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田鎮

金田鎮

金田鎮位於廣西桂平市的北部,距桂平城區24公里,處在桂平北區六個鄉鎮的中心位置,桂平至金田和平南縣至武宣縣兩條二級公路穿鎮而過,使金田鎮成為桂中、桂南北和貴州省通往粵港澳的樞紐,同時,更因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在此爆發而聞名,詳見金田起義。是全國有名的"淮山之鄉"。全鎮總面積153平方公里,管轄18個行政村,一個居民委員會,現有人口近8萬人。是一個集農、工、商、貿、加工、運輸、服務、飲食、旅遊等為一體的大鎮。

基本信息

名字由來

金田鎮金田鎮
金田鎮在民國之前一直稱為大宣,或稱新圩,”圩“在粵語即當地人對鎮的稱呼。從此地遷往國外的老華僑但知有大宣圩,而不知金田鎮。 金田原是村莊,最初由來是因為明朝瑤民起義,義軍領袖侯大苟(桂平珠盞人)準備在紫荊、金田一帶建都,把金田一帶建都之地,起名叫“金龍大殿”,簡稱“金殿”。起義失敗後,當地人不敢再稱“金殿”而改稱為“金田”(粵語“金殿”諧音)。到洪秀全來金田傳教後,才把“金田”的名稱固定下來。解放後則一直叫“金田”至今。但今天的金田村民及其祖輩卻並不是太平天國起義時期的金田壯族人,而是從廣東等地移居至此的客家人。金田起義誓師之後,於1851年9月,太平軍由新圩突圍北上永安後,清軍開進了金田村,見人就殺,見屋便燒。原金田村民一部分隨起義軍北上,一部四散逃難,剩下遭清軍屠殺一空。後一些人從廣東、福建等地移居到此緩慢發展而來。

農業生產

優質谷、水果、淮山、黃沙鱉是金田鎮的農業支柱產業。其中淮山年種植面積達2萬畝以上,在自治區農業廳和桂平市農業局等上級部門的支持下,2002年開始實施淮山標準化種植,年可產鮮淮山5萬多噸,產品遠銷東南亞。黃沙鱉養殖業發展迅猛,同時由於品質上乘、食味鮮美、營養價值高而暢銷。另外,沙姜、八角、果蔗、花卉等生產亦達一定規模。2008年金田村被評為廣西淮山之村。

鄉鎮企業

該鎮不斷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最佳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目前,主要企業有淮山等農產品加工、鍾廠、煙花炮竹廠、木器加工廠、毛織廠等企業800多家。其中,毛織業在近兩年發展較快,成為該鎮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的新亮點。

城鎮建設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以發展的眼光,以縣級建制鎮來定位,高起點、高標準、高要求對圩鎮建設進行圩鎮建設重新總體規劃,大力實施街道硬化、綠化、美化、亮化工程,圩容鎮貌常抓不懈,住宅小區管理日益完善。目前,已建成貴港市最大的鄉鎮文化中心廣場和農特產中藥材、木材、服裝等13個專業市場和3個停車場,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2002年,金田鎮被自治區評為"南珠杯"先進城市獎。

旅遊業

金田鎮歷史悠久,山清水秀,風景秀麗,桂平至金田和平南至武宣兩條二級公路給金田帶來了便捷的交通條件。以太平天國農民起義遺址-金田營盤為主的歷史文化游;以通過自治區旅遊局專家評審,集旅遊、度假、水上娛樂於一體的風門坳旅遊開發區為主的娛樂度假游;及理村為主的鄉村生態家園游三條主線正在形成發展。其中規劃新增有跑馬場、女兵營、水師營等多個景點開發的金田營盤第一期綜合開發正在建設中。理村的綠樹、鳥語、果甜、花香、小橋、流水、人家……讓人有世外桃源,回歸自然之感。

鄉村文化

金田鎮歷史悠久,鄉村文化氣息濃厚,民風淳樸,人民熱情好客,客家文化更是源遠流長。民眾性文體活動經常性開展。全鎮有多個獅隊、樂隊、粵曲演唱隊、木偶劇團和籃球隊。近年來鄉村書屋、青年、老人娛樂中心、電子信息站等的建設更得到加快。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