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轉博

轉博初到山寺,周圍山峰疊濯,寺宇破落,僅存大雄殿及功德堂2處。 30年代初,為改變靈秀山丘陵童山面貌,轉博決心封山造林,綠化寺院,同時增闢財源。 抗戰勝利後,僑匯接續,轉博仍任校董,對學校關懷不已。

金相院原名棲真寺,始建於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年),至20世紀初,已殘敗不堪。轉博初到山寺,周圍山峰疊濯,寺宇破落,僅存大雄殿及功德堂2處。轉博決心光宏千年勝跡,一入金相院,即率僧眾墾荒闢田數畝,種植穀物、蔬菜,不仰賴檀越施捨,力求生活自給。
他通曉醫道,於農事之餘,煉製秋石丹。於寺中建煉製設施,僱人挑運附近國小童尿,經曬、煉、濾白諸工序而製成藥;復採集草藥煉製茶餅及漚制熟地,種植玫瑰花而制玫瑰茶等藥物,其中靈秀山茶餅和秋石丹遠銷南洋各埠,一時名聞遐邇。製藥既治病濟世,收入又供寺院用費。
轉博深知欲重建寺宇,僅賴農桑及製藥所入不足成事,乃多方聯繫鄰近各鄉主事,成立董事會,致力爭取華僑捐資。經10年奔波營措,除修葺更新原有寺宇外,又依山勢擴建天王殿、鐘樓、山門各1座,三層樓房2座,修鑿放生池1個,修復古蹟及修築花圃多處。又修造通向山寺道路多條。至此,金相院面目煥然一新,成為晉南香火鼎盛的名寺和遊覽勝地。
30年代初,為改變靈秀山丘陵童山面貌,轉博決心封山造林,綠化寺院,同時增闢財源。他率僧眾分期分片種植松柏。他雖年逾花甲且跛足行動不便,猶拄拐杖,攀越諸山,躬與其事。經10年辛苦營造,植樹面積約1000餘畝,松柏蒼翠成林。逐年砍削椏枝,供寺院作燃料或出售,收益頗豐。
轉博慈悲為懷,熱心公益事業。抗戰前,容卿村通往石獅鎮大道上有兩條小河,行人涉水往來,遇發洪水時則望河興嘆。轉博乃鳩資建造“慶蓮橋”、“五架橋”,以濟行人。抗日戰爭爆發後,靈秀山下容卿國小因僑匯斷絕,經費窘困,瀕臨停辦境地。他毅然承擔重任,以靈秀山造林收益,按月撥款助學。凡校長之遴選,學校之修繕,設備之添置等等均親自過問。抗戰勝利後,僑匯接續,轉博仍任校董,對學校關懷不已。每周末下山參加師生周會活動,訓誨學子淳樸勤學,善良為人,還經常贈送學生糖果、學習用品諸物。30年代,容卿各村落因家貧而失學的學齡兒童不少。他身任泉州開元慈兒院董事,為造就人才,先後選送近10名聰穎孤兒往慈兒院就學。對品學兼優者,畢業後又資助其升學深造。經其培養成才的有英輪船長、中學教師及海外實業家多人。
轉博入世勸善,頗客群望。每逢夏秋季節,晉南各校師生往金相院遠足時,他常當眾演說,勸導學生愛護公物,尊師守紀,敦品力學,當個好學生。每年農曆二、六、九、十等月份的十九日,為金相院的“打七日”(即例行佛會日),轉博輒邀約鄰近各村善男信女上山參與活動。活動內容不限於宗教範圍,轉博宣講佛法,多結合社會現實,勸導村民戒惡行善,正直善良,勤儉持家,婆媳協心,兄友弟恭,和睦家庭。鄰近村民凡有爭端,常請其下山調停;婆媳爭吵,亦每訴諸和尚,轉博均能耐心說服,妥善調處;甚而村落間械鬥,官紳無力調處者,他或應邀或主動出面斡旋,排解爭端,息事寧人。抗戰中,石獅育齡國小張校長,曾因事與當地人士發生爭執,憤而離去。張雖是基督教徒,信仰不同,但轉博仍主動出面調解,懇請張某復任原職。
轉博勤儉持寺,自奉簡樸清苦,出門也只一衲衣、一布履;然對貧苦村民卻心懷慈悲,時常給予周濟。容卿村人凡因病災饑饉登寺求援者,大多可獲賑濟或得借貸。少數難以為生者求之,有的也能被安排在山寺打雜,供以三餐及少量工錢。轉博每年往泉州1~2次,必到泉州男、婦二養老院和平民救濟院,探望院中鰥寡孤獨,贈送食品、禮物;到慈兒院則口授諸兒以佛門禮讚梵音,或捐資為孤兒加菜一餐,以示關懷。
民國37年,轉博圓寂於金相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