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逸梅筆下的藝壇逸事

《鄭逸梅筆下的藝壇逸事》是2002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鄭逸梅。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鄭逸梅筆下的藝壇逸事

鄭老著述甚豐,等身之說,對於鄭老可謂名至實歸,當之無愧。遺憾的是,鄭老尚有許多佳作未曾結集行世,以至喜愛鄭老文字的讀者至今無法窺其全豹。這次上海書畫出版社蒐集刊印鄭老的回憶錄,分為《鄭逸梅筆下的書畫名家》、《鄭逸梅筆下的文化名人》《鄭逸梅筆下的藝壇逸事》三大冊,同時配以精美插圖多幀,以增讀者的閱讀興味,實在是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

鄭老交遊廣泛,博聞強記,他所回憶的這些民國時期的畫苑大家、文壇雅士以及各界名流,他們的趣聞軼事、個性風采,或得之於親歷親見,或聞之於當事人的追憶,大都為局外人所鮮知,由鄭老那枝精煉老到的史筆娓娓道出,愈發栩栩如生。張恨水曾說鄭老“溫文爾雅,不但其人如是,而文亦恰如其人”,這三大冊回憶文字正好證實了張恨水此言不虛。鄭老在這三冊回憶錄中所提供的許多珍貴的文壇史料,足以補充官修“正史”之缺漏,糾正某些“傳記”之偏差,對研究探討民國時期中國各類知識分子特別是深受傳統文化薰陶的一群人的思想、情操、愛好和成就以及局限,均不無裨益。誠然,書中誤傳誤記之處也不可能完全沒有,但相比之下,只是白璧微瑕。

目錄

序 陳子善

我所知道的柳亞子

南社發起人之一陳巢南

我所知道的高吹萬

姚石子有功鄉邦文獻

南社耆宿葉楚傖

徐悲鴻妙繪李根源

光復上海有功的李平書

關於吳稚暉

宋教仁軼事以外

我所知道的劉三

愛國老人馬相伯

步林屋譏諷伊峻

沈鈞儒的“與石居”

李公僕之死

教育家黃炎培

于右任往事一二

讀萬卷書之張學良

郭沫若歸國經過

“交際博士”黃警頑與徐悲鴻

女傑施劍翹善書

憶葉恭綽

張伯駒的鑑賞與珍藏

風趣老人朱孔陽

楊令茀詩書畫三絕

陳端友的琢硯藝術

陳叔通與百梅藏品

海內收藏尺牘的巨擘周作民

鑑賞名家王春渠

印譜收藏家張魯盒

刻苦學藝的汪大鐵

沈心海的品花會

藏奇石的許問石

點石齋石印書局和吳友如其人

我國自製印刷銅版的第一人趙鴻雪

商務兩耆宿——高夢旦和張元濟

章錫琛創辦“開明”的經過

金祖同與中國書店

程小青和世界書局

老報人汪康年

回憶老報人邵飄萍

前輩錢芥塵

報壇耆宿陳冷

記紫羅蘭庵主人周瘦鵑

蔣吟秋有功文獻

嚴獨鶴的齋名及其他

憶戈公振

憶成舍我先生

京劇泰斗程長庚

伶界大王譚鑫培

孫菊仙和汪桂芬

余三勝與余叔岩

一代藝人馮春航

崑劇和徐凌雲

梅蘭芳的家庭生活

但杜宇和殷明珠

AA女士傅文豪

後記

書摘

現在掩映在綠蔭叢中的小王山國小,原名闕塋國小。是1931年根源創辦的。教室門前有一口井,名日:“罔極泉”,是辦學前一年開浚的,也就成為遺蹟。那時在這國小讀書的有一位

