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號戰艦

重慶號戰艦

1949年2月25日晨,國民黨海軍最大的戰鬥艦‘重慶號’巡洋艦駛離吳淞口,倒戈奔向解放區,起義成功。

概述

重慶號戰艦 重慶號戰艦

重慶號’,原名‘黎明女神號’,1936年9月在英國朴茨茅斯船塢建成下水,是英國海軍當時在裝備和性能方面堪稱世界一流的現代化巡洋艦。二戰期間,中國招商局在香港訂製六艘艦艇,被港英當局徵用並轉用於歐洲戰場。1948年5月,英國政府把‘黎明女神號’艦作為補償交給國民黨政府。8月13日,該艦抵達上海吳淞口,改名為‘重慶號’。

‘重慶號’排水量五千二百七十噸,艦員六百人,是國民黨海軍中裝備精良,火力最強,航速最快,排水最大的一艘。淮海戰役後,該艦受命調防長江,停泊於上海吳淞口,在中共黨員畢重遠領導下,艦長鄧兆祥率全艦官兵五百四十七人起義,26日早晨七時到達解放區煙臺,加入人民解放軍,受到毛澤東和朱德的嘉獎。

裝備

“重慶”艦是抗日戰爭勝利後,英國政府贈送給中國當時的國民黨政府的輕型巡洋艦,原名“震旦”號,1936年9月20日在英國下水,國民黨政府海軍接收後,命名為“重慶”號。該艦標準排水量5274噸,滿載排水量7500噸,長約165米,寬16.7米,航速32節,續航力達4000多海里,攻率6.4萬馬力,裝備有152毫米雙聯裝主炮6門,102毫米四聯裝副炮8門,40毫米高炮8門,20毫米高炮12門,533毫米魚雷發射管6具,是當時國民黨最大、戰鬥力最強的艦艇。艦長鄧兆祥,全艦官兵574人。

1948年5月,國民黨政府從英國朴茨茅斯軍港接收該艦,於同年8月返國抵南京。1948年11月至12月參加反對人民解放戰爭,於東北沿海掩護國民黨軍隊從葫蘆島、煙臺、營口等地撤退。1948年末返上海江南造船廠修理。1949年2月中旬,受國民黨海軍司令桂永清指使,鎮守吳淞口,企圖阻止人民解放軍渡江。

起義

重慶”艦艦員絕大多數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學生,當時,國民黨統治已風雨飄搖,艦上官兵紛紛考慮另謀出路,不願參加反人民的內戰。在這種形勢下,艦上的進步官兵和中共地下黨員開始進行秘密串連,醞釀起義,很快組成了“士兵解放委員會”(以下稱“解委會”)。中共上海局通過各種渠道對該艦一些人員進行了爭取工作。

1949年2月25日凌晨1時30分,“解委會”成員首先切斷無線電和電話電源,同時將甲板上的哨兵及司令走廊上的值更士兵誘至雷達室繳槍拘禁。原定擔任警戒的人員立即進入預定的崗位,行動組的人員拘禁了尉以上軍官。

鄧兆祥艦長事先並不知道下屬官兵在醞釀起義,但他有進步思想基礎,在“解委會”宣布起義後,他毅然參加,親自下令開航,並指揮航行,率艦起義成功。

“重慶”艦平安抵達解放區港口後,3月5日鄧兆祥率全體官兵致電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鑒於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重慶號全體官兵,不甘再助紂為虐,鹹願秉誠贖罪,報效人民,乃於2月25日在國民黨腹心地區內吳淞口外,毅然首舉海軍義旗,北駛開入解放區港口,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重慶”艦起義在國民黨統治集團內部掀起了軒然大波,蔣介石於1949年4月11日下令,斥責海軍總司令桂永清“事先疏於防範”,“處理亦欠妥善,實屬咎有攸歸”,“著即撤職留任,以示懲儆而察後效”。事實上歷史的車輪是誰也阻擋不了的,繼“重慶”艦起義後,1949年4月23日,國民黨第二艦隊司令林遵率領25艘艦艇、1271名官兵在南京江面起義。1949年9月19日,“長治”號軍艦在長江口外大戢山海面起義。

轟炸

“重慶”艦的起義,對國民黨及其軍隊是沉重的打擊,國民黨統治集團必欲除去而後快,多次派出飛機偵察,決心將其炸沉。2月25日晨5時45分,“重慶”艦從吳淞口起錨,26日上午抵解放區煙臺港。3月3日下午離開煙臺,次日晨6時30分抵葫蘆島。

“重慶”艦到達葫蘆島後,當即在遼西軍區副司令員朱軍同志直接領導下,展開護艦工作。除決定由陸上調兩個連的高射炮兵前來協同防禦外,並就當地材料條件許可之下,進行以漁網、松枝、麥桿等偽裝全艦。此種偽裝非但會妨礙指揮台與各高射武器的運轉,並易招致火災,一旦起火又難以撲滅。

10日下午,在朱軍同志召集下,重新研究偽裝,決定改用油漆,把全艦成陸地色彩,但因無法獲得若大一批土黃色油漆,只好採用艦上保存的灰色和黑色油漆。11日開始油漆,工作進展遲緩,到16日敵機第一次偵察時,兩弦大部、指揮台與艦橋等仍未油漆完。

3月16日下午2時,敵機第一次來偵察,派出的是1架民航機,當“重慶”艦發現敵機已逼臨上空,各部署人員才匆匆就位,又以為是和平談判者所乘的飛機,遲疑不決,待準備要打時,敵機已飛出“重慶”艦的艦擊的範圍以外,岸上高射炮打了4發,“重慶”艦1發未打。

