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地瓜

野地瓜

野地瓜又叫地瓜泡,是一種桑科、榕屬植物,它是落葉性匍匐地上的木質藤本,有白色乳汁,分枝多,生長快,攀附力強,多分布在貴州、四川等地。 野地瓜是集食用、藥用、綠化、觀賞於一體的多用途植物。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為匍匐木質藤本,有乳汁。莖棕褐色,節略膨大,觸地生細長的不定根,葉堅紙質,倒卵狀橢圓型,長約1.6~6厘米,寬約1~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圓型或淺心型,邊緣有細或波狀的鋸齒,具三出脈,側脈3~4對,上面被短毛;葉柄長1~2厘米花序托具短梗,蔟生於無葉的短枝上,埋於土內,球型或卵球型,直徑4-50毫米,熟時紫紅色(分可食和不可食兩種,可食的果肉多汁,不可食的內部明顯無水分,可食稱之為母地果,不可食稱為公地果,熟過頭的地果裡面或有果蛆);基生苞片3;雄花生於花托的口部,花被片2~6,雄蕊1~3,雌花生於另一花序托內。

分枝多,生長快,攀附力強,春季扦插的枝條,至當年冬季即可覆蓋約2平方米的地面。野地瓜的莖蔓柔軟而堅韌,一年生的莖蔓可承受30~40公斤的拉力,是編織筐簍及藤製工藝品的好原料。

葉長2~6厘米,寬2~4厘米,翠綠色,經冬不落,是草食動物的好飼料,尤其是兔子、羊、鵝等視之為冬季的美味佳肴。花單性,簇生或單生於葉腋或分枝處。野地瓜果實球形,直徑1.5~2.5厘米,幼果青綠色,成熟淡紅色,芳香四溢,甜香如蜜。

生長環境

野地瓜(又名:地果) 野地瓜(又名:地果)

野地瓜具有耐寒、耐旱、耐蔭、耐貧瘠、耐水濕等特性,即使植於寸草不生的砂石或石板縫隙里,也會枝繁葉茂,綠意盎然;無論是赤日炎炎的夏季還是冰天雪地的冬日,全年一樣蔓延似錦,綠葉如蔭;無論是生長在烈日曝曬的山崗上或是長在古森林之下,葉色總是青翠碧綠,生機蓬勃;無論是窪地,還是乾旱的山嶺,均能隨遇而安,四時常青。野地瓜在果實成熟時期(6~10月)端午後,進行採摘,即使距離野地瓜20餘米外,也覺濃香撲鼻,馥郁可人,故又稱為滿地香。

分布範圍

野地瓜 野地瓜

國內分布:產湖南張家界(桑植)、湖南常德、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永順)、湖北(南漳、十堰、宜昌以西)、廣西(大苗山)、貴州(黔西縣、黔南州、納雍、遵義,黔東南州、石阡、六盤水)、雲南、西藏(東南部)、重慶、四川(達州、瀘州、遂寧、綿陽、南充、宜賓、巴中、涼山、屏山、樂山、安岳等)、甘肅、陝西南部。

國外分布:印度東北部(阿薩姆)、越南北部、寮國也有分布。

海 拔:800-2000米

習 性:陽生

主要價值

野地瓜 野地瓜

野地瓜適宜於公園或易遭遊人踐踏的場所綠化,可承客群多遊人踐踏。野地瓜因為這種堅韌而繁茂的莖蔓總是縱橫交錯地生長著,這樣就會自然的“織”成一張“巨型漁網”,能將表面鬆土、沙土牢牢地“網住”,再加上有茂密的葉子長年“封面”,酷似加蓋了一張永久性的綠色地毯,這種防沙固土的特殊功效是其它地被植物所不能及的,堪稱防沙固土的極品。

野地瓜還可作水果栽培,適合套栽在果園裡,使傳統的單季果園成為雙季果園。亦可作觀果、觀葉吊掛盆景,柔韌翠綠的莖蔓瀟灑飄逸,具有“萬條垂下綠絲絛”的美景。綜上所述,野地瓜是集食用、藥用、綠化、觀賞於一體的多用途植物。

藥用部位:全株

藥用功能:祛風濕、通經絡、止白帶

藥用主治:慢性支氣管炎、風濕筋骨疼痛、腹瀉、痢疾、乳腺炎、水腫、月經不調、產後血氣痛、便血、流鼻血、瘰癧、接骨、跌打損傷、刀傷、瘋狗咬傷、癰腫、膿皰瘡、毒蛇咬傷。

繁殖方式:有性繁殖:種子,無性繁殖:莖。目前野地瓜能快育苗栽培的方法是無性繁殖,初春將一年生的莖蔓切成10~15cm的小段,兩端用石灰水消毒待用,苗床開溝深5~10cm,將莖蔓放入溝內填土,澆水,1月後可生根發芽。

栽培:當今人工栽培面積少,產量低,主要來源於自然生長。有很大的增產潛力。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