金雲良,今尚健在,擅文翰,緬懷師門,撰寫了《李根源與小王山》一文,足補李希泌所寫的遺漏。並把題名、題詩列為一表,也是一位有心人哩。那本《吳郡西山訪古記》我最近向圖書館借來,始得寓目。書為線裝本日記體,凡五卷,《虎丘金石經眼錄》、《鎮揚遊記》附在其中,題簽出騰衝李日垓手筆。末有根源識語:“此書為余今歲遊覽所經,隨筆記錄,疏舛知所不免,未敢遽出問世。乃上海泰東圖書局主人趙君南公強索刊印,辭不獲已,尚冀海內鴻碩匡教是幸。”冠金鶴望一序,略云:公之載酒買艇挾兩健仆而西也,太夫人亦不之知。荒山破寺,披榛叢,剔蘚跡,甄錄宋以來石刻無遺。歷訪先賢兆域百餘所,憑弔其松楸,其或幽隱芒

昧,則諮於亭長野老,證以史志,相以陰陽,間得佚石於畦隴間。於是韓襄毅、徐武功、董香光、錢湘齡、王惕甫、曹秀貞夫婦諸墓,近百年來文人學士,課虛叩寂於荒徑窮谷,繭足不知其所往,一旦骨脈呈露,昭晰無疑。其尤久且遠,如吳朱桓、梁陸雲公、錢氏元琮佳城幽壤,綿曆紀祚,亦復披豁以詔當世,公之功於是為勤。其他題辭者,尚有張一麈、趙石禪、孫光庭、亢維恭、陳榮昌、王佩諍、何秉智、方樹梅、吳蔭培、彭雲伯、費樹蔚、周迦陵、李希白、陳直、李維源、尤賓秋、臥雲法師等,珠玉紛披,均極可誦。他訪古凡二次,第一次是1926年4月12日到4月30日,第二次是同年5月24日到30日,總計二十六天。當時交通頗多阻塞,每天尋訪的往往有五六處之多,很為勞累,晚上在船艙燈燭下,涉筆記載,動輒至三鼓始息。他為了訪尋那著《治家格言》的朱柏廬(用純)之墓不得,乃輾轉訪得吳縣生員程敬之的兒子叔漁,蓋柏廬墓被人所掘,而敬之出以阻止的。便請叔漁為導,舟泊周家圩,步行里許,由權墩登山,得見墓穴,土已削平,無復隆然之概,他即斥資為之整葺。又訪經學家惠棟(定宇)之墓不得,歸求惠氏後裔亦不得,既而張一麈偶遇惠而溶,知為惠棟的六世孫,以告根源,始由而溶導往光福鎮倪家巷村南百步,地廣二畝,尚有祭台,乃設香花瞻拜,以志敬仰。

根源自己也擅書法,具北魏體,朋好求書,他立即應付,他很隨和。有時村民及田舍郎請他揮毫,他從不拒絕,甚至主動寫了對聯,親自送到野老們的陋室中,談生活,話桑麻,野老也忘掉了他曩時是顯赫一時的國務總理,留他吃飯,佐飯的都是什麼薺菜、馬蘭頭、金花菜,他笑著說:“這些時鮮蔬菜,比魚羹肉膾,勝過多多,是很配我胃口的。”我喜羅致書畫扇,頗以沒有李根源的手跡為憾。一天在丁暗公的後人丁柏岩處,看到一柄根源寫的隸書扇,最為珠聯璧合的,一面為馬樹蘭的花卉,淡雅清疏,無與倫比,馬樹蘭為根源的夫人,這柄夫婦合作扇,尤為可珍可貴。我和柏岩相商,卒由柏岩割愛讓給了我,作為紙帳銅瓶室長物了。

根源的後人,有挹芬、希泌等,希泌是他第五子,孝思不匱,以父親著述,久已絕版,最近把根源在不同時期的文電、題跋及研究雲南金石的文章,共一百七十篇,總計三十萬言,請繆雲台作序,楚圖南題簽,名《新編曲石文錄》,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刊印問世。這是民國史料,也是地方史料,更是南社史料,因他老人家也是籍隸南社的。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