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場的流動性

金融市場的流動性

delson 2004),且對於流動市場的解釋中包含了對市場流動性、流動性風險、流動性成本以及流動性效應等的分析,故對於市場流動性性的分析,我們從辨析“流動市場”這一概念出發。 金融市場出現的目的是提供交易的便捷,因而流動性就是金融市場的基礎經濟功能所在,沒有了集中流動性的功能,金融市場就失去存在的基礎。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儘管任何一個市場必須存在流動性才能夠保證市場的正常運行,但研究流動性所指的市場,是指金融市場,而非商品市場,原因在於,商品市場的基本供求關係決定一切,流動性只是反應供求關係的一個載體,而對於金融市場,特別指證券市場,流動性則要重要的多,甚至“是市場的一切”(Amihud & Mendelson 1988),事實上,從功能意義上講,“金融市場的基本功能就是為市場提供流動性,為企業提供資金和為投資者供應金融品,……從長期看,聚集(爭奪)流動性是金融市場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金融市場配置資源的重要能力,任何市場設計如果忽略了市場流動性競爭功能的發揮,市場就難以長久保持競爭力。在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的環境下,如果一國的金融市場喪失了竟爭力,那么該國的資本市場只能成為全球市場的一個附庸子市場,完全失去話語權。”(李茁 2006)

其次,研究金融市場的流動性,需要首先引入“流動市場”這一概念。這是因為,一方面,個體經濟學中,流動性是一個模糊而複雜的概念,如Kenneth Boulding指出:流動性是資產的一種屬性,既不清晰也是很模糊的概念。凱恩斯認為:什麼帶來流動性是很模糊的概念,且不同時期會發生變化,依賴於社會習慣和制度,儘管在前文中我們已經從微觀視角分析了流動性的內涵,但直接移植到金融市場中在概念上並不合宜。另一方面,“雖然對流動性的概念有諸多不同的理解,但研究人員對與“流動市場”(liquid market)卻有大致相同的看法”(單樹峰 2004),且對於流動市場的解釋中包含了對市場流動性、流動性風險、流動性成本以及流動性效應等的分析,故對於市場流動性性的分析,我們從辨析“流動市場”這一概念出發。

1.“流動市場”與市場流動性

對於什麼是流動市場,國際清算銀行報告(1999)認為較為廣泛接受的定義是:一個流動市場是其參與者能夠迅速地進行大量交易,並且對價格的影響很小。Black(1971)則認為:如果滿足以下條件,則對於一個金融工具來說其市場是流動的:(1)對於想要立即購買(或出售)的小額投資者,市場上總是存在這買賣報價;(2)買賣報價差一般很小;(3)在沒有特別信息出現時,投資者如果想要進行較大數量的交易,可以預計能夠在較長時期內,以接近當前市場價格的(平均)價格完成交易。(4)投資者可以立即完成較大數量的交易,但是必須以當前價格加上溢價(或折價)完成交易,溢價(折價)的幅度取決於擬交易的數量,擬交易的數量越大,溢價(折價)就越大。

事實上,所謂流動市場,就是存在流動性且流動性較好的市場。進一步,對於究竟什麼是市場流動性較好,合理的解釋是:“在其他條件假設不變的前提下,成交等待時間越短,流動性越好;溢價(或折價)幅度越小,流動性越好;成交量越大,流動性越好。流動性一般指金融資產轉變為貨幣的能力,但有時還包括貨幣轉變為金融資產的能力”。Kyle(1985)首次歸納了流動性三方面的特徵:(1)緊性:指在短期內軋平一個頭寸的成本。緊性有時也被稱作寬度,最常見的衡量指標是買賣價差。(2)深度:表示為了使資產價格變動一定幅度,訂單流量所需要的變化量。深度指標反應了特定價格水平上的可交易數量,用來衡量市場的價格穩定程度,在深度大的市場上,一定數量的交易對價格的衝擊較小。(3)彈性:指價格因隨機、無信息含量的衝擊變化後回復的速度。彈性高的市場,由於臨時性的委託單不平衡導致價格發生變化後,新的委託單立即大量進入,使價格恢復到有效水平。

