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玉樹

為1930年代福源瓷廠主要技術骨幹,東頭窯場工藝名師傅。 1950年,鄭玉樹返回東頭窯場繼續與弟玉城經營福裕瓷廠。 1955年至1967年,鄭玉樹連任縣工商聯合會副主任委員。

鄭玉樹(1913—1981年)字孝荊。福建德化縣城關東頭人。民國時期陶瓷經營家鄭發運侄兒。民國2年農曆9月牛。陶瓷工藝家、經營家。民國後期東頭窯場最大經營者,福裕瓷廠主人。集聯瓷廠創建人之一。歷任集聯瓷廠廠長,人民瓷廠副廠長,縣工商聯副主委等。鄭玉樹出身於陶瓷世家,先輩瓷農兼營。祖父鄭木應,曾辦福源瓷廠,後由其次子、玉樹叔父鄭發運接掌經營。父鄭發親(1889—1930年),又名世清,字吉男,瓷農兼業。母林冉(1891—1947年,雷峰朱紫人),家務之餘亦於窯場作業。玉樹小時讀過兩三年書,11歲輟學隨叔父發運學習制瓷。初事簡易小件成型、粘接、拭水,以後及至大件製作與全流程工藝、配方、裝燒等無不精熟。他善於手拉坯製作各種大小碗盤杯壺碟瓶,尤擅大件如12吋蓮花碗、14吋大盆、魚盤、鴨碗等器皿,亦工精細珍品薄胎品榮杯製作。為1930年代福源瓷廠主要技術骨幹,東頭窯場工藝名師傅。亦曾臨時受聘於西校場省屬德化瓷業改良場,協助其製作較高難度產品。
1938年玉樹25歲,與陳緞結婚成家。陳緞,德化南斗溪口人,民國11年農曆8月生。婚後不久,他自立創辦福裕瓷廠,與弟玉城合作經營,頗有發展。1945年抗日勝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陶瓷市場有所復甦,玉樹轉為經營行銷生意,福裕瓷廠由玉城管理。次年,他與福州人林鶴卿合資於福州鬧市區台江開展銷行,從德化收購白瓷施彩運至福州轉銷國內外,台灣為當時主要市場之 1950年,鄭玉樹返回東頭窯場繼續與弟玉城經營福裕瓷廠。1954年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福裕瓷廠作為重要股東,與城關集聯(紗自)商行王文蘸、林河清、蔡貴翰、連榮渵、潘國堅、顏榕進、陳聖煙、李克坦、蘇章儼、陳其上等10戶及張承英、林克注等計29人於東頭窯場合辦集聯瓷廠,玉樹、玉城與陳緞、楊嬋兄弟妯娌同時進廠。福源瓷廠陳美英、鄭建民、福興瓷廠鄭文淡亦同時參加(鄭文漩未幾轉至德化瓷廠)。玉樹具有陶瓷生產工藝專業技能與管理經驗,又是主要股東,被推任廠長,既負責行政、組織生產,又擔負技術管理。工廠初辦,事務紛繁,玉樹正值盛年。年富力強,經驗豐富,應對自如,有條不紊,新廠迅速走上正常軌道。
集聯瓷廠於1956年2月實行公私合營,1960年轉為地方國營,1964年改稱人民瓷廠。公私合營以後,玉樹任副廠長。1970年2月與紅旗瓷廠合併,玉樹分配技術科,為主負責生產技術管理,直至1978年退休。
被譽為陶瓷工藝名師的鄭玉樹,自己技藝嫻熟,要求瓷工技術過硬。集聯瓷廠初辦,股東職工大都沒有制瓷工藝技能,他們一面依靠原東頭窯場老瓷人鄭玉城、鄭文淡、陳美英與青年技工顏錦傑、鄭建民等人為技術骨幹,以老帶新;一面開辦技術培訓班,玉樹親自講授技術課,親手現場操作示範..投產走上正軌後,玉樹以車間窯場為辦公室,隨時巡迴輔導,督促檢查,親自參與燒成掌握火候,要求技術人人過硬,產品質量項項過關,職工個個信服,收到良好的效果。任副廠長後,1950年代後期轉為專事抓技術抓生產,親自參與新產品開發設計試製、配方、燒成、節能降耗、提高產品質量等重大技術問題研究與決策。他所設計及參與設計各種杯壺瓶盤碟等餐具、酒具、茶具、咖啡具以及花瓶、花插、文具等投放市場新產品不下100餘種,其中不少產品於國內外多年盛銷。1960年代以後,在當時極“左”路線形勢下,他作為資方代表人物,承命轉而從事外勤購銷業務,從此與工藝技術分手,才能難以繼續得到充分發揮。玉樹為人處事隨和,人際關係融治,工作熱情踏實,恬淡名利得失,依然愉快積極工作以終。1981年3月病故,年68歲。他11歲從瓷,歷經半個多世紀,為德化瓷業傾盡心血與汗水,受到社會同仁肯定,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1955年至1967年,鄭玉樹連任縣工商聯合會副主任委員。曾被選為縣人大代表。是政協德化縣第一屆委員會委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