐵,釘掌彎釘尖;蹄鏟,長1尺左右,一端為鏟,刃鋒利,另一端接桍,安裝丁字柄,用於切修蹄子;鐮刀,一般與柄連體,刀窄背厚刃鋒利,用於修整蹄尖、蹄邊;矮凳,高8寸左右,四角八紮,用於切蹄釘掌時墊蹄子。

切蹄 切蹄

釘掌時,由主人將牲口牽至兩根立柱之間,將韁繩拴在柱子上,用長繩圍攏掌樁和牲口。兩個“釘掌的”每人拿一條頭上栓有“s”型鐵鉤的繩子,迅速從掌樁的橫樑上甩過,繩子頭在“s”形鐵鉤的帶動下,靠慣性從牲口的肚皮下盪過來,二人抓住鐵鉤,穿過繩索,同時用力將牲口兜吊起來,牲口的四蹄似離(地)非離(地),使其有勁用不上。

切蹄,指為牲畜切修蹄甲,似人剪指甲。切蹄分兩種情況,一是只切蹄子不釘掌;二是切蹄子後釘掌。用一根一指多寬的皮條套在蹄寸子上,將蹄子扳彎,放在矮凳上,用掌起子將老殘掌鐵起掉,開始切蹄子。操作者將蹄鏟丁字柄夾於腋下,切去老厚蹄甲;再用鐮刀將蹄尖及周邊削光滑。一次不能切得太多,要分層切削,避免切到蹄肉。蹄子切削修整好,需釘掌的即可釘掌。

釘掌

釘掌需先選掌鐵,奇蹄目、偶蹄目牲口所用掌鐵不同(如圖)。騾馬等整蹄牲口使用U形蹄鐵;牛蹄子兩半使用C形蹄鐵,2隻為一副,左右有別;掌釘通用(如圖)。根據牲口蹄子大小選出合適的掌鐵,用錘子敲打掌鐵使其弧度與牲口蹄子吻合,牢固地釘在蹄子上。掌釘不是直釘掌釘,而是向外稍稍傾斜,使釘尖從蹄甲邊上露出來。當釘尖從蹄甲邊上露出時,用掌起子方頭頂住釘尖,用錘子繼續敲打釘帽,使釘尖彎曲在蹄甲外。釘掌的技術關鍵是掌握好掌釘的深淺和斜度,向外傾斜太多“吃甲少”,因蹄甲磨損,蹄釘蹄鐵容易脫落;向內傾斜太多,則容易釘到蹄肉,將牲口釘拐。原則上要求前蹄圓,後蹄尖(稍有坡度),達到既好看又能吃勁的目的。全憑經驗看牲口蹄子的薄、厚確定掌釘需要釘多深、傾斜多少。

掌鐵 掌鐵

冀東冬季寒冷,道路較長時間冰雪覆蓋,牛拉車上路也需釘掌防滑。尤其是冬季扒河泥,牛車盤土需在冰上拉重載,不釘掌更是寸步難行。牛掌和馬掌的掌鐵不同,每隻蹄子需兩塊掌鐵,左右成副。為其釘掌也是先切後釘,釘前要比量、敲打使其與牛蹄吻合。為牛釘“C”形蹄鐵,薄尖朝前,伸出蹄甲以外。蹄鐵釘好後,將伸出的薄尖彎過來,包貼在蹄子前邊。牛走路抬蹄不高,有時蹄甲擦地,蹄鐵包蹄尖可以保護蹄甲。

掌釘 掌釘

“滾蹄”牲口,即蹄甲畸形或蹄子有殘,釘掌需特殊處理。要視蹄子情況加墊或製作特殊掌鐵,作加墊處理的比較常見。比如殘蹄只能蹄尖或半蹄著地,可在蹄子後半部加楔形橡膠墊,蹄鐵覆釘其上。

竄釘

所謂竄釘,指蹄甲不需切,蹄鐵基本完好,只是蹄釘帽磨損嚴重,防滑作用差或掌釘鬆動,掌鐵作響,進行修理。竄釘需具體情況具體處理。如僅是釘帽磨損嚴重,起下舊釘換新釘即可。如是個別蹄釘脫落,則採取補釘的方法,同時將原來舊釘敲打結實。勞動人民勤儉節約的傳統風尚在這個小事上也能體現出來。運輸車輛一般在上山、走冰雪道前,需仔細檢查牲口掌鐵是否完好,蹄釘是否磨損嚴重,視情況到掌爐為牲口竄釘。

過去,釘掌需要拜師學藝,學習幾年時間才出徒。不但學會打鐵學會釘掌,還要學會給牲口“看相”,有的牲口烈性、咬人、踢人、頂人,稍不小心就會受傷,需要倍加小心或採取相應措施。

現在,隨著機械化的發展,牲畜逐漸被機器代替,釘掌的活計越來越少,平原地區一個縣僅存兩三份操此業者。隨著奶牛養殖業的發展,給奶牛切蹄子已成為他們的一項主要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