醢刑

醢刑

醢刑也稱菹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之一,指將屍體剁成醢(即肉醬)。相傳這種刑罰是由商紂王所創,用以對付九候。但也有對於活人使用者。

伯邑受刑

醢刑醢刑

伯邑考:西伯之子,因激怒妲己,而被商紂王所殺 九候:殷紂王三公之一;死後處以醢刑 子路:孔子的弟子仲由;戰死後處以醢刑 彭越:西漢高祖時異姓梁王;斬首後處以醢刑 張鈞:早期文字獄受害者;

基本注釋

醢刑醢刑

《史記·殷本紀》:『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紂。九侯女不喜淫,紂怒,殺之,而醢九侯。鄂侯爭之強,辨之疾,並脯鄂侯。』 ^ 《金史·佞幸列傳》:『蕭肄,本奚人,有寵於熙宗,復諂事悼後,累官參知政事。皇統九年四月壬申夜,大風雨,雷電震壞寢殿鴟尾,有火自外入,燒內寢幃幔。帝徙別殿避之,欲下詔罪己。翰林學士張鈞視草。鈞意欲奉答天戒,當深自貶損,其文有曰:「惟德弗類,上乾天威」及「顧茲寡昧眇予小子」等語。肄譯奏曰:「弗類是大無道,寡者孤獨無親,昧則於人事弗曉,眇則目無所見,小子嬰孩之稱,此漢人托文字以詈主上也。」帝大怒,命衛士拽鈞下殿,榜之數百,不死。以手劍剺其口而醢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