直觀的將,流動性的緊性、深度和彈性分別反映了流動性在交易成本、交易規模和交易等待時間三方面的特徵,可以用圖形表示如下

金融市場的流動性

2. 市場流動性與流動性風險

根據上面對於市場流動性的定義,市場角度的流動性風險就可以理解為:投資者因市場缺乏流動性而承受的交易困難和交易成本上升、甚至是無法交易的可能性,或者說投資者無法在既定時間內以合理的價格軋平其所持有的金融資產頭寸的風險。

流動性風險的來源有三:第一,Demest(1968)認為的真實摩擦(real friction),包括(1)交易委託單處理、撮合成交、清算與交割等方面需要支出的人工和資本成本;(2)在做市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額外的存貨,面臨的存貨成本(利息和存貨價格變動風險);第二,Copeland和Galai(1983)認為的不對稱信息導致的風險,即做市商因於掌握內幕信息交易者交易而產生的交易風險;第三,因金融市場存在資產規模巨大的機構投資者而出現的不充分競爭的風險。機構投資者因其交易量占整個市場較大比例,其交易對市場價格有著顯著的影響能力,由此導致市場存在明顯的流動性風險。此外,外部衝擊也會導致市場的流動性風險,如果部分交易規模龐大的機構投資者突然面臨事前無法預期的巨大的流動性衝擊,而且這種流動性需求最終如惡化滿足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就可能導致市場流動性風險。這種衝擊出現後,風險厭惡的投資者會拒絕與遭受衝擊的投資者進行交易(或拒絕交易該機構投資者持有頭寸的金融資產),從而出現巨大的市場流動性風險,要么買賣價差擴大到基本上不可能發生交易,要么市場根本就不存在買賣報價。

3.市場流動性與流動性成本

市場應對流動性風險的策略是讓投資者支付一定的流動性成本,這要區別與真實的交易佣金和稅費,由三部分組成:1、買賣價差,即做市商報出的買賣報價之間的差額,2、市場衝擊成本,即交易者在擬交易數量超過市場的報價深度,而為了及時完成交易而必須按照比報價更差的價格進行交易而多支付的成本。3、延遲和搜尋成本,即為了獲得比目前買賣報價更優惠的交易條件而推遲交易產生的延遲與搜尋成本,包括因此而承擔的價格風險。上述的成本還可以分為執行成本和機會成本兩大類,前者指買賣價差和交易的價格衝擊成本,後者包括搜尋潛在交易對象的成本,因延遲交易而喪失的其他投資機會的成本。執行成本隨時間的推移而下降,機會成本隨時間的推移而上升。投資者權衡的目的就是將兩種成本的總和達到最小。

4. 市場的流動性功能

金融市場可以將眾多投資者的買賣意願聚集起來,使單個投資者交易的成功率大增,即在接受市場價格的前提下,證券的買方可以買到他想買的數量,賣方可以賣出他想賣的數量。交易所的這種屬性其實就是流動性,交易所的流動性使得資本在不同的時間、地區和行業之間進行轉移,使資源得以配置。

金融市場出現的目的是提供交易的便捷,因而流動性就是金融市場的基礎經濟功能所在,沒有了集中流動性的功能,金融市場就失去存在的基礎。流動性的作用還不僅在此,作為交易成本還體現在市場對交易機制的選擇和變遷的決定作用,因為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時代,各個金融市場面臨著激烈的競爭,而流動性是其竟爭力的最直接體現。“流動性是委託量大小和頻率的函式,當有些買賣委託輸人特定的交易系統時,將會吸引其他買賣委託進人該系統,可以說,流動性能吸引流動性。"(Ruben,1998),因此搶得先機者可用流動性來創造更大的流動性,從而在競爭中占有明顯的戰略優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