重慶號戰艦 重慶號戰艦

3月17日上午10時左右,敵機1架第二次偵察時,從右弦160度燈塔方向飛來。當即,第5號奧利根射手發現,即一面射擊,一面指示目標給其他炮火,並招呼四寸炮注意,因指揮台尚未發現敵機,不能隨便發射,即喊指揮台注意敵機,等指揮台聽到後,忙亂中竟把方向轉錯,後來轉回來,又找不到目標,敵機從艦尾越過“重慶”艦右側方向轉向海面逸去。由於16日晚有50多名官兵派去瀋陽參觀,防空部署又重新編組,許多重要崗位不得不調任新手,戰鬥力更為削弱。

組織上已預料敵機在第二次偵察後,一定會有大批飛機來轟炸,在朱軍司令員“全人”的指示下,凡不必要留艦人員130多名18日晨調去瀋陽,以避免傷亡,艦上只留下對空作戰及機電供給等必需人員。8時左右敵偵察機1架從右弦水面飛來,炮火即開始射擊,幾分鐘後,另有3架美制B29轟炸機從右弦135度侵入,斜穿過“重慶”艦上空投彈,彈中艦左前方高射炮陣地附近。此後敵機即以同樣方式高空空襲。平均20分鐘轟炸一次。炸彈皆中於碼頭或海中,上午最後一次轟炸時有數枚炸彈落於右弦(艦腹)30碼外,發電機被震停電,計算台因之不能應即用跑表(STOPUWATCH)計算,285雷達被震壞,但馬上修好,炮火始終未停。敵機於11時45分暫停轟炸。

由於上午敵機投彈很多,均未命中,同志們情緒很高,其中包含著輕敵的成分。午後1時左右,敵機又向同方向來襲,各炮開始射擊。第三次敵機5架由海面飛來,被我炮火一擊立即分散,許久敵機未來,同志們以為敵機不會再來,但仍未離開崗位。3時45分敵機1架由“重慶”艦尾180度死角方位侵入,等“重慶”艦發現時,敵機已在瞄準階段,四寸炮只能打在敵機兩側,敵機於高空斜穿”重慶”艦首尾線投彈,順右弦邊落下,在水面上即炸,以致後艙、後計算室皆有彈片穿過甲板,小洞很多,最大一個洞半徑約8英寸。在右弦四寸炮下面計算室10位同志9人受傷,最重者頭部受傷。四寸炮位上兩名同志被震死。第5號奧利根上射手左腳踵被炸去,另一射手肚子被炸受重傷,死於錦州醫院。右乓乓機關炮上射手胸部被炸重傷死於錦州醫院。另一射手眼睛被炸瞎,一輪機兵被炸死於司令走廊下面。四寸炮因仰至80度受劇烈震動而不能俯下。右弦第4號汽艇被炸起火,因內中汽油及油桶未於作戰前取下,艦長汽艇也起了火。輪機部門又將電自動停閉,艦上各部署人員都著了慌。“解委會”同志即組織部分人員滅火,水龍頭因停電無水,只有用水桶從海中打水與用滅火機(有的滅火機藥水幹了)等滅火,火約1小時被撲滅。

重慶號戰艦 重慶號戰艦

為了減少人員傷亡,上級決定艦上僅留下百餘人準備護艦作戰,其餘大部分船員撤離。3月15日,東北軍區正式任命‘重慶號’原艦長鄧兆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慶號’艦長。在以後的幾天裡,不斷有敵機飛來觀測‘重慶號’的方位。這時,由於‘重慶號’上的燃料已基本用盡,只能停靠在三號碼頭而無法轉移。3月18日,國民黨多次狂轟‘重慶號’。3月19日,國民黨空軍轟炸機群繼續飛來攻擊。

為了保存人才,解放軍決定留人不留艦,艦上官兵奉命全部撤到岸上待命。艦長鄧兆祥帶領船員在敵機轟炸間隙登上軍艦,奮力搶拆艦上的羅經、雷達、通信和帆纜器材以及輕型艦炮、魚雷發射管等武器裝備。20日零時許,幾名水兵奉命打開‘重慶號’前後機艙、彈藥庫的海底門,軍艦進水緩緩下沉,三個小時後向三號碼頭東側海里傾倒沉沒。

打撈修復

1950年10月26日,

重慶號戰艦 重慶號戰艦

關於“重慶”艦的修復問題,1951年10月蘇聯政府派出了以普斯丁切夫同志為首的專家小組,經過兩個星期對“重慶”艦進行檢驗,又於1953年12月間派出以米哈依洛夫同志為首的技術檢查組,來華收集“重慶”艦的相關資料後,經列寧格勒設計局研究結果,認為全部修復“重慶”艦原有的武器裝備及機器裝置是困難的,最好的方案是利用現在的船體進行全部改裝,約需經費2億盧布,需要4至時間。

鑒於當時全國解放不久,正值抗美援朝之際,國內經費異常困難,加之“重慶”艦即使修復,所需要的武器彈藥、油料等消耗品仍需從西方國家進口,當時他們奉行的是對新中國的全面封鎖政策。因此,軍委做出了延期修復的決定,海軍遵此對“重慶”艦隊的人員處理提出方案,1955年2月總部正式批准了海軍的方案,即留下少部分人員繼續在艦上做維護保養工作;適合在艦艇工作的同志調往其它艦艇部隊,不適合在艦艇上工作的調往陸勤部隊或機關、院校工作;要求轉業的同志,安排地方工作,使他們各得其所。至此,“重慶”艦的打撈修理遂告結束。

‘重慶號’打撈出水後,因該艦機器零件損壞嚴重,更換造價昂貴,已不能繼續使用,便將艦體拆卸,而‘重慶號’艦牌則存放在青島軍用五號碼頭倉庫中,至1982年7月,捐贈給軍事博物館,